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難忘故鄉永城

2020-12-16 大河網

    □陳心想

    在我的記憶裡,永城很大,兩千平方公裡;作為城市的永城,離我很遠,遠到我走了十六年才第一次到城裡匆匆做次旅客——我十六歲那年,因中招考試,第一次進城。

    從離開永城到去外地讀書,到如今旅居海外十幾年,永城距離我似乎越來越遠。我的永城記憶僅是一鱗半爪,只是自己耳目所及之處片段式的回憶。而正是這些記憶,讓我這樣一個遊子與故鄉永城的距離越來越近,在心裡,在夢中。

    猶記兒時初登芒山

    離家去外地讀書之前,我最早知道的永城的一些名勝古蹟,是從大人那裡聽到的,劉邦斬蛇碑及其傳說、芒山的白果樹、夫子崖、梁王墓等。白果樹的白果是什麼樣子,從來沒有見過,我的父母去山裡拉石頭見過,我就夢想有一天也看看白果樹上的白果究竟是什麼樣子。

    第一次登上山,是在芒山,忘了是哪個山頭,因為那時候我太小,大概是五六歲,或者六七歲的樣子吧。村裡有戶人家親戚在芒山,送祝米,我家也去人了。我就要跟著去,家裡覺得我是小孩子,不讓我去。可是那次因為要見到山,可以爬山,我是擰著勁兒非要去。大家都走了許久,家人也哄不好我,只好讓父親送我去了。

    爬到山上,看到下面的人、車與各種事物都那麼小,人群像移動的螞蟻,給人一種無法形容的別樣感覺。現在才知道,芒山並不太高,主峰海拔也才156.8米。往上看天,更是「上山看天天更高」,青天更遠,白雲更近。我不知道是這次的爬山經歷還是什麼別的原因,我後來一直酷愛爬山。

    最近一次芒山之行是在2006年暑假,應友人之約,去當時還在建設中的芒山遊覽區走馬觀花一番。也是這次匆匆之行,才讓我在心裡感受到了當地濃厚的文化氣韻。拜謁了陳勝墓地,看到了兩棵白果樹,參觀了正在建設中的劉邦斬蛇碑,還探索了梁王及王后墓穴等。

    永城求學坎坷經歷第一次與永城城市親密接觸,是進城考試。恰巧這次遠行也是我父親騎自行車送我去的,因為沒有趕上學校的包車。趕到城裡,急急忙忙找我們學校的考生住在哪裡,先得找熟人打聽。當時也不知道地址,也沒有電話,問了很多相識不相識的人都無用。正在無計可施之時,看到了我的同來考試的同學在街邊買東西,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找到了地方,我父親為了省錢,一口水也沒喝,就再趕五十裡路回家吃飯。

    第一次進城的感覺很複雜,覺得這個城市咋就那麼大,雖然第一次進城,因為著急,也顧不上多看幾眼街道的風景,但淮海路的影院老在播出廣告,讓我第一次知道還有專門看電影的影院。之前,鄉間都是露天電影。

    那次住在「四方旅社」,與另外一個中學的學生一起幾十個人住大通鋪。當時天很熱,十幾個人只一個電扇,為了爭這個電扇,兩校學生還鬧了矛盾。其他對永城的印象,好像沒有多少。

    之後不久第二次進城,是面試,與我們的王校長一同去的,路上還與著名記者劉振英先生的親戚一個車,第一次知道永城出了一個很有名的記者。到了永城,天已黑,萬家燈火,很是漂亮,路過沱河,水波倒影,很有詩意。可是王校長帶著我急匆匆找了一家旅館住下。還未入睡時候,來了查房的,非要出示身份證。我那時候還未到辦證年齡,沒有,怎麼辦,不依不饒,沒有證就得交錢,要麼離開。幾近深夜,去哪裡呢?不得不在住房錢外多交幾塊錢。

    小小的不快很快就忘了,之後兩天體檢面試,老師和人民醫院的醫生態度都很好。我考美術時因為錯過時間,第二天補考,考場裡只有我和另外一個考生。記得當時是一位姓黃的老師負責,他看上去像個老頭,人們都喊他黃校長。他很熱情,讓我直接找他,不用著急。還有當時在永師工作的聶世民和郭九連老師也在那裡,都是第一次見面,他們對我也很好,讓我感到很放鬆,緩解了人生地疏的緊張。

