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細胞核就像一把尺子,可調整細胞對擁擠空間的反應

2020-12-17 生物谷

2020年10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人體是一個擁擠的地方。在腫瘤形成過程中,當對細胞生長和增殖的調節失效時,這種擁擠的情況就變得更加嚴重。在擁擠的環境中處理空間不足的問題,給細胞帶來了挑戰。對於免疫細胞來說尤其如此,它們的任務是在組織中巡邏,這會導致它們在移動時經歷急性和持續的變形。儘管自19世紀以來,組織擁擠的變化和相關的細胞形狀改變已被病理學家稱為晚期腫瘤的關鍵診斷特徵,但這些改變對癌症和免疫細胞生物學的影響仍不清楚。此外,細胞是否能檢測到並適應性地應對擁擠空間中的變形還不得而知。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為了測試細胞具有檢測和應對環境引起的它們的形狀發生變化的能力的假設,來自來自奧地利、英國、法國、瑞士、俄羅斯和美國的研究人員構建出人工微環境,用於模擬腫瘤細胞和免疫細胞在擁擠的組織中經歷的情形。通過結合動態限制、力測量和活細胞成像,他們能夠定量確定細胞在它們的形狀受到精確控制的物理擾動時所作出的反應。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10月16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nucleus acts as a ruler tailoring cell responses to spatial constraints」。

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a2894。

這些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顯示,儘管細胞對壓縮力具有驚人的抵抗能力,但是當它們在特定高度下變形時,它們會監測自身的形狀,並產生積極的收縮反應。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發現,這是通過細胞監測它的最大內部區室---細胞核---的變形來實現的。他們確定細胞核為細胞提供了一個精確測量它的變形程度的方法。一旦細胞擠壓超過了細胞核的尺寸,這就會引起邊界核膜(bounding nuclear envelope)的展開和伸展。當核膜達到完全展開的狀態時,收縮反應就開始了。核膜及其膜的機械狀態的轉變允許從內部膜儲存中釋放鈣,並激活鈣依賴性磷脂酶cPLA2。已知cPLA2作為核膜張力的分子傳感器起作用,而且也是信號轉導和代謝的關鍵調節因子。激活的cPLA2催化一種稱為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的Ω6脂肪酸的形成,而花生四烯酸除觸發其他過程外,還能增強肌球蛋白II的三磷酸腺苷酶活性。這誘導肌球蛋白皮層(actomyosin cortex)的收縮性,產生推力來抵抗物理擠壓,並在「逃避反射」機制中迅速將細胞擠出它所在的擁擠的微環境。

雖然細胞核傳統上被認為是一個被動的遺傳物質倉庫,但是這項新的研究將它確定為一個主動的區室,它能迅速地將機械輸入轉化為信號輸出,並且它的膜在這種傳感功能中起著關鍵作用。細胞核能夠通過產生一種用來改變細胞行為的信號來檢測和應對環境施加的擠壓。這種現象在確保細胞(比如腫瘤中的免疫細胞)能夠適應、存活並有效地在擁擠和機械異質的微環境中移動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表徵細胞核擠壓引發的全部信號有可能闡明細胞對其機械環境的信號轉導、表觀遺傳適應和代謝適應的機制,這也是未來研究的一個令人興奮的方向。(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A. J. Lomakin et al.The nucleus acts as a ruler tailoring cell responses to spatial constraints.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a2894.

2.Zhouyang Shen et al. A cellular sense of space and pressure.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e3881.

