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可能有那麼一刻,大家都嚮往過那種閒雲野鶴,隱居山林的生活吧?
但在資訊時代,沒有多少人敢下定決心與勇氣去實現這種隱者生活,所以對大多數人而言,城市公園的存在成為一種必然。人們都喜歡鳥語花香、綠樹成蔭的自然環境,那為什麼身處大自然中,人們會感到更舒適自在呢?
在設計法則中,有一項法則叫作「親近生命效應」,它指的是在自然景觀和意象的自然環境中,可以減輕壓力、提高專注度。
一直以來,詩人和哲學家認為,親近大自然具有恢復健康的功效。近幾十年來,這種說法經過各種實驗測試證明置身於大自然的環境中,對於人類的情緒、認知和身體確實有益。
例如,一項針對七至十二歲兒童居家遷移的追蹤研究顯示,兒童在自然景觀越多的環境下成長,注意力進步的幅度越大,而可以看到自然景觀的大學生們也有類似的效應。對長期生活在園藝環境、熱愛徒步旅行和置身於自然環境下的人們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再一次證明了這項效應的準確度。但有趣的是,親近生命效應似乎不需要環境中有真實的植物存在,只要有相關意象即可——窗景或牆上的海報,就能滿足這項效應的需求。
雖然某些非自然的環境也能給人帶來類似好處,但對一般人而言,自然景觀是最可靠也是最合適的來源。為什麼大自然的意象比都市意象更有助於恢復健康、集中精神?研究認為,這是因為前額葉皮質是以不同方式處理自然意象和都市意象。然而,既然相對於都市環境的自然景觀照片也能觸發這項效應,那就表示,親近生命效應應該是根植於大腦而非前額葉皮質——也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綠色偏見,在早期的人類演化中逐漸發展成形,因為這種偏見能提供選擇優勢。
在現實中,已有經典的建築在啟示我們環境越接近自然,親近生命效應的效果越好。例如弗蘭克 · 勞埃德 · 賴特的落水山莊( Fallingwater )。以上兩圖是根據親近生命效應法則,為美國一家醫院重新設計的中央門廊的提案,分別為設計前後的效果。這個名為「竹林」的裝置,是利用生動逼真的高清影像和自然音效,讓患者穿越大廳時將自然景觀映入眼帘,營造一種安慰和舒適的感受。這個重新設計過的門廊具有多重功效:一是作為導視系統;二是作為靜心休養的靈感通道;三是提升患者的舒適度和體驗。
其實,很多科學家早已在踐行親近生命效應,可能他們各種偉大的想法都是在自然環境中誕生的。例如,法國物理學家皮埃爾 · 居裡認為在森林中容易產生激情;美國物理學家恩利克 · 費米喜歡躺在寂靜的草地上想問題,等待靈感出現;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 · 赫爾姆霍茨發現最為巧妙的設想往往是當天氣晴朗緩步攀登樹木蔥蔥的小山村時產生的…
只不過對很多人而言,找一個舒適優美的自然環境來工作生活是困難甚至艱難的,更別說我們很難逃離在城市中網際網路帶來的各種便利,但 DeepWork 正努力創造出一個自然環境優美舒適又能同時享受網際網路便利快捷的工作生活空間,未來不久,我們 DeepWork 空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