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所說「無所住而生心」究竟是什麼意思?

2020-12-17 每日一首佛歌

上一篇文章講了《金剛經》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情,現在我們接著來講一講!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四句著名的偈子,正出自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筆下。當初大師就是聽聞《金剛經》而發心入道的。

話說當吋大師還是樵夫,一天送貨吋聽見客人誦經。然後他問那位客人念的是什麼?客人說念的是金剛經。慧能聞之若有所悟,一路尋至禪宗五祖弘忍禪師座下。

等到機緣成熟,弘忍大師於三更親傳《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徹悟,留詩為證: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部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部經書怎麼可以這麼厲害?《金剛經》是以最直接方式表達空性的經典。它試圖為我們揭示世界萬物的本質。

在「因」「緣」和合作用下, 這些無常元素以不同方式組合, 形成了不同事物。同樣因為無常作用,所有組合都只是暫時性的,有因緣就存在, 沒有因緣就瓦解。

這些臨時組合而成的 虛幻顯「相」,金剛經將其比喻為:顯然並不是什麼合理的做法。

理論好是好, 但落到實處該怎麼操做呢?如果都是虛幻的, 那是要躺下來看天等死的節奏嗎?佛學系統從沒說過這種廢話。

針對這個問題,佛陀在經中直接給出解決方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於相。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曰光明照,見種種色。

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是不是在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呢?又或者是因上努力果上寬心?又或者注重過程不執著結果呢?其實這幾個意思都有那麼點接近,但「無所住而生其心」,並不止是發發善心、做做好事那麼簡單。

我們知道,人有六根,當六根接觸六塵,會產生六識。佛學系統認為,所謂世界,是眾生 六根、六塵、六識共同作用下,產生的一種「綜合知覺概念」。

我們執著地相信,自己的知覺非常真實。那麼以這些知覺為基礎, 而建立起的世間諸相, 就極其牢固。

只要被困於這種「堅固幻覺」中,我們的所有行為就只能算是夢中做夢。哪怕是行持「布施、持戒、忍辱、 精逬、禪定」等種種善行,其作用也相當有限。

但通過如實修行佛法,就能逐漸體驗到「知覺的虛妄性」。隨著修行深入,對空性智慧進一步瞭悟,修行者逐漸不再受外相束縛。

在直觀智慧「般若」的攝持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種種倣法,才終於得以超越世俗善行的層面。

因此《大智度論》說:「五波羅密如盲般若波羅密如眼。」一旦以般若智慧為「眼」,所有行為就超越了「相」的層面。「不住 相」而行持,「六度」才能真正意 義稱其為「度」。

