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幾個豬隊友。如何拯救他們?作者分享了他的獨家秘訣。
年初各種盤點、總結、回顧類的報告很多,有一類「不帶腦子」的隊友紛紛上線,搞得做數據分析的同學們非常蛋疼。具體表現嗎,看下圖:
來,陳老師把那句沒說出的買馬匹替大家說了:做業務、做業務,連自己要做成啥樣都不知道,還做個毛線啊!腦子都去哪裡了!不知道早問啊,現在都搞完了,拉了一褲襠了,擦屁股想到老子了……
咋整?我們今天詳細整一整。
為什麼會這樣?其一就是:蠢。很多人幹活就是不帶腦子。確實有很多公司的運營、策劃、產品經理,幹活就找模板,想創意就抄競品,其他啥都不會。
你問他為什麼幹?
他回答:
至於這麼幹行不行、會幹成啥樣、幹不好了還能咋樣,完全沒思考過。如果業績風調雨順,就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業績不行,就開始怪大環境,怪對手太兇猛,怪公司沒投入,怪領導瞎指揮。最後一句:「這個得用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下」,把燙手山芋丟過來了……
╮(╯▽╰)╭
還有一類就是:壞。自己寫目標怕完成不了,於是故意留白,等著「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一下」。剛好新入職的小夥子信了!還真以為人工智慧模型能搞掂,兩者一拍即合。
最後的結果:
總之你拿回去改,你沒有分析到位!
(▼ヘ▼#)
總之,這些亂七八糟事是我們不想面對的。可如果事已至此,隊友真的就沒定目標,並且良心沒有大大滴壞啦,想一起補救,咋辦呢?
想事後補救,最關鍵的是:找參照物。在事後補一個評價標準。這樣做頗有:「先射箭再畫靶子」的味道,是非常不科學的。但是總好過沒有評價標準。因為如果沒有評價標準,單純的計算活動中業績、用戶、銷量等數據,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你看,完全扯不清楚。
這還是業績類活動。如果是任務類的,比如增加用戶量、清庫存之類,就更扯不清了。到底增加多少用戶才滿意?增長上限是什麼?這一炮把錢都花了剩下幾個月咋辦?清庫存反正都要清啊,憑什麼說你活動做得好?一件都交代不清楚。
所以切記切記:先找參照物,評定對錯好壞,再分析為什麼會好/為什麼會壞,有多少改善空間。這樣做最清晰,最有效率,能減少很多毫無意義的扯皮。
本篇例子是促銷活動,從邏輯上講,促銷活動是一定會拉動銷量的,畢竟是砸了真金白銀的。問題的關鍵是:增加的銷量對不對的起投入的成本。這也意味著,促銷活動都是隱含了剛性目標的:
具體例子看下圖:
如果做了活動反而比沒做還差!活動參與的人壓根沒幾個!那做的是個屁呀,多明顯的問題。
BUT,一般這時候,業務部門會跑出來強行洗地:「做了活動更差,是因為不做活動會更更更差」。這種洗地是毫無節操的,典型的做爛了還不認的行為,你咋不說你不做活動地球就爆炸呢。
這時分兩種情況。如果是上圖1走勢,業績雖然持續下滑,但是跌的輕了,這時候還能洗洗地。如果是上圖2走勢,正常周期波動,丫做了活動業績反而跌了,那就是活動做爛了,洗都沒得洗。
這時候送給業務方的就八個字:下跪認錯,低頭挨打。
當然,大部分促銷活動,丟錢下去,還是能見到一點水花的,業績、用戶等等指標還是在漲的。這時候可以用其他方法,事後補個目標。具體的,要看過往活動的開展情況和活動形式。
常見於首次進行活動,或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活動,這時候可以選一個同活動時間一樣長的時間段,做參照物,看看活動整體上拉升多少。再拆開看參與活動的各地區,各用戶群體差異。
這樣做,背後的業務含義是:我們拿整體水平做標杆,看怎麼改進做比整體水平低的。通過這種對比,就能暴露活動內能優化的點。同時,既然是首次做,就把本次整體水平保留下來,作為以後的標杆,下次就不糾結了。
在情況一基礎上,如果活動影響的業務,本身有周期性波動(如上圖所示),那活動有可能有水漲船高的效果,這時可以根據上一周期增長量做自然增長,扣除這一部分後再做評價。
這時候可以拿上次活動作為參照物,先計算活動投入產出比和帶來總效果。結合這兩個指標可以判斷:繼續做活動是虧是賺,活動影響力極限能去到那裡。
這樣能對活動做個定性:越做越好/越做越差。有個這個判斷,後續再看具體細節怎麼改善,也有了參照物,可以細緻分析。
這時候很難算清楚每個活動的貢獻(也正因為此,很多業務方放棄了設目標,可回頭又要單獨評估,糟心)這時候最好的處理方法是:先看整體的投入產出,定個大基調:本期內活動組合效果高/低。
有了這個基調,後續就能做結構分析,看看每個小活動單獨影響面,從而判斷對於眾多子活動到底是增還是刪。(如下圖)
根本杜絕事後補救的辦法:
吐槽歸吐槽,可能有的業務部門真的不會定目標……這時候就得認真教他們,好在陳老師在雙十一的時候專門有一篇分享,有興趣的看:雙十一備戰手冊
從本質上看,業績是做出來的,不是算出來。事前定目標只是為了更好激勵自己行動,促成更好效果,真正需要複雜分析的是事後的總結。所以業務部門的完全沒必要在這裡背很大心理壓力。話說回來,真業績做不好,還不是自己挨板子,何苦呢。
有一類目標要特別小心,叫「滿意度」。一般像用戶數,付費用戶數,銷售額,銷售收入,這些指標都是系統記錄的,含義很清晰,拿來當目標是完全沒問題的。但是「滿意度」這種無法直接記錄、含義不清晰的玩意,要特別小心。
這種定義不清、數據質量不穩定、容易被操控的指標還有很多,類似:NPS、品牌影響力、品牌美譽度、市場佔有率(因為行業數據要第三方提供,第三方你懂的)事前不談清楚口徑,事後又是無休無止扯皮的地方。
偏偏業務方特別喜歡寫這些話「拉動新用戶註冊,提升品牌影響力」……這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了。建議有類似需求的,讓他們找管市場調查的同事或者找第三方去搞,我們不蹚這趟渾水。
最終極的辦法,當然是數據分析師參與到策劃過程中去,一開始就給一些專業指導,幫助大家理清思路。並且還能把過去一些失敗項目的數據情況分享出來,提升策劃質量。
如果有機會參會的話,大家可以按以下話術,確認活動信息。
如果業務方說:沒有設參照組,沒有設參照期,該怎麼設來問數據分析師,這樣最好不過了!我們可以結合實際情況提供專業意見,省的麻煩。
然而有些同學會問:這種方法針對一次性活動管用,有些活動是長年做的,比如會員制度,比如新手指引,這種又該怎麼評估呢?我們以後繼續分享。
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學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諮詢顧問,在網際網路,金融,快消,零售,耐用,美容等15個行業有豐富數據相關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