    中師二年級的下學期,班裡一個新橋鄉的同學病了,我與班長等幾個班委同學代表班裡去他家看看他,騎著自行車,穿過永城。那次留下的印象深的是回來時候,幾個同學一合計,下到沱河裡遊泳。那時的沱河水很清,初夏季節,還有些春天氣息,我覺得沱河很寬大,很迷人,與在家鄉小池塘裡遊泳是完全不同的感覺。

    再次親密接觸永城

    再次親密接觸作為城的永城是去年春天,也許這次是我幾十年來第一次如此深入地感受永城的花草樹木和歷史文化。

    如今的永城城市,成了雙城,老城和新城。老城裡,轉一圈,有些地方是曾經到過路過的地方,比如淮海路就留下過我的足跡,如今那裡雖然沒有新城大街漂亮,也依然讓我很留戀。新城是我這次去永城駐足最久之地。我在二小和五中給老師們做了兩場座談和講座,參觀了這兩所學校以及一高新校。在這些學校,能讓人感受到一種教育上很寶貴的青春活力,一種向上的陽光的文化氛圍。教育的發展讓我對對永城很感欣慰。兩年前,我在《中國教師報》上讀到了一篇對永城的「四環節循環教學模式」的報導,非常興奮,家鄉的教育也有了這樣的影響力。我一直比較關心教育,在《中國教師報》等報紙雜誌上寫專欄。在發現這個關於永城的教育報導後,就找永城教體局聯繫,後來聯繫到了趙先立老師,希望將這個教學模式整理成書,方便推廣。

    永城近年來迎來了「書法之鄉」「詩詞之鄉」的稱號。這是很值得欣慰的事情。我早就知道我們永城有書法家杜起文老師,我中師時候他去作過書法講座。永城如今從普通百姓到各級領導,都有著水平很好的書法家。像五中這樣的中學,書法課上得有聲有色,還以各種方式提高書法水平,包括師生作品展覽,校刊刊出優秀作品等。五中的《心舞》雜誌就辦得很有水平。詩詞方面也是很有土壤的。永城的詩詞創作已頗具氣候。在博客上記得遇到過朱繼彪老師,他寫的關於芒山的詩詞幫我了解了家鄉的文化歷史。永城二小的詩詞古典朗誦也是很有成績的。

    永城的上河城一帶大概是新城的招牌。有朋友帶我去了文化廣場,在上河城公園。那天正有票友在唱豫劇。很親切的家鄉戲,讓人回味無窮。外國風味也進了新城。朋友點的有比薩餅,不過上來的比薩餅,我怎麼看都不像,也許是地方改良過了的吧。不過,這也是開放中的永城在前進的一個故事小細節。

    永城文化在肥沃一片土地。期待著有一天,像高密東北鄉(文學地名)出個莫言一樣,我們也擁有我們永城的大文豪。我們永城有著作家孫蓀等這樣的前輩,後輩們將會青出於藍,在永城文化沃土上開出燦爛的文藝之花。

    天涯海角,永城都是我永遠的故鄉!

    (作者簡介:陳心想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供職於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國家戰略規劃與分析研究中心。)

