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穆菱
來源:農業行業觀察
這幾年,國家對養殖業實施高壓政策。但,對養殖企業來說是一件好事。
大浪淘沙之下,強者欲強,弱者直接被淘汰。
前些日子,農業農村部等10部門日前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我國將大力發展生態健康養殖。
水產養殖又迎來大考!國家定調:綠色養殖。
從相關文件了解到:我國將推行水產生態健康養殖制度,發揮水產養殖業的生態服務功能,大力發展優質、特色、綠色、生態的水產品。到2022年,健康養殖示範面積達到65%以上,產地水產品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業內專家也表示:隨著消費升級之後,中國是水產消費大國,健康的水產品直接決定我國水產業在國際上的地位與話語權。因此,必須也要需求新的模式或者新切入點。
我國家也多次推崇這5個新型水產養殖模式,下面我們一起來剖析下:
1、種養模式:稻漁綜合
這個模式是種養結合的典範。
稻漁綜合種養是2000年以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稻田養殖技術模式,該模式充分利用生物共生原理,種植和養殖相互促進,在保證水稻不減產的前提下,能顯著增加稻田綜合效益。
同時,稻田養殖是水稻種植與水產經濟動物(魚、蝦、蟹、鱉等)養殖結合的一種立體種養高效生態農業生產模式,它可以充分利用光、熱、水、氣、土、肥、種等自然資源,最終形成人們所必須的優質稻米和名優水產品等物質財富,取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另外2018年農業農村部也開始推廣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工作,並給予這些示範區政策傾向和扶持。
2、智慧漁業模式:智能漁場
據了解,2018年,我國水產養殖產量超過5000萬噸,佔我國水產品總量的78%以上,是世界上唯一養殖水產品總量超過捕撈總量的主要漁業國。
深遠海綠色養殖將成為我國水產養殖的重要方向。
同時,今年年初我國首個針對水產養殖業的意見出臺 支持發展深遠海綠色養殖,鼓勵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漁場建設。
未來,我國將會推進智慧水產養殖,引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與水產養殖生產深度融合,開展數字漁業示範。
比如;國內首座深遠海智能養殖漁場項目海南啟動!每個漁場年產量6000噸魚,可抗17級颱風。
3、融合漁業模式:休閒漁業
休閒漁業是水產養殖的三產融合標誌性代表。
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休閒漁業產值708.42億元,佔漁業經濟總產值的2.86%,佔漁業第三產業產值的10.45%;未來休閒漁業具有巨大市場前景和良好發展機遇。
從多個部門了解,我國計劃推動養殖、加工、流通、休閒服務等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協調發展。
其中,休閒漁業也呈現出多個新業態、比如,休閒漁業公園。
千島湖就是是中國第一個休閒漁業公園,千島湖鎮唯一個吃魚、賞魚、釣魚、購魚、休閒的城市旅遊景點,設有國際釣場、千島湖品魚館、遊釣艇俱樂部、魚拓體驗中心等項目。
4、新商業模式:魚菜共生
「魚菜共生」是一種集蔬菜栽培與高密度魚養殖為一體的生態系統,魚產生的排洩廢棄物為農作物生長提供富足的營養,經農作物淨化吸收的水又可作為養殖水返回。物種之間和諧共生運行,雙方之間形成生態互利關係,是一種可持續循環型的低碳生產模式。
魚菜共生模式可以實現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向統一,目前有很多產業和都在做魚菜共生,雖然發展有一定的難度,但前景非常看好。
5、跨界漁業模式:漁光互補
「漁光互補」是指漁業養殖與光伏發電相結合,在魚塘水面上方架設光伏板陣列,光伏板下方水域可以進行魚蝦養殖,光伏陣列還可以為養魚提供良好的遮擋作用,形成「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發電新模式。
有人還算過一個帳:一畝池塘預估可裝60kW光伏電站,按照日均光照四小時計算,每天可發電240度,按照2018年前補貼為0.42元/度,那麼一年電費收益、補貼接近7萬元,如果單純養殖水產品年收益7000~30000元/畝,還可以發展農家樂項目,實現旅遊休閒、垂釣、餐飲年收入1萬元/畝。對於農民來說,這樣的一個收益還是相當樂觀的。
目前,漁光互補項目在日本比較火爆,但中國正在期盼政策扶持。
最後,隨著國家大力扶持綠色生態養殖,綠色水產模式將會受到水產養殖經營者和創業者青睞。當然,模式只是敲門磚,幹水產還得靠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