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偶爾翻開孩子的英語課本,發現孩子給許多英語單詞都加了「注音」:cup(茶杯)——卡普、morning(早上)——(摸林)。
因為小學英語沒有學音標,教材上的詞彙表也不給音標,所以,孩子們對每學期幾百上千個單詞的發音,沒有任何規律可循,也沒有任何工具可用,完全靠死記硬背。
有些孩子沒辦法,就用漢字去給英語單詞注音。可孩子們不知道,漢語和英語是兩套完全不同的發音體系。
漢語拼音有四種聲調,而英語單詞的發音只分為重讀音節和非重讀音節,用近似音漢字代替英語單詞的發音,終究學的是錯誤的英語。
可孩子們能怎麼辦?如果說小學語文課不教孩子拼音,讓孩子用記憶的方法去記每個漢字的發音,人們一定會認為這是瘋了。可孩子們在小學階段學英語,恰恰就是這種情形。
有些孩子,在小學一年級,漢語拼音都學習困難,前鼻音與後鼻音分不清、翹舌音與平舌音發音不準。在這種情形下,他還得學習另一套完全不同於自己母語的發音體系,去記住一些對他們來說毫無內在聯繫的字母組合和發音。
我詳細了解了孩子們記憶英語單詞的過程,因為沒有學習音標,也不懂音節的劃分,孩子們記憶英語單詞,就是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背。例如,記憶單詞study(學習),他們所用的方法就是一直背誦:s,t,u,d,y,直到記熟。每個單詞皆是如此。
這種學習方式意味著什麼?我們打個比方,就是孩子們記漢字時,去背每一個筆畫順序。由此可以想像得出,小學的孩子們學習英語到底有多困難,多艱辛。
為了幫助孩子們解決英語單詞發音問題,近期市場上出現一種「自然拼讀法」,說是讓孩子看到單詞就會發音,會讀。詳細了解之後,發現它也只是通過簡單總結字母發音規律,去讓孩子們記住。相當於把音標和音節劃分的知識教一點點給孩子們。但它也沒有解決孩子們的問題。
例如,在英語單詞city和cake中,字母c後面接的都是元音字母,但發音完全不同。當某種所謂的規律或方法,其中會出現很多特例,那就不能稱之為規律和方法了,也可劃入掛羊頭賣狗肉之類。
除了發音,還有英語語法知識,對孩子們說,也是極大的挑戰。
既然是學英語,當然會學到英語的句子。英語和漢語區別甚大的句子結構和語法,就會把孩子們弄得暈頭轉向。
例如:漢語時間表達中,在早晨,在晚上,在晚上九點,可以用一個「在」字或者不用任何字,可以了。而在英語中要表達同樣的意思,前面需要加上不同的介詞「at,on,in」。
又比如,在漢語中,「你、我、他(她)」三個字就表達不不同的人稱,而在英語中,還要分主格和賓格,對於才幾歲的娃娃來說,不頭大才怪!
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劃分句子成分和詞性劃分這一類的語法知識早已不作為專門知識進行講解和考核了,語文中淡化的東西,卻在英語中又給孩子們「補」回來了!
語言的學習,須有相同的生活語言環境,才能學用結合,學用相長。而小學生學英語,除了在課堂上,生活語言中完全沒有英語的影子,所以我們會看到英語老師布置給孩子的作業早多的就是聽寫單詞,默寫句子,默寫課文。不停地背,拼命地背!
問題的關鍵是,把孩子折騰得不成人樣,去學英語,到底有什麼意義?值得嗎?
記得我們當年讀書時,英語學習是從初中開始的。自從「教育減負」的口號喊起來之後,英語卻開到了小學一年級,而且各學校有自己選擇不同的英語教材的自由,於是一些實驗小學或外國語小學會比拼誰選擇的教材難度更大,越難越光榮!
仔細觀察一下孩子們讀書階段的課程設置,發現英語竟然是最「長壽」的課程。
高中階段,會分文理科,物理和化學與歷史地理形成兩條路線,語數英和思想政治被當作公共學科。
上大學後,理工專業的大概不學語文了,文史專業的不學數學了,而英語,依然是所有大學生的必修課程,要想順利畢業,還得專門考級過關。
從小學一年級第一天到大學四年級的最後一天,孩子學了英語,結果又是如何呢?絕大部分孩子大學畢業後,走上工作崗位,需要用到英語的時候,無非是識別地鐵口或機場上用大字字母標誌的各種出口。英語,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從他們的生活與記憶中慢慢消失。
用最寶貴的16年時間去學習,然後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忘記,這就是我們目前英語教學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