佛學是要到達究竟實相的修證體系,所以理論層面的瞭解是遠遠不夠的文字描述可以無限接近真相,但永遠不是真相本身。

這個道理就好像,我們即使學會了關於「糖」的所有理論,但從未親自吃一口的話,就永遠不可能懂得「糖」真正的味道。

佛陀就好比那個吃過糖的人,他教授的般若智慧、空性體驗,是基於他實修得來的實際體會。這為我們指出了正確方向。

然而僅僅明白方向在哪裡,並不能使我們去到任何地方。想要實際體驗「無所住而生心」究竟說的是什麼,還要靠親自實修體會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中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喻自性,「經」者喻自心。「般若」二字,屬於莊重語,漢語的相近意思是「智慧」。為什麼說「相近」呢?困為在漢語裡很難找出一個詞能準確地概括出「般若」的原意。此「智慧」非世間人所講智商,而且是大智慧、解脫輪迴之智慧。這種大智慧是人人都的。「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彼岸是對此岸而言。此岸是凡夫生死輪迴之地,彼岸是聖人涅磐之場。人一旦覺悟,般若智慧之光就會照亮你的眼前,你就可以從凡夫所生的此岸,渡過煩惱之中流,抵達聖人所居的彼岸。
  • 《金剛經》:佛陀的「拈花一笑」,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全名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什麼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呢?所謂金剛,指的是金剛石,質地最堅固,光澤最耀眼,邊緣最鋒利,以金剛的特性比做佛陀講的佛經,是天底下最鋒利,最耀眼的,能以最快的速度,斬斷眾生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
  • 《金剛經》開篇的「如是我聞」四個字是什麼意思?
    相傳阿難出家追隨佛陀二十五年,聽聞受持了絕大部分佛法,佛陀稱讚他說:「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不會記錯的),多聞廣遠……」阿難在佛陀十大弟子以「多聞第一」著稱。換句話說便是「阿難深得佛陀真傳」。
  • 《金剛經》這部經的名稱,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為何以「金剛」命名,這部經的名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提到金剛,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鑽石」,而「鑽石」,則是,這個世界上最堅硬的物質,也是最接近純淨的物質,它是碳元素,在很深的地表下經過,很久的高溫與高壓下,所形成的,它的透光率與純度幾乎接近完美。有這麼一種說法,如果能夠用純粹的鑽石做成一面牆壁,那麼我們站在牆的另一面,看另一面是不會覺得,有什麼東西阻擋住。
  • 金剛經知識講解:四句偈語的意思是什麼?
    我們所說金剛經中的四句偈其實並不只是四句關於經文核心的話語,而是指空身,空性,空心,空法這四個大概念的一些概括的語句,所以也說金剛經中的四句偈是金剛經中最為重要的話,就是因為四句偈闡述了整部經文最核心的內容。
  • 不懂《金剛經》的意思,念《金剛經》有意義嗎?
    現在有很多人,認為讀《金剛經》是好的,但是心中有疑問,什麼疑問呢?就是覺得自己不懂《金剛經》的意思,念《金剛經》還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您這樣想,那就太多慮了!為什麼呢?首先來說,佛經,特別是像《金剛經》這一類的般若經,是佛自性的流露,講的是佛的自性。而咱說的「懂」或者「不懂」,是靠大腦的思維,大腦無法思維自性的東西。
  • 《金剛經》:什麼是「三心不可得」?
    導語:《金剛經》中有許多的經典名句,千百年來流傳甚廣。人們在其中反覆揣摩,反覆研究。有些人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有些人則不能。對於很多致力與修行的人來說,弄懂其中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因為這部佛經,就是讓人修行的。
  • 《金剛經》到底說了些什麼
    《金剛經》是從相上入手,來去斷我執和法執的一部經典。首先,我相,人相,眾生相 壽者相都是眾緣和合,剎那生滅的相似相續的幻相,了不可得。整部《金剛經》的核心都是讓我們對我和法這兩個東西都不能執著,那麼什麼叫做執著?什麼又叫做不執著?它有標準嗎? 有標準,我們就好對著標準來去修正自己嗎。有的!它的標準就是,放不下就叫做執著,放得下就叫做不執著。這也就是經裡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心裡所生的所有的念頭 所有的相。你都不住在上面 那麼他就叫做不執著!
  • 《金剛經》上講的「無相布施」是什麼意思?
    大家都知道《金剛經》上講的「無相布施」,這是佛教修行布施的最高境界,那究竟什麼是「無相布施」呢?意思就是說我們在修布施的時候,一定不要著相,尤其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四個相,否則的話,布施的功德,就會大打折扣了。
  • 「如來」是什麼意思?《金剛經》中2句經文洞明其義
