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網訊 記者歐陽志強 通訊員黃麗攝影報導:9月23日,佛山慶祝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暨第二屆農業嘉年華正式拉開帷幕,活動採取「1個主會場+4個分會場+系列活動」的籌辦模式,在南海、順德、高明、三水區設置5個會場,其中三水會場作為主會場,設在市農科所。
據介紹,主會場、分會場活動均設置了舞臺活動和線下體驗活動兩部分,主辦方廣泛徵集組織邀請農民廣泛參與活動,佛山四區、五個會場各展奇招、各顯神通,展示農業豐收景象和特色亮點。
此外,活動同步開展豐收體驗活動,邀請佛山乃至珠三角的市民一同參與,讓市民在活動中認識農業、關注農民,營造社會廣泛參與豐收節、認知農業的濃烈氛圍,打造了一場全民體驗農業、消費農業、享受現代農業豐碩成果的狂歡大派對。
目前,佛山正在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出臺了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及實施七大工程的行動方案系列文件,要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讓農業更強,讓農民更富,讓農村更美。
五大會場亮點逐個數
主會場:佛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位於風景秀麗的三水區南山鎮的農科所,是本次活動的主會場,場內搭建佛山農業、農民展示舞臺,邀請農民代表上臺載歌載舞出演《豐收的喜悅》節目,展示佛山特有的農業風採。
據了解,農科所是佛山尖端農業科技的集中地,為推動更好推動佛山農業發展,促進佛山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檔升級,佛山組建了由100多位科技專家組成的科技服務專家團隊,並在主會場農科所由佛山市政府副市長喬羽向專家團團長-中國蠶學會理事長、省農科院黨委書記廖森泰,進行專家團授旗儀式,市農業局唐棣邦局長對十位專家代表現場頒發聘書儀式,以期在這支強大科技服務專家團的努力下,早日實現佛山農業轉型升級,一起推動佛山農業科技發展。
而為進一步強化佛山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翅膀,自2015年佛山市政府與省農科院合作,在佛山設立了省農科院全省首個分院起,市政府與省農科院不斷深化合作,提出共建廣東農業科技示範市,並在現場啟動了「佛山慶祝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暨第二屆農業嘉年華及市院共建廣東農業科技示範市行動計劃」,以科技創新助推鄉村振興。
活動當天超過100位市民參與主會場活動,會場統一向市民派發了活動紀念冊,以答題領獎形式引領他們參觀遊覽農科所五個代表區域,分別為現代農業科普園、無花果溫室大棚、魚稻共生示範區、蔬果採摘區、移栽體驗區(觀賞長廊)。
活動過程中,市民除了大飽眼福,科普學習到最新最尖端的農業科學知識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外,還體驗穴盤種植,摘檸檬、大棚無花果、採集向日葵瓜子,甚至親身下水在魚稻共生試驗田親手抓水稻魚,讓親子在秋高氣爽的美好景色中,感受南方生態養殖特有風貌,共享共學共思自然。
南海分會場:廣東何氏水產有限公司
何氏水產最得意產品統稱「蹦蹦魚」。名字由來,是因為何氏水產的活魚,在經歷上千公裡的運輸後,仍然能活蹦亂跳的「蹦」。活動現場,超過120名市民深入何氏水產全新啟用的、龐大的智能車間,見證熟手工人們迅速分揀魚品,放進不同的生產線中逐級降溫,使魚寶寶們進入休眠狀態,再裝車運輸往全國各地。
何氏水產首創通過應用低溫暫養、自動化循環水、純氧冷鏈配送等核心創新專利技術,逐級降溫、智能溫控,讓鮮活水產品處於半冬眠狀態,實現從塘頭到市場運輸過程中全程不換水,全程標準化、可追溯和閉環溫控管理,不僅成功突破了鮮活水產品高密度遠程運輸時長50小時以上的技術難題,而且在不添加任何藥物的情況下,使鮮活水產品的存活率達99%以上。
何氏水產得到了農業農村部、省委省政府多位領導的批示肯定的「南魚北運」活魚冷鏈運輸模式,不僅自身做大做強,還帶動了農商戶增產增收,為合作養殖戶、農民提供養殖技術支持,為他們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增加農業收入,實現致富。
