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靜賢
01
我抱著小寶在那親了又親,小寶咯咯直笑,一臉幸福、滿足的表情,我也感到很開心,也忍不住和孩子一起笑。
突然,我的內心湧上了一股內疚:小寶跟哥哥越長越像了。
從起初剛生下來的一點都不像,到現在一歲多,大大的眼睛、長長的眼睫毛、秀挺的鼻子、小巧的嘴、尖尖的下巴、秀氣的面容,我感到他跟那時同樣年齡的哥哥,越來越像,簡直就是翻版。看到他,我我就總是不由得想起大寶小時候,甚至有時會有「此時抱的就是大寶」的錯覺。
可是那時我抱過哥哥嗎?很少很少。
一是因為哥哥小時候,因為無人帶的緣故,經常把哥哥放在父母家;
二是因為我真的不懂做母親。
是的,我真的不懂。
別看我先前貌似讀了不少教育書,說起教育理論來也似乎頭頭是道。可是,那又怎麼樣呢?不懂就是不懂――這一點,在我做母親的實踐道路上,可是得到了有力的證實。
大寶一歲多,像現在小寶這麼大的時候,我還不懂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也不知道親密關係對孩子有多重要。
印象很深刻的,是那一次去父母家看大寶。進門時,大寶正坐在沙發上邊吃著餅乾邊看電視。我來到他的身邊坐下,這時大寶的眼睛依然望著電視,但是他的頭卻放在了我的腿上,我也輕輕地撫摸著他。現在回想起,覺得當時我犯了個大錯:為什麼不把孩子抱起來摟在懷裡著親?要知道孩子表面看似鎮定,內心肯定在呼喊:「媽媽,抱抱我!抱抱我!」
還有也是大寶一歲多的時候,給大寶講故事書的時候,我和大寶雙腿鑽進被窩,兩個並排坐。那時我其實很想把他抱到我的懷裡,摟著他給他講故事書。可是,我卻總感到無從下手。親密關係對我來說,是那麼難以建立。哪怕對待自己的孩子。
當然大寶小時候主要是由我父母帶,這也佔主要的原因。所以,其實我也錯過了在做母親過程中的成長和學習。
所以,可想而知,大寶小時候,我其實虧欠了他很多:沒有與他建立起親密的關係,沒有滿足他作為一個孩子最基本的對母親的依戀。
對待大寶,我的內心充滿愧疚。
02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走在學做父母的道路上。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有意還是無意。
而我們的孩子,就是我們手下的作品。不管你承不承認。
就如大寶,四歲多還有吃手的壞習慣。而且直到現在六歲多了,還總是找親、找抱。就是因為以前與他親密互動不夠,導致內心有個口子。尤其是這幾年,每次調皮大哭的時候,總是吼一句:「媽媽,親我一口!」讓我既好笑又心酸。
我們都走在學做父母的道路上,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會做父母。尤其是,我們很多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
就比如說我。
我從小到大,不擅與他人建立起親密的關係,哪怕自己有了孩子之後,也沒這種意識。直到孩子出現行為問題了,自己通過讀書學習才知道,原來自己有這問題,而且問題還不小。從此之後,就開始學著去改變。
而那些從小獲得充足愛的人呢,是不是做父母之後就不用去學習了?就會自然而然地也像自己的父母那樣,給下一代充足的愛?
當然不是。
就比如說我的母親。我的母親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從小就受姥姥的寵愛。聽母親說,她十多歲的時候,還總是趴在姥姥的背上,要姥姥背。
所以,母親並沒有與他人難以建立起親密關係的缺陷,相反還很容易與他人建立起親密的關係,這是她的優點。
可是為什麼母親在我小時候,沒能與我建立起親密關係呢?因為心理學研究顯示,孩子小時跟父母的關係模式,就成了孩子日後與他人的關係模式。
我想,就是因為我和妹妹的年齡差距不大,母親當時一個人帶兩個孩子。不可能面面俱到,總會有一個或多或少被忽視的。而當時相比更小的妹妹來說,至少我是可以稍稍比較放心的。所以可想而知,很多次我呼喚母親,母親或無能為力,或視而不見。
這也造成了長大後,我難以與他人建立起親密的關係,也導致我一直以來與人講話特別喜歡重複,因為我總感覺別人沒聽到,或不重視、沒放在心上。
而現在,對待我的第一個孩子,我也無意中重複了母親當年的做法:總是忽視孩子,聽不到孩子的聲音。
可見,不管我們的原生家庭怎麼樣,也不管我們小時是否得到充足的愛,只要我們做父母,想做好父母,就一定離不開主動地學習和成長。
03
我們都走在學做父母的道路上,區別就在於是否主動去學、去成長。
並且是否重視對孩子的陪伴。
因為孩子出生的頭幾年,父母的陪伴質量,決定了孩子將來的人生。
現在太多父母,把孩子丟給老人去照料,尤其是農村家庭。
當然也有不少父母是出於生活的無奈。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童年,以及將來的一輩子幸福,與眼前生活的改善,孰輕孰重?
國外一個心理學家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孩子最初來到世上的頭幾年的經歷和感受,是孩子建立起他人、對這個世界上一切事物印象、認知的決定性因素。而且一旦建立,就很難改變。這種認知很大程度上,會跟著孩子一