    想必每一位了解或是不了解佛教的朋友,都聽說過「如來佛祖」 的名號,大家也許知道這是對釋迦牟尼佛的稱謂,但你知道「如來」的意思嗎?在佛教經典《金剛經》 中有一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說,如來,便是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所以被稱作如來。那麼按如此理解,如來即無來處也無去處,便是沒有了。難道如來代表的是虛無嗎?而在《金剛經》另一段經文中說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很多人覺得,這裡的意思是說,只要看到所有的相都是假的,就能看到如來。那麼,這種理解對不對呢?這裡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南懷瑾說:《金剛經》說的無非就是三句話,看懂就知道什麼是人生
    大家有看過《金剛經》嗎?如果有看過,你們看完以後有什麼想法那,過去的不可得,未來的也不可得。小時候不明白什麼是順其自然,長大後稍微懂了它的字面意思,現在,就更加的明白了,人是越老越明白,順其自然其中的意境,但是你即便過得順其自然,最後也照樣逃不過世俗間的紛紛擾擾。
  • 有人說《金剛經》有點雜亂,有人說《金剛經》裡處處是寶
    這是《金剛經》中須菩提和佛的一段對話。此時,須菩提問佛:「世尊,這部經取什麼名字?我們應如何信受奉持?」佛說:「此經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以此名稱與文字,你們可了知其本義,並如理奉持。」在對上面的對話展開之前,有一點先說一下,經典不同於論典,論典一次只講一個問題,但經典有自己的特點,它的內容就像珍寶倉庫一樣沒有次第,有時候看到金子,有時候看到銀子,有時候看到珊瑚……各種各樣的珍寶全部堆在一起,內容似乎有點雜亂,但可以隨意選取。從這點來說,《金剛經》可以說裡面處處是寶。
  • 金剛經賞析:背誦金剛經功德是什麼
    誦、聽、抄、背這幾種方法都是修行金剛經比較常見的,今天我們講的就是背誦金剛經,背誦金剛經會讓我們領悟到很多的好處,首先它能夠讓我們靜下心來,使我們全神貫注的投入進去,感悟其中的含義。那麼背誦金剛經功德是什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這個問題吧。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什麼意思?《金剛經》在教我們什麼?
    今天先來說一下《金剛經》,其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屬於大乘佛教般若類的經典。從字面理解,金剛指無堅不摧,堅若磐石的,「般若」是開悟的智慧,也就是佛法的意思,「般若密」是指到達彼岸的意思,我們知道佛陀的世界觀裡是有六道輪迴的,到達彼岸就是脫離六道輪迴達到涅槃。那麼《金剛經》就是教人堅若磐石的開悟智慧。1、何為「破相」?
  • 《金剛經》: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人們所說的感應或者說是能量場
    中國很大,世界很大,宇宙也很大,到底這個世界有沒有人們所說的感應或者說能量場,至今可能也沒有個明確的答案。而那些讀《金剛經》的人就有因為誦讀了金剛經的原因感知到某些事情的發生。但是,有些事在生活中人們說的很多。
  • 南懷瑾說《金剛經》
    金剛經第五品的主要中心就是四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中提到的四句偈,究竟是那四句?這是千年來一個大問題,因為經文中間還有四句,最後的結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也是四句。現在第五品首先碰到這四句偈,希望大家研究時要特別注意。現在再回到第五品,佛說不應該以身相見如來。
  • 受持金剛經的四句偈
    選自南懷瑾選集《金剛經說什麼》受持四句偈【佛告須菩提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這就很嚴重了,他說假使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善人,對於金剛經的內容完全了解了;乃至『受持』,這兩個字特別注意啊!意思是接受了,並且照著經典上去修持。進一步說,對於金剛經的道理義理了解了,功夫證到了,有所領受;道理上領受沒有用,是真的懂了佛法,身心有感受,有轉變了,這個才叫受。
  • 《金剛經》中講的「般若」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有六種版本,大同小異,最流行的就是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部經講什麼呢?就是經題上的這個「般若」,般若就是智慧,但不是普通的智慧。經題的意思就是,以如金剛般銳利的大智慧到彼岸。到底什麼是「般若」呢?
  • 《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金剛經》的妙行無住分,講了」不住相布施「。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布施修行應該不住相,心中不留一切現象,若留一點也不是學佛的境界。金剛經一個人如果不住相布施,他所獲得的福德就很大,大得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