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熊孩子」背著家長網購玩具購物車中還存了1.3萬元未付款的商品
近日,市民張女士向記者講述了其女兒偷偷網購玩具的事情,而購買玩具的錢出自張女士綁定的銀行卡。更令張女士驚訝的是,其購物網站的購物車內尚有1.3萬餘元未付款的商品……
孩子上網偷偷買玩具
資料圖
春節過後,張女士總會隔三岔五地收到快遞,但她沒有一點網購這些商品的印象。張女士打開這些莫名其妙的快遞後發現,裡面多數是兒童玩具,還有一些是兒童零食。張女士詢問6歲的女兒小蘭(化名)時才知道,原來這些商品均是女兒用張女士的網購帳號購買的。聽到女兒的回答,張女士是又氣又好笑。隨後,張女士打開自己的購物帳號後發現,女兒網購的那些商品總價值近千元。更令張女士驚訝的是,購物車內還添加著各種各樣的兒童商品,小到衣帽鞋襪,大到兒童自行車等物品,總價值1.3萬餘元。「看完購物車後,我害怕極了,我的網購帳號綁定著一張銀行卡,而女兒知道我的支付密碼,如果這些商品都購買了,真夠傷腦筋的。」當張女士詢問女兒什麼時候購買的時,其女兒說:「我玩你的手機時,會點開那個購物網站,然後找找自己喜歡的東西。」
隨後,張女士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我承認孩子長大了,幸虧支付寶被自己造得差不多了,我就不說還有1.3萬多元待付款的啦!給各位提個醒。」這條朋友圈下配了女兒的部分網購商品圖。沒想到,張女士的這條朋友圈引起了朋友的共鳴,幾個朋友均在評論中表示自己的孩子也有過類似的網購情況。
張女士的朋友劉女士說,她的女兒小惠(化名)甚至自行購買過價值4000多元的數碼產品。劉女士說:「那天,我收到某品牌最新款的平板電腦時高興壞了,還以為是愛人為我買的。當愛人下班後,我已經做好了可口的飯菜。飯間,我提及平板電腦後,愛人是一副迷茫的樣子。反觀女兒,她收起了臉上的笑容,低頭不語。」隨後,小惠承認自己通過劉女士的網購帳號購買了平板電腦。由於平板電腦的包裝已經被劉女士拆開,劉女士一家不得不購買了這款商品。
耳濡目染學會了網購
(網絡圖)
「經常看到媽媽用手機買東西,我們家很多漂亮的衣服和家用電器都是從網上買的,就連弟弟的奶粉都是從網上買的。」張女士的女兒小蘭說,通過耳濡目染,她從媽媽那裡學會了如何通過網絡進行購物。張女士的網購帳號設置有小額免支付密碼功能,因此,小蘭能通過輕鬆購買到喜歡的商品。
剛開始,小蘭只是圖個新鮮,來回翻看著購物網站首頁內顯示的各種物品。後來,熟悉程度越來越高,她可以自行搜索自己喜歡的物品,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爸爸媽媽看電視時,我會自己拿著手機坐在一邊看購物網站,有喜歡的就買了,或是加入購物車。有時,我會拿著他們的手機回自己的房間買東西。」小蘭說,很多時候她只是想拿著媽媽的手機看一看,但是看到那些玩具的照片後就被吸引住了,很想得到。她覺得自己從網絡上買些玩具和零食父母不會介意,也就從來沒有告訴過他們。小蘭表示,不管是已經購買的東西,還是她加入購物車的商品,都不是十分迫切需要的,有些甚至是家裡已經有的,但看完之後就不自覺地想買。
那麼,小惠用其媽媽的網購帳號購買價值4000多元的數碼產品又是出於什麼考慮呢?小惠說:「當時原來的平板電腦已經不是最新款了,我的很多同學都有最新款的,而我沒有。我給爸爸媽媽要了很多次,他們都說原來的還能用,就一直沒有給我買。我知道媽媽的網購帳號和密碼,就自己偷偷買了。」
應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
(網絡圖)
令張女士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女兒小蘭學會了網絡購物後,未經自己允許就購買了不少商品。張女士說,她也注意到過小蘭拿著手機單獨坐在一邊玩,但沒太在意,覺得女兒不過是在玩手機遊戲,沒想到是在偷偷購物。小蘭購買過一種日本食玩的商品,這種商品張女士還是第一次聽說。它既是食品,又是玩具,孩子可以先玩著做,做好了再吃。
張女士說,自己是不提倡女兒這種做法的,但是由於平時上班忙,總覺得虧欠孩子,所以收到小蘭私自購買的商品後,張女士教育了下女兒便讓其收下了。她說:「我覺得孩子已經買了,再吵她一頓將商品退掉也不是很合適,只需教育教育她以後不能擅自購買商品了就行。」在此,張女士想提醒其他孩子的父母,手機購物帳號不用後最好將其退出,支付密碼最好是修改為孩子不知道的,以免發生麻煩。
我市心理諮詢師任若男表示,六七歲的孩子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且缺乏自制力,消費觀不健全。當看到父母在網上輕鬆購物,想要什麼就能買到什麼時,孩子就有想嘗試的衝動,但他們不知道什麼該買、什麼不該買,只知道當下看到好的,就嘗試著去模仿父母也從網上購買。任若男說:「我建議孩子父母用手機上網和購物消費時避開孩子,不購物的時候退出手機中的網絡購物平臺,同時有意識地幫孩子培養理財意識,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⑧
記者 張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