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歷史的半邊天」百家號獨家原創發布,禁止轉載。
歷史上鼎鼎有名的長孫皇后,是李世民的結髮夫妻。兩人感情十分和睦,被譽為伉儷情深的典範。一代賢后可不是浪得虛名,在李世民登基,成為長孫皇后之後,她安定後宮,阻止外戚幹政,反對李世民重用親哥哥長孫無忌,這導致了在李世民去世之前,長孫無忌一直沒有實權。在長孫皇后13歲嫁給李世民之後,家裡就被打理得井井有條,和公公婆婆的關係也處的非常好。李世民被封秦王之後,她才能為王妃。之後的皇位爭奪中,不是長子的李世民,多虧了長孫王妃的協助,取得了勝利。她在現場,犒賞三軍,鼓勵將士,顯示了她的政治才能。
後來成為一國之母,長孫皇后卻異常清醒,她明白歷史上的皇親國戚幹政,爭奪權力的可怕後果。一直建議李世民,不要重用大哥長孫無忌。因為在玄武門事件中,長孫無忌是有功之臣,李世民非常看重他的才能,所以比較重用他。掛名宰相,還擔任吏部尚書,凌煙閣24功臣中,他排名第一。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和長孫無忌這個親哥不同,長孫皇后的另一個哥哥就比較破皮無賴。小時候就在長孫老爺子死後,把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后趕出家門,還是舅舅高士廉把他們兄妹倆養大的。這個無賴哥哥就是長孫安業,沒有什麼能力還覬覦權力,在公元627年和安王他們密謀造訪,失敗之後本應殺掉。李世民也是這麼想的。要知道在古代造反的罪名,可是滔天大罪,殺頭是輕的,株連九族也不在話下。這個時候為了這個曾經把自己趕出家門的哥哥,長孫皇后站了出來,真的是集恩寵於一身,向李世民求情,長孫安業得以把殺頭的罪,改為流放,發配到了四川。這充分體現了長孫皇后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經歷了這個事情之後,長孫皇后更加堅決反對李世民重用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確實有能力有才華,李世民愛才一直拒絕讓長孫無忌辭官。長孫皇后害怕外戚權重,會危害整個家族,因此她強硬勸說長孫無忌辭官,最後迫於壓力,長孫無忌辭去官職,李世民雖然知道是長孫皇后的原因,也無奈同意了,離開了吏部的重要位置,長孫無忌去了當時的法律機構,開始修訂法律。
熟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唐朝有中國第一部內容完整法典,就是長孫無忌修訂的《唐律疏議》,在世界法制歷史上,地位也不一般,這部法典,是中國古代法典和中華法系的代表。不得不說長孫無忌真的有才,到哪裡都能發光,這也是李世民從諫如流,卻一直堅持重用長孫無忌的原因。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從結婚到最後,可能也就是對長孫無忌的人用問題上,存在分歧。長孫皇后在貞觀十年,也就是公元636年去世。彌留之際她要李世民答應他,一定不要重用長孫無忌,因為太怕長孫無忌權力過大,驕傲蠻橫,最後落得悲慘下場,還要波及整個家族。可是李世民雖然答應下來,長孫皇后死後,還是立馬開始重用長孫無忌。當時的唐朝依然百廢待興,換句話說,國家需要這樣的人才啊。10年之後長孫無忌告老,結果第二年又被李世民啟用,主持尚書省、門下省,依然在權力中心遊走。與長孫皇后的願望相違背,長孫無忌權力越來越大,最後成了輔政大臣。
在李世民去世之後,更是把太子託付給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作為首輔大臣,幫助唐高宗李治順利繼位。作為李治的親舅舅,李治對他信任有加,有人說長孫無忌謀反,唐高宗直接就把告密的人殺了。長孫無忌權傾朝野,反對他的官員皇親也都沒有好下場,不是被貶,就是被流放。後來因為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和武則天交惡。最後因為樹敵太多,晚年被貶流放,因為謀反罪被賜死。整個長孫家族,都被流放成為奴婢。長孫皇后預見了長孫無忌的結局,極力挽救奈何英年早逝。李世民愛才,不忍留著他不用讓他登上權力巔峰。李治信任有加,卻逃不過凡人的思想,被輿論和枕邊風左右,最終造成了長孫無忌的悲慘結局。
長孫皇后雖然沒有進入權力的中心,卻又高遠的政治眼光,想要通過罷官,讓長孫無忌遠離權力的中心,保護家族。不過也怪長孫無忌太過優秀了,最後反受其害。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和李世民之間唯一的分歧,兩個人的出發點沒有對錯。對家族而言,長孫無忌應該儘量避免權力的爭奪,對於大唐而言,長孫無忌需要發揮才能,讓國家繁榮昌盛。歷朝歷代,後世都以長孫皇位為楷模。在家庭中,她賢良淑德,在治國中她深明大義,用適當的距離,幫助李世民做出正確的決策。當得起後世一代賢后的稱讚。後世在學習她、緬懷她的過程中,卻忽略了她對家人的赤子愛心,趕她出家門的異母哥哥謀反,她挺身而出救他性命。親哥哥得到重用,不顧俗世眼光希望哥哥能夠明哲保身,保護一族的人安危。雖然最後失敗了,也是因為英年早逝,時局無法左右。或許給她更多時間,在歷史上長孫皇后會留下比武則天更加濃墨重彩的一筆。
部分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歷史的半邊天」,帶你仰望歷史上女人撐起的半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