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將來會有什麼樣的人生,由6歲前你對他做的這件事決定

2020-08-22 呂靜賢

文|呂靜賢

01

我抱著小寶在那親了又親,小寶咯咯直笑,一臉幸福、滿足的表情,我也感到很開心,也忍不住和孩子一起笑。

突然,我的內心湧上了一股內疚:小寶跟哥哥越長越像了。

從起初剛生下來的一點都不像,到現在一歲多,大大的眼睛、長長的眼睫毛、秀挺的鼻子、小巧的嘴、尖尖的下巴、秀氣的面容,我感到他跟那時同樣年齡的哥哥,越來越像,簡直就是翻版。看到他,我我就總是不由得想起大寶小時候,甚至有時會有「此時抱的就是大寶」的錯覺。

可是那時我抱過哥哥嗎?很少很少。

一是因為哥哥小時候,因為無人帶的緣故,經常把哥哥放在父母家;

二是因為我真的不懂做母親。

是的,我真的不懂。

別看我先前貌似讀了不少教育書,說起教育理論來也似乎頭頭是道。可是,那又怎麼樣呢?不懂就是不懂――這一點,在我做母親的實踐道路上,可是得到了有力的證實。

大寶一歲多,像現在小寶這麼大的時候,我還不懂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也不知道親密關係對孩子有多重要。

印象很深刻的,是那一次去父母家看大寶。進門時,大寶正坐在沙發上邊吃著餅乾邊看電視。我來到他的身邊坐下,這時大寶的眼睛依然望著電視,但是他的頭卻放在了我的腿上,我也輕輕地撫摸著他。現在回想起,覺得當時我犯了個大錯:為什麼不把孩子抱起來摟在懷裡著親?要知道孩子表面看似鎮定,內心肯定在呼喊:「媽媽,抱抱我!抱抱我!」

還有也是大寶一歲多的時候,給大寶講故事書的時候,我和大寶雙腿鑽進被窩,兩個並排坐。那時我其實很想把他抱到我的懷裡,摟著他給他講故事書。可是,我卻總感到無從下手。親密關係對我來說,是那麼難以建立。哪怕對待自己的孩子。

當然大寶小時候主要是由我父母帶,這也佔主要的原因。所以,其實我也錯過了在做母親過程中的成長和學習。

所以,可想而知,大寶小時候,我其實虧欠了他很多:沒有與他建立起親密的關係,沒有滿足他作為一個孩子最基本的對母親的依戀。

對待大寶,我的內心充滿愧疚。

02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走在學做父母的道路上。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有意還是無意。

而我們的孩子,就是我們手下的作品。不管你承不承認。

就如大寶,四歲多還有吃手的壞習慣。而且直到現在六歲多了,還總是找親、找抱。就是因為以前與他親密互動不夠,導致內心有個口子。尤其是這幾年,每次調皮大哭的時候,總是吼一句:「媽媽,親我一口!」讓我既好笑又心酸。

我們都走在學做父母的道路上,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會做父母。尤其是,我們很多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

就比如說我。

我從小到大,不擅與他人建立起親密的關係,哪怕自己有了孩子之後,也沒這種意識。直到孩子出現行為問題了,自己通過讀書學習才知道,原來自己有這問題,而且問題還不小。從此之後,就開始學著去改變。

而那些從小獲得充足愛的人呢,是不是做父母之後就不用去學習了?就會自然而然地也像自己的父母那樣,給下一代充足的愛?

當然不是。

就比如說我的母親。我的母親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從小就受姥姥的寵愛。聽母親說,她十多歲的時候,還總是趴在姥姥的背上,要姥姥背。

所以,母親並沒有與他人難以建立起親密關係的缺陷,相反還很容易與他人建立起親密的關係,這是她的優點。

可是為什麼母親在我小時候,沒能與我建立起親密關係呢?因為心理學研究顯示,孩子小時跟父母的關係模式,就成了孩子日後與他人的關係模式。

我想,就是因為我和妹妹的年齡差距不大,母親當時一個人帶兩個孩子。不可能面面俱到,總會有一個或多或少被忽視的。而當時相比更小的妹妹來說,至少我是可以稍稍比較放心的。所以可想而知,很多次我呼喚母親,母親或無能為力,或視而不見。

這也造成了長大後,我難以與他人建立起親密的關係,也導致我一直以來與人講話特別喜歡重複,因為我總感覺別人沒聽到,或不重視、沒放在心上。

而現在,對待我的第一個孩子,我也無意中重複了母親當年的做法:總是忽視孩子,聽不到孩子的聲音。

可見,不管我們的原生家庭怎麼樣,也不管我們小時是否得到充足的愛,只要我們做父母,想做好父母,就一定離不開主動地學習和成長。

03

我們都走在學做父母的道路上,區別就在於是否主動去學、去成長。

並且是否重視對孩子的陪伴。

因為孩子出生的頭幾年,父母的陪伴質量,決定了孩子將來的人生。

現在太多父母,把孩子丟給老人去照料,尤其是農村家庭。

當然也有不少父母是出於生活的無奈。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童年,以及將來的一輩子幸福,與眼前生活的改善,孰輕孰重?