活動現場當天設計了三大互動區「大魚小魚來比拼」——市民體驗活捉魚和分揀的過程,「大師傅之超級神稱手」——市民和稱魚大師傅同臺PK,「何氏蹦蹦魚大餐」——市民學會選好魚,最後享受一頓超級美味的「豪魚大餐」。
不少市民反映這一趟參觀不僅感受到了現代先進的科學養殖和生產技術,更是一舉顛覆以前對漁業的傳統看法,為佛山漁業點讚。
順德分會場:順德新地農場
順德近年來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市、區農業部門非常注重農業品牌的培育,今年順德更產生了幾個國家級、省級響噹噹的農業品牌,他們分別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順德國蘭」、2018年度廣東省最具影響力漁業區域性公用品牌「順德鰻魚」、2018年度廣東省名特優水產品「生生草魚」。
而順德分會場位於大良五沙三寸海豐圍的新地農場,它兼具了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同時將再生能源、生態循環和環境有機結合,讓農場成為綠色低碳農耕生活體驗區和農業科普教育基地。整個農場佔地150畝,分為16個功能區,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業休閒公園。
活動當天超過200名市民親身現場參與體驗到農業公園和農耕文化的樂趣,感受到農業的真滋味。農場五件寶,番薯、玉米、木瓜、茄子、火龍果,鮮果芳香、鮮花琳琅,市民化身為新手農民,享受田園採摘、碩果在手的快樂;園區還對外展示各類傳統農具,以及八十年代傳統家具用品,通過實物感受農耕歷史文化;還有兒童樂園、親子廚房等互動玩樂區。此外,現場還特設了谷堆、揚谷機、脫殼機、石魔、蒸米粉攤位等互動區域,讓市民盡情體驗生產米粉的全流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現場市民一邊品嘗親手做的美味,一邊笑著說。
高明分會場:高明鵬鵠蘑菇產業園
高明分會場鵬鵠蘑菇小鎮位於高明更合鎮陀程村,是以珍稀食用菌為特色,經過多年發展打造出了一條包括食用菌種植、蔬菜種植、科普觀光、連鎖餐廳、蘑菇飲吧等為一體的科學、綠色、環保產業鏈,是高明農業生產示範名片。
活動現場進行了「鵬鵠蘑菇小鎮」揭牌儀式,並榮獲「廣東省菜籃子基地」的稱號。據了解,鵬鵠蘑菇小鎮先後獲得了省婦聯授予的巾幗創業示範基地、佛山市高明區農業龍頭企業、佛山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佛山市農業公園、佛山市科普教育基地等多個榮譽稱號。
現場超過150名市民見證蘑菇小鎮的成立,更在小鎮內近距離學習、採摘各種菇類和靈芝了解它們的「前世今生」,有如仙子般美麗的「竹蓀」;如小猴腦袋般可愛的「猴頭菇」;如菊花般擁簇一團的「榆黃菇」。市民分四組,和各種菌類進行親密的「約會」,參觀蘑菇的孕育地、蘑菇博物館,玩「打菇包」遊戲,參與摘菇比賽。
高明分會場:高明麗堂蔬菜基地
高明皂幕山下的蔬果天堂——麗堂蔬菜基地,是由市內首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這裡依山傍水,蔬果飄香,良田美池,美不勝收,被譽為高明「桃花源」、佛山「蔬菜鄉」。
曾經網上流傳一句「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談種地。」道出了未來「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隱憂。為破解這一難題,佛山早在2012年就開展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麗堂蔬菜更是建立了高明首家「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學校」,致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據介紹,本次活動進行了「佛山市高明區麗堂職業培訓學校」授牌儀式」,還表彰一批新型職業農民,現場頒發《新型職業農民證書》。
此外,現場還舉辦了2018年「麗堂杯」農業技能競賽,超過100名市民在青山綠水碧田間,為農業能手們吶喊助威,直擊最出色的農民耕作技術。市民們紛紛為農業能手們的翻地、播種、分扎等技能舉起來大拇指不禁讚嘆「行行出狀元」。
編輯:Qiu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