上一篇文章講了《金剛經》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情,現在我們接著來講一講!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四句著名的偈子,正出自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筆下。當初大師就是聽聞《金剛經》而發心入道的。
話說當吋大師還是樵夫,一天送貨吋聽見客人誦經。然後他問那位客人念的是什麼?客人說念的是金剛經。慧能聞之若有所悟,一路尋至禪宗五祖弘忍禪師座下。
等到機緣成熟,弘忍大師於三更親傳《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徹悟,留詩為證: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部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部經書怎麼可以這麼厲害?《金剛經》是以最直接方式表達空性的經典。它試圖為我們揭示世界萬物的本質。
在「因」「緣」和合作用下, 這些無常元素以不同方式組合, 形成了不同事物。同樣因為無常作用,所有組合都只是暫時性的,有因緣就存在, 沒有因緣就瓦解。
這些臨時組合而成的 虛幻顯「相」,金剛經將其比喻為:顯然並不是什麼合理的做法。
理論好是好, 但落到實處該怎麼操做呢?如果都是虛幻的, 那是要躺下來看天等死的節奏嗎?佛學系統從沒說過這種廢話。
針對這個問題,佛陀在經中直接給出解決方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於相。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曰光明照,見種種色。
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是不是在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呢?又或者是因上努力果上寬心?又或者注重過程不執著結果呢?其實這幾個意思都有那麼點接近,但「無所住而生其心」,並不止是發發善心、做做好事那麼簡單。
我們知道,人有六根,當六根接觸六塵,會產生六識。佛學系統認為,所謂世界,是眾生 六根、六塵、六識共同作用下,產生的一種「綜合知覺概念」。
我們執著地相信,自己的知覺非常真實。那麼以這些知覺為基礎, 而建立起的世間諸相, 就極其牢固。
只要被困於這種「堅固幻覺」中,我們的所有行為就只能算是夢中做夢。哪怕是行持「布施、持戒、忍辱、 精逬、禪定」等種種善行,其作用也相當有限。
但通過如實修行佛法,就能逐漸體驗到「知覺的虛妄性」。隨著修行深入,對空性智慧進一步瞭悟,修行者逐漸不再受外相束縛。
在直觀智慧「般若」的攝持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種種倣法,才終於得以超越世俗善行的層面。
因此《大智度論》說:「五波羅密如盲般若波羅密如眼。」一旦以般若智慧為「眼」,所有行為就超越了「相」的層面。「不住 相」而行持,「六度」才能真正意 義稱其為「度」。
佛學是要到達究竟實相的修證體系,所以理論層面的瞭解是遠遠不夠的文字描述可以無限接近真相,但永遠不是真相本身。
這個道理就好像,我們即使學會了關於「糖」的所有理論,但從未親自吃一口的話,就永遠不可能懂得「糖」真正的味道。
佛陀就好比那個吃過糖的人,他教授的般若智慧、空性體驗,是基於他實修得來的實際體會。這為我們指出了正確方向。
然而僅僅明白方向在哪裡,並不能使我們去到任何地方。想要實際體驗「無所住而生心」究竟說的是什麼,還要靠親自實修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