國外一個心理學家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孩子最初來到世上的頭幾年的經歷和感受,是孩子建立起他人、對這個世界上一切事物印象、認知的決定性因素。而且一旦建立,就很難改變。這種認知很大程度上,會跟著孩子一輩子。決定了孩子日後的人生走向和命運。

他舉了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四歲的小女孩,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受到鄰居的猥瑣和性侵。後面被她的單親母親發現了,對她加強了看護。當這個小女孩第一次見到心理學家時,心理學家為了拉近與小女孩的距離,臉上露出和藹、善意的微笑。而小女孩接下來的舉動,卻讓心理學家這個大男人心痛不已:她主動拉下了自己的褲鏈。

因為在這個小女孩的印象裡,男人都是這樣的,哪怕他對你和藹、善意地笑。

隨後幾年,心理學家儘自己所能地、儘可能地幫小女孩改變她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通過各種方式幫她拓展思維和認知。

心理學家也欣喜地看到,女孩的心理似乎變得越來越好,行為舉止已經沒有了當初那些明顯的問題。

但最後,心理學家還是被現實所擊敗:女孩十歲那年,被發現在學校與他人進行口交。

心理學家通過對人大腦的研究,發現每個人從生下來最初的那幾年,大腦的構造和發育,與一個人的境遇緊密相關。

而且反過來,大腦的發育情況,又影響著一個人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和反應。而這影響可以持續一輩子,要改變卻是很難。

所以其實,在孩子初初出生這幾年,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和陪伴質量,真的非常非常的重要。

而這樣的因孩子出生後前幾年父母沒在身邊陪伴,導致孩子出現各種問題的事例也非常多。

網上曾經就此問題發起過討論。結果引來很多父母在底下痛心疾首地反悔。

有個母親說,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就丟下給農村的老人照顧。當孩子三四歲的時候,接回自己身邊帶。發現孩子特別地懂事,也特別地敏感。父母稍稍發個脾氣,就擔心父母不愛自己了,心事重重。孩子那麼小就會看人臉色,來小心翼翼地行事,讓這位母親心痛不已。

而很多孩子,要麼養成不良的壞習慣,要麼出現智力發育遲緩。這些,都需要父母不得不重新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幫孩子修補、完善。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如願。

網上很多父母都對此後悔不已。

並且現在農村留守兒童被性侵的新聞,也時不時見諸報端。

所以對於我們幼小的,需要父母照料、陪伴並把關的孩子,我們該不該用心對他們陪伴?該不該輕易地放棄對他們的陪伴?

這一點,需要我們做父母的三思再三思。

04

哈佛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說:「十年以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所以,父母請珍惜這短暫而寶貴的親子時光。

有人說:當孩子長大,父母嘆息為什麼孩子總是不願多陪自己的時候,有沒曾想過――當孩子小時候,哇哇大哭鬧著找你抱、不肯讓你走的時候,你是否也體諒過孩子當時的感受?是否也如孩子現在一樣,不願多陪當年的他?

而且孩子陪伴,也不單單是只有陪伴而已,還要注重陪伴質量。

如果陪伴質量不佳,即使待在孩子身邊時間再長,對孩子也依然會造成傷害。就如我的大寶。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主動去學習怎樣做父母,怎樣做好父母。

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現自己育兒路上的不足和欠缺,及時停止對孩子的無心傷害,從而給孩子更好、更完整的愛。

每個孩子,都是證明我們愛的質量和能力的作品。

願我們每個父母,都能珍惜這短暫、寶貴而重要的親子時光。這也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付出。