相關焦點

  • 細胞核決定細胞對空間限制的反應
    細胞核決定細胞對空間限制的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7 23:02:50 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M. Piel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D. J. Müller課題組合作取得一項新突破。
  • Science:在擁擠不堪的組織環境裡,細胞如何擺脫壓力?
    一旦細胞壓力超過了細胞核的大小,這種反射就會被激活。該研究結果有助於預測癌症治療反應和腫瘤的轉移性擴散。 人體由數以萬億計的細胞組成。對細胞來,人體是一個擁擠的地方,因此它們必須時刻感知並保護自己的那點兒空間。但當細胞生長和增殖失控時,擁擠效應就會加劇。
  • 細胞核可測量細胞本體感受的形狀變化來控制動態細胞行為
    細胞核可測量細胞本體感受的形狀變化來控制動態細胞行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7 23:07:33 西班牙巴塞隆納科技研究所Verena Ruprecht、Stefan Wieser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細胞核可測量細胞本體感受的形狀變化來控制動態細胞行為
  • Science重磅發布:人類大腦細胞結構的三維概率圖譜
    細胞結構是腦微結構劃分的基本參照。在這裡我們介紹Julich-Brain,一個包含皮層區域和皮層下核團的細胞結構3D圖譜。該圖譜以概率的方式研究了個體大腦之間的差異。
  • 細胞核
    蠑螈縊裂實驗1、關於細胞核的結構,核膜是      層膜,核膜上有核孔,核孔可以        性讓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核,如          能通過核孔從細胞核到細胞質並與核糖體合,DNA聚合酶能通過核孔從細胞質到細胞核,但細胞核內的DNA分子        通過核孔。
  • Science:顛覆常規!細胞利用脂滴抵禦病毒和細菌感染機制
    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y8085。脂滴是我們的細胞積累營養物的細胞器,這些營養物以脂肪的形式為細胞的功能發揮提供必要的能量。比如,脂滴為心臟的跳動、肝臟的代謝功能或肌肉的運動提供能量。論文共同通訊作者Albert Pol教授說,「脂滴就像我們細胞的儲藏室,我們把以後要用的食物積累在這裡。
  • 【教學參考】細胞全能性和細胞核全能性
    體細胞克隆羊的誕生在全世界掀起了動物克隆熱,它表明了動物體細胞的細胞核具有發育全能性;幹細胞研究的突破使人們對細胞的發育全能性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即成熟組織中也存在具有全能性的幹細胞,那麼細胞全能性和細胞核全能性是否具有相同的含義呢?
  • 打入細胞「內部」病毒就能安心繁衍?細胞核不答應
    臭名昭著的皰疹病毒讓自己的DNA潛進細胞核中,就能利用宿主擴增病毒DNA,躺進繁衍的「溫床」?不會!一個蛋白新功能的發現,刷新了人類對細胞核「中樞」天然免疫防禦能力的認識——  打入細胞「內部」病毒就能安心繁衍?
  • 人類巨細胞病毒可在胞漿控制細胞核內極性
    人類巨細胞病毒可在胞漿控制細胞核內極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1 14:20:07 近日,美國西北大學Derek Walsh及其研究組發現,人類巨細胞病毒可在胞漿控制細胞核內極性。
  • 靶細胞中有些受體存在於細胞質基質或核中
    胞內受體:靶細胞中有些受體存在於細胞質基質 或核中。一些脂溶性信號小分子,如類固醇和甲 狀腺激素、類視黃素、VD、皮質醇可直接穿越質 膜脂雙層進入靶細胞內部,與細胞內受體結合, 激活受體。表面受體蛋白:所有親水性信號分子(包括神經 遞質、蛋白質激素、蛋白質生長因子)都是和靶 細胞的表面受體結合發揮作用。表面受體都是跨 膜整合蛋白,其信號分子結合部位暴露在質膜外 表面。這些表面受體起信號轉換器的作用,同信 號分子結合後,可將細胞外信號轉變成一個或幾 個細胞信號,從而引起靶細胞的反應。
  • Science論文解讀!開發出CiBER-seq新技術,可同時分析細胞中的多達...
    2020年12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CRISPR-Cas9可以很容易地敲除或調整單個基因,以確定其對有機體或細胞,甚至另一個基因的影響。但是,如果你能一次進行幾千個實驗,利用CRISPR逐個對基因組中的每一個基因進行調整,並快速看到每一個基因的影響呢,那會怎麼樣呢?
  • 2018 Data Science Bowl 第一名方案新鮮出爐,鑑定細胞核新技能 get
    眾所周知,鑑定細胞的細胞核是大多數醫學分析的起點。人體 30 萬億細胞中,大部分都有細胞核,而這些細胞核中存儲了 DNA。識別細胞核可以讓研究人員識別樣本中的每一個細胞,通過測量細胞對各種治療措施的反應,研究人員可以了解潛在的生物過程,進而提高藥物檢測的效率,縮短新藥的開發周期。
  • Science:重大進展!利用sci-CAR方法同時分析上千個細胞中的轉錄組...
    在RNA轉錄過程中,細胞僅能夠接近它們的染色質包裝的雙鏈基因組的某些部分。鑑於這種接近在不同細胞類型之間存在著變化,因此染色質可接近性有助於確定多細胞生物體中多種細胞的形狀、功能和多樣性。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同時分析數千個細胞中每個細胞的表觀基因組和轉錄組的方法。他們將這種方法稱為sci-CAR。
  • 《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習題
    A.真核細胞中具有真正的細胞核,原核細胞只有擬核B.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中都具有核糖體這種細胞器C.藍藻能進行光合作用,但藍藻中無葉綠體D.原核細胞雖然無細胞核,但它具有染色體5.如圖為兩種細胞亞顯微結構示意圖,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 看起來已經死亡的細胞可以通過真核分裂的過程自我復活
    耶魯大學研究小組的這一成就成為近期一系列探索細胞生與死之間有限空間的工作的頭條。雖然生與死通常被當作是可選擇的,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醫生、醫學倫理學家和立法者一直在努力定義人類的死亡時刻:是在呼吸停止的時候嗎?當心臟停止跳動?當大腦活動無法檢測到的時候?不同的答案出現了,因為死亡是一個過程,不一定是不可逆轉的。
  • Science:細胞自殺可能是大腦健康和糧食安全的關鍵
    對人類和植物中細胞的自我破壞的研究可能導致人們開發出治療神經退行性腦疾病的方法和培育出抗病植物。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美國和英國的研究人員確定了某些蛋白在細胞自殺中的作用。
  • Science:新研究揭示細胞是走迷宮高手
    2020年8月31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多個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細胞為何能夠如此準確地在人體中遷移。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他們開發的一種解釋細胞定向運動(cell orienteering)的理論,以及他們如何使用迷宮對它進行測試。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y9792。當身體受傷時,例如被針頭戳傷,免疫系統的反應是派遣白細胞來殺死任何可能試圖通過傷口進入體內的細菌。
  • 細胞核起源——令人生畏的進化謎題
    不難理解,真核細胞必須用大的體積來裝填大的基因組,對複雜的基因組也需要進行更為有效有序的管控,這可能導致了細胞內部的模塊化,譬如,將遺傳物質集中分布於用膜包裹的一個區域——形成所謂的核。在細胞核中,還有1個或多個圓球形的核仁,它是生產核糖體的機器。在現代生物學中,核被賦予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因為人們根據核的有無,將生物界區分為了兩大類——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 Science:發現有助於蝌蚪尾巴再生的新型細胞類型
    2019年5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特殊的皮膚細胞群體可協調青蛙的尾部再生。這些再生指導細胞(regeneration-organizing cell, ROC)有助於解釋自然界的一個重大謎團,並可能提供關於如何在哺乳動物組織中實現這種能力的線索。
  • 第三節 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
    (1)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2)細胞核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考點: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分析:細胞核包括核膜(將細胞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染色質(DNA和蛋白質)、核仁(與某種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實現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功能:細胞核是遺傳物質貯存和複製的場所,是細胞遺傳和代謝的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