相關焦點

  • 人間煙火沱河情 · 我們都是故鄉的孩子
    似乎每一個落實到文字上的故鄉,都會有一條風光旖旎的河。在美麗的永城,悠悠沱河水,奔流千百年,滋潤著這片深沉的土地,播下一粒粒神秘的種子,長出一茬茬茂盛的莊稼,養育一代代有情有義的人,在厚重的歲月裡,講述著一段段彼此交織密密麻麻難以分解的故事,組成土生土長的我們生命的密碼。
  • 「故鄉往事」難忘的一次相見
    文|王有金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一個春天,我帶姚老師回到故鄉——山東省寧津縣郭杲村,人們異常高興。因姚老師從一九六四年秋一直在那任教,雖中間有段時間因照料公婆和養育兒女離開幾年,但後來又返回郭皋莊。她對學生很好,學生也留戀老師,學生的家長和村民多少年了還常常懷念她。
  • 河南永城:在紅色熱土上書寫「魚水新篇」
    在這裡,「紅色血脈」生生不息,「紅色基因」脈脈相傳;在這裡,人民視軍隊如長城,把軍人當親人;在這裡,官兵視人民如父母,把駐地當故鄉;在這裡,每一寸土地都在傳頌「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魚水新篇。傾全力支前奪取勝利革命戰爭年代,英雄的永城人民,前赴後繼,無私奉獻,為新中國的勝利,建立了卓越功勳,其中最能體現永城人民擁軍支前的便是舉世聞名的淮海戰役陳官莊地區殲滅戰。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走進淮海戰役陳官莊地區殲滅戰紀念館,波瀾壯闊的淮海戰役場景攜著滾燙的赤誠熱血和如虹的慷慨之氣,瞬間呼嘯而至。
  • 難忘的北方飄雪,難捨的故鄉情,難忘我的家和朋友
    難忘的北方飄雪,難捨的故鄉情,難忘我的家和朋友。昔日的殘紅點點,早已經塗上了一層白白的粉底,讓人看的不真切了。雖然同樣的一抹朝陽,但已經找不到讓人昏昏欲睡的溫暖。早上的清冷無時不在提醒你,冬天來了。步入大學已經半年了,面臨即將到來的假期,不覺有點近鄉情怯。
  • 故鄉是我永遠的守望
    故鄉是線,我是風箏,無論我飛得多麼高多麼遠,都離不開故鄉,故鄉是我永遠的守望。——題記(一)我的故鄉位於魯西北平原,她是一個極其普通人口又很少的一個小村子。這就是我童年的故鄉!那時,人們住的房子是土胚房,每當夏天雨季來臨,屋內潮溼得很,屋角有時還會長出綠毛毛,泛著一股潮溼的黴味,大街上更是像泥潭,人們根本出不了門。冬天的時候,夜晚的大街上黑咕隆咚,小朋友們也不出來玩,人們也不出來拉家常,都早早地鑽進被窩取暖,小村子就早早地靜靜地進入夢鄉。
  • 永遠的《故鄉》——兼談現在應該怎樣讀魯迅
    郜元寶教授告訴大家,魯迅先生1921年發表於《新青年》的短篇小說《故鄉》,到1937年已有二十四次再版,總計十萬冊,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一個很大的數量,其間《故鄉》被當時在湖南一師附小做校長兼國文教員的毛澤東選做教材,被日本選為中學教材。
  • 故鄉回郭鎮:回味童年 難忘鄉愁
    架子車上整齊劃一的甘蔗深紅色的皮泛著白色的霜,經賣家的巧手上下來回刮動,白色汁多的甘蔗肉吸引了多少孩子的口水和眼巴巴的眼神;熱騰騰的鍋冒著熱蒸汽,上面篦子上放著一尺多高的圓柱形的橙黃色的豆沙糕,甜糯綿軟的口感頗對老人的口味;有賣水煎包子的,大號的平底鍋先倒些油,把包好的肉包子一一攤到鍋裡,幾分鐘的火候,把面汁傾倒到包子上,發出滋滋作響的聲音,用鏟翻到包子的另一面,一會兒功夫,焦脆的邊連著噴香的肉包子就出鍋了,這應該是我小時候最難忘的美食了
  • 遙遠的故鄉(萬安人寫給心中永遠的山鄉)
    或許是從小就遠離故鄉求學在外,或許是長大後也不曾經常回去,在我的內心深處,故鄉總是很遙遠。
  • 難忘經典:歌曲《大海啊故鄉》著名歌唱家朱明瑛因它而走紅
    一提到大海我們就 情不自禁的演唱王立平那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大海啊故鄉》,83年春晚歌曲,鄭緒嵐《大海啊故鄉》曾風靡大江南北,經典難忘。歌曲《大海啊故鄉》原唱由著名歌唱家朱明瑛演唱,她憑藉《回娘家》、《大海啊故鄉》、《角落之歌》走紅。該歌曲是電影《大海在呼喚》的插曲。表現了主人公對大海、故鄉和祖國母親真摯的感情。音樂通俗易懂,格調高雅,優美動聽,感情真摯,是一首深受歡迎、膾炙人口的抒情歌曲。
  • 永城印象1:不談瑪莎拉蒂女,只談永城旅遊秘籍,先說早餐飠它湯
    永城市,一座河南東部蘇魯豫皖交界處的縣級城市,前一段因瑪莎拉蒂女撞寶馬事件「名聲大噪」,現在瑪莎拉蒂女已被批捕,但也給永城在全國人民面前留下一個不好的名聲。其實永城是這樣的——全國百強縣,今年是第72名,有「漢興之地、能源之城、生態之城、長壽之城」等名片,被譽為「豫東明珠」。
  • 【永城新聞早餐】2016.6.24(周五)兩學一做 等著我永城尋親 雙橋 暴雨 高鐵
    2、永城市政府與永煤集團企業發展座談會召開(新聞頻道《永城新聞》馬媛媛)6月22日下午,永城市政府與永煤集團企業發展座談會召開,雙方商討共同發展事項,面對面向企業問需問計。6、我市對鄉鎮統計人員進行任職培訓(新聞頻道《永城新聞》馬媛媛)6月23日,市統計局舉行鄉鎮統計人員專業技能精細化任職培訓。
  • 永城特色小吃有哪些?
    1.永城特產小吃薛湖牛肉水煎包歷史悠久,薛湖牛肉水煎包用料講究,有特製精粉、純麻油、黃牛肉、紅薯粉條、四季青菜等配料,用十八味中藥材調餡,然後用鋼板平鍋煎制而成,這種水煎包開口露餡、酥嫩可口、清香宜人,除了牛肉餡兒之外,還有其他的風味。
  • 夢裡故鄉,永遠在我心裡最柔軟的地方
    鄉情是種濃得化解不開的情結,無論是那土坯斑駁的老屋,還是那嫋嫋消散的炊煙,故鄉的人與事……都在距離與時光裡成為曾經。我如一隻離巢迷途的飛鳥孑然遠行,鄉路漫漫,每當念及故鄉,思念早已綿延沉重成通往故鄉的兩根長長鐵軌……光陰菲薄,肆無忌憚地牽惹我的思緒,酸楚的心情與日俱增。總想回老家看看,卻聽說鄉村全面拆遷,沒有了可愛的老屋沒有了溫暖的炊煙,也沒有三姑六婆的吵吵嚷嚷……那片被我思鄉夢捂熱的土地,將變成荒涼的模樣!
  • 恩師難忘,師恩永遠!
    恩師難忘,師恩永遠!
  • 故鄉三峽的松菌!
    故鄉的松菌,遍地飄香。有的「立」在耀眼的地方,有的「躲」在草叢中或松針下,有的「扎」在不便採摘的窩子裡……若是沒有「彎腰撿、刨草撿、扒刺撿、攀巖撿」等隨機應變的技巧,不可能撿到很多的好松菌。令我難忘的是,在薄刀嶺一個雜草叢生、險象環生、野刺茂密的樹林裡,幾窩迷人的松菌,堅守在幾丈高的草坡上。
  • 故鄉故鄉我夢中的天堂
    >時光如白駒過隙,無論歲月怎樣流逝,總會時不時的,讓你在某個時刻想起故鄉,故鄉,喚起了心靈深處最美好的回憶。在對故鄉的思念中,又仿佛回到了那單純無邪的童年時代,回到了母親的懷抱,身心的創傷得到了撫慰精神的空虛得到了充實……什麼是故鄉,故鄉就是爹娘。
  • 故鄉
    關於故鄉的文學、藝術作品有很多,但對於我們來說,也許最為難忘的當屬魯迅先生的作品《故鄉》。《故鄉》作為初中語文教材,不但為我們國人所熟知,在日本也是家喻戶曉。因為自1953年起,《故鄉》被選入日本初三國語教材後,就一直為日本人所熟讀,迅兒和閏土,宏兒和水生,還有楊二嫂是中日兩國人民耳熟能詳的共同的人物形象。《故鄉》其作品本身也已成為中日兩國共享的教科書範本。
  • 故鄉的洋槐樹
    故鄉的洋槐樹                          江蘇省清江中學       周建洋      223001
  • 永城開展「黨暉溫暖·大學圓夢」活動
    為了幫助更多的永城困難學子圓夢大學,2020年,永城市委、市政府持續開展「黨暉溫暖·大學圓夢」活動,充分利用好各項助學政策,多渠道、多形式開展資助工作,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減少他們的後顧之憂,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求學氛圍。「在2017年至2019年三年裡,我們共資助貧困大學生2846人,發放助學金1081萬元,為永城脫貧攻堅貢獻了愛心力量,為國家培育了棟梁人才。
  • 三洋鐵路永城段建設合作籤約儀式舉行
    該項目若建成將為永城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動力,永城也將開啟「鐵路時代」。  河南禹亳鐵路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子華一行4人,永城市委書記、市長李中華,市領導趙志強、李宗巖、張紅梅、王琴芝、慄團結、李紹青、陳體秀、邢路生、吳英傑、張峰、張福光,以及永煤集團董事長侯世寧、神火集團總經理崔建友等出席籤約儀式。  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宗巖主持籤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