相關焦點

  • 有三件事,父母一定要「逼」孩子做,他們將來會感謝的
    現在,許多父母隨著育兒觀念的開放,覺得要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童年,所以對他們不大約束,讓他們自由自在地成長。但是這種方式不見得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利,就好像種一棵樹,如果不加修剪,最終可能會長歪了方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三件事父母一定要逼他們去做,他們將來會感謝你的。一、逼孩子學會堅持。
  • 教育專家朱慕菊:孩子9歲前,這6件事家長不管,將來他很容易吃虧
    在近年來也參加了很多的公開課,朱慕菊專家多次表示,能贏在「人生起跑線」上的孩子,都有這6大能力。孩子的關鍵社會能力成功人生的決定因素中,智商只佔20%,剩餘80% ,還是要看孩子的關鍵社會能力。這是孩子成功的基礎,也是每一位父母都要注重培養的。而且家長一定要在孩子9歲前就抓緊培養,才能避免他將來會吃虧。無論是孩子的思維、行為、習慣其實80%都是在9歲前養成的。
  • 小時候逼孩子做這四件事,將來他會感謝你
    為了讓兒子堅持下去,每次練琴時,媽媽就拿著藤條站在後面監督,正是有了媽媽的督促,才能讓他在音樂的道路上堅持下來。我現在明白了他們大部分的想法,怎會計劃下星期、明年、將來會怎樣?最重要是解決下一餐。」「這個社會正在極嚴厲地懲罰讀不成書的人。」
  • 優秀家長注意:教會孩子4件事,他將來一定會感激你
    孩子未來的人生到底會是什麼樣?其實很大程度決定在父母的身上,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下面這四件事,孩子將來一定會感激你。孩子孤獨的時候,書籍來陪伴他;孩子困惑的時候,書籍來引導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於父母來說,無論教會孩子多少知識,多少生活技能,都不如教會他自主學習的本領。這是他可以享用終生的隱形財富,也是你最富裕的資產。就如畢淑敏所說——讓孩子愛上閱讀,必將成為你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投資。
  • 3歲前,別逼孩子做這6件事
    圖片來源:站酷網所以在孩子3歲前,這6件事千萬別逼孩子做。不輕視——不說「這有什麼好怕的」,而是說「媽媽看到你非常害怕,告訴媽媽,怎麼了?在孩子3歲前,我們要做的是:媽媽應該尊重寶寶自我意識發展特定時期的這個表現,承認一些東西的確是寶寶的,讓他感到安全。
  • 孩子6歲前,會「恐懼」的三件事,請父母別做,錯一次害娃一生
    孩子6歲前,會「恐懼」的三件事,請父母別做,錯一次害娃一生>六歲前是最應該立好規矩的時候,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是不應該做的,這也是培養孩子正確是非觀的關鍵。這三種錯誤帶給孩子不愉快的童年經歷,並且還對他們的三觀、性格、思維方式造成巨大影響。這三件事會帶來什麼壞處?
  • 孩子3歲前,做這幾件事會毀掉視力,很多家長可能還天天做
    導讀:孩子3歲前,做這幾件事會毀掉視力,很多家長可能還天天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3歲前,做這幾件事會毀掉視力,很多家長可能還天天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8歲前,千萬別逼孩子做這4件事,否則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8歲前,千萬別逼他做這4件事:6歲了。,在「家長千萬別做的10件事」裡,提出的第一條就是: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我給他講過,你頂嘴可以,只要你說得有道理,不胡攪蠻纏,我就支持你。他們關上了內心的大門,獨自吞下了委屈,看上去聽話順從,可你永遠不知道他的內心經歷了什麼樣的暗湧。
  • 6歲前,這8件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事,你忽視了幾件?
    你想要幫助孩子的大腦發育得更好嗎?相信每個家長的答案都是YES。其實,大腦發育在6歲之前特別重要,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全腦教育專家丹尼爾·西格爾經過多年研究,總結出了兒童大腦的運作模式,提出8件有助於兒童大腦發育的事情。不用讓孩子背古詩或者學計算,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這樣做,不知不覺,寶寶的大腦就得到了鍛鍊。
  • 學齡前兒童該學些什麼,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是什麼樣子的
    回家我問老公要不要也給女兒報個班,最終也沒商量出結果,因為覺得不給她報,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怕耽誤她,給她報吧,看著她那單純無辜的小眼神,在這還沒開始好好玩過得年紀就給她壓力,真的於心不忍。這讓初做父母的我們很是迷茫,不知道該不該報,如果要報該從哪入手。後來我們決定讓她先適應一學期幼兒園的生活,我們也多了解下,然後再決定。
