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提出這個問題,你期待著有人告訴你,可以做到,於是,有人舉了一個又一個生動的例子,有的拿出了我有一個朋友的句式,有的則直接匿名開始編故事,有的則開始寫人設,有的則開始訴說的自己的賺錢之路,總而言之,你看到了正面的例子,於是,你開始相信白手起家,可以在30歲之前掙到1000萬
且不說這些例子的真實性
我姑且認為都是真的,但你覺得這些回答有可複製性嗎?
你去做,還可以成功掙到1000萬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說一個概念,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是思維中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其主要 體現在輿論的旁觀者和參與者在觀察和 評論的過程中往往傾向於認同「倖存者」 的經驗而非「未能倖存者」的經驗。
在這個問題下,大多數人傾向於相信那些在30歲之前賺到了1000萬的人,更傾向於相信他們的觀點,並覺得做到這件事並不難。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其中一個是 :「未能倖存者」往往在特定的社會結構中處於弱勢地位,因此他們並不總是能夠成功地發出自己的聲音。
怎麼去理解這樣的說話,特別好理解,「白手起家,30歲之前賺到1000萬」,這樣的想法不是你一個人,非常多的人都有這樣的想法,並為之付出了努力,但在知乎下的回答,往往成功者的點讚數是最高的,哪些失敗的人往往不會來答題,或者說,答題了,點讚的人也不多,無法被看到。
而網際網路的出現,使信息的傳播更加迅速,爆發,「倖存者」能夠迅速製造一套強勢的話語體系,碾軋「非倖存者」 的聲音。馬雲說的話,每個人都能記住,但被馬雲幹倒的公司創始人的聲音,大家根本聽不到。
再舉一個例子
假設有1024個人,他們面前有1024個門,每個門只能通過一個人,而1024扇門中,有一半是生門,有一半是死門,這意味著,通過面前的這扇門,1024個人中,將有512個人將要死去。接著512個人面前,出現512扇門,而這裡面,又有一半是生門,一半是死門,這意味著512個人中,會死掉一半的人,只剩下216個人
接著又出現256扇門
128
64
32
……
2扇門
最終,只有一個人能夠通過所有的門,這個人我們叫他「成功者」
我們可以看到,成功者淘汰了這麼多人,但是他真的做了很多事情嗎?他只不過是努力把門推開,僅此而已
那些成功學們往往告訴我們,只要堅持一個方向,不斷努力,你就能成功,但是且不說每次都能選對生門,就算你知道生門和死門是哪扇,但你就可以順利推開生門嗎?
我想你也看出來了,這個過程並不是一個選擇的過程,而是一個淘汰的過程,哪怕你知道生門在哪裡,死門在哪裡,你也不一定能夠競爭過對方,順利達到最後一扇門。
而決定我們競爭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努力不一定就能競爭過對方,哈佛是世界的名校,但人數就那麼多,不是你知道去哈佛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就可以了,而是競爭實在太激烈了。
看完上面的描述,你可能有個疑惑,那是不是進了死門就沒法活兒了呢?
並不是,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的人生觀,那個通過了所有門的人,跟那些一開始就進了死門的人,實際沒有太大的區別,我們不能認為通過了所有的生門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如果那樣想,我們可能沒法兒活了,因為馬雲只有一個,你成為不了下一個馬雲。
所以辦法只有一個,認命,可能這樣說,會被噴,但是人的一生,運氣可能會佔到大部分,我們所做的事兒其實都是在被牽著走,只是我們自己還不自知,覺得得到了什麼,都是因為自己做了什麼換來的。
但換句話說,人總得活著,掙不了1000萬,可以掙100萬,掙不了100萬,可以掙10萬,不管我們具不具備掙1000萬的條件,我們都得向著那個方向努力
因為如果你不推開門,怎麼知道你面前是生門還是死門呢?
我覺得掙錢無非是你價值的一種體現,你輸出了1000萬的價值,你才能掙到這麼多錢,否則就是騙子,對,說得就是這麼直接,騙子。
別以為哪些說家裡沒錢,給10塊錢吃頓早餐的才叫騙子,網絡上的騙子見得多了,割韭菜的騙子遍地說,別說網絡了,就前段時間的健身,騙子不是一抓一大把嗎?
還有一點就是,白手起家,你得說清楚,這個白手到底有多白,你別跟我說,你認識北京市副市長,但你沒讀過書,你算白手起家,如果說,普通家庭,白手起家30歲之前賺到1000萬有這麼幾種方法
運氣好
你面前的門剛好都是生門,一路順利
2. 有貴人
如果有個人已經通過了所有人,他帶你直接通過最後一扇門,其實也是可以的
3. 不斷嘗試
即使你遇到了死門,但你可以回頭,再去選擇,而這個時長,每個人都不一樣,有的人可能1年就能回頭,有的人可能10年,有的人甚至一輩子都回不了頭。
最後,我覺得把這個目標定在30歲,其實還有有點兒勉強,賺1000萬,其實不就意味了有人要被你剝削嗎?你看看你身邊的人,誰看著像願意被你剝削的人?所以咱要是賺不到1000萬,就賺100萬,賺10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