  • 清華教授直言:孩子6歲前,養成這4個好習慣,孩子將來更優秀
    "三歲看到老,七歲定終身",雖然這句話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它想表達的就是小時候的一些習慣,對長大以後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父母在家就應該從小培養孩子一些好的行為習慣,這樣以後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清華大教授的忠告:能在孩子6~8歲前養成4種習慣,將一生優秀!
  • 孩子上幼兒園後,父母每天讓他做這3件事,將來上小學會很省心
    我個人認為與其浪費錢去報班,還不如在孩子上幼兒園後就開始做準備,每天讓他做這3件事,將來上小學會更省心。既然獨立是成長的一步,父母與孩子的緣分註定漸行漸遠,那我們真應該早點為孩子做準備。那明星為什麼這麼執著於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就是為了「催眠」嗎?當然不是,睡前聽故事有6大好處,提升孩子邏輯思維、發展語言能力、培養閱讀習慣、提高想像力、培養孩子好品質、舒緩情緒。這些好處對於孩子適應小學來講都至關重要。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5~6歲學齡前兒童語言領域的教育重點,在於培養該年齡段孩子的口語交流能力,閱讀的興趣習慣以及初步閱讀理解的能力。
  • 孩子6歲前禁止學英語?這10件事,6歲前都不該做
    (↑一看虎媽手裡就是英語單詞卡片)電視劇只是反映生活現狀,你應該能看得見,身邊不少2,3歲的寶寶都已經在學著英語,6歲前孩子學英語更是常態,可這是對的嗎?小編認為,6歲前的孩子學還是不學,一切以興趣為主要衡量標準。下面是被公認為6歲前最好不要做的10件事情,爸媽們都知道嗎?除了英文單詞句子,還有背誦唐詩宋詞、數學口訣等也是屬於強調記憶性的學習,過早學習有害無益,但如果像聽歌一樣聽聽那也倒無妨。為什麼會這樣?
  • 8歲前,有4件事千萬別逼孩子去做
    孩子8歲前,千萬別逼他做這4件事:一天晚上,給孩子輔導作業,一連輔導了2小時,看孩子怎麼也教不會,我暴躁的情緒一直在翻滾,幾乎是從頭吼到尾。後來想想還是保命要緊,我決定放棄了,再這樣下去,怕是要吃速效救心丸了。我對兒子說了一句話:「我早晚要被你氣死。」兒子回嘴:「那我還早晚要被你嚇死呢!媽媽,你這簡直就是作業驚魂!你就不能耐心點嗎?」
  • 18歲前,父母一定要捨得讓孩子,做這三件能讓他受益一生的事
    不管什麼關係,什麼人,什麼事,都是有有效期的,父母和孩子的有效期,最多在孩子18歲前。所以18歲前,父母一定要捨得讓孩子,做這三件能讓他受益一生的事。一,去兼職。兼職不僅能鍛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和適應能力,還有語言能力外。更能讓孩子了解金錢,懂得理財,測試能力,提升自信,獨立自主,擁有最簡單的價值觀。
  • 臺灣已禁止6歲內兒童學英語!孩子6歲前最好不要做這10件事!
    其實,不僅是學英語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這10件事是被公認的6歲前做了會後悔的事情,媽媽們,你的孩子做這些事情嗎?  國內不少2、3歲的寶寶都已經在學著英語,6歲前孩子學英語更是常態,可這是對的嗎?  臺灣為了兒童的身心健康,早已明文禁止6歲以下兒童上英語、珠心算和作文課程,否則提供課程的機構將被罰款!原因是過早強調記憶的背誦危害孩子的心智成長。
  • 人生苦短,25件臨終前會後悔的事你做了幾件
    第一悔,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第二悔,沒有實現夢想;第三悔,做過對不起良心的事;第四悔,被感情左右度過一生;第五悔,沒有盡力幫助過別人;第六悔,過於相信自己;第七悔,沒有妥善安置財產;第八悔,沒有考慮過身後之事;第九悔,沒有回故鄉;第十悔,沒有享受過美食;第十一悔,大部分時間用來工作
  • 孩子3歲前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帶娃做這些事,他將來情商更高
    亮亮不止一次跟我說:「小寶出生後,再難我也要把他帶在身邊。」亮亮生完大寶後,孩子僅僅4個月她就把孩子交給了婆婆,自己和老公去大城市打拼了。直到孩子上學,他們才有能力把他接到身邊。亮亮說:「這是我後悔的決定。」
  • 臺灣孩子6歲前禁止學英語?這10件事,6歲前都不該做!
    (↑一看虎媽手裡就是英語單詞卡片)電視劇只是反映生活現狀,你應該能看得見,身邊不少2,3歲的寶寶都已經在學著英語,6歲前孩子學英語更是常態,可這是對的嗎?小編認為,6歲前的孩子學還是不學,一切以興趣為主要衡量標準。下面是被公認為6歲前最好不要做的10件事情,爸媽們都知道嗎?除了英文單詞句子,還有背誦唐詩宋詞、數學口訣等也是屬於強調記憶性的學習,過早學習有害無益,但如果像聽歌一樣聽聽那也倒無妨。為什麼會這樣?
  • 從小就做家務的孩子,和從來不做家務的孩子,將來人生有很大差別
    導讀:從小就做家務的孩子,和從來不做家務的孩子,將來人生有很大差別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從小就做家務的孩子,和從來不做家務的孩子,將來人生有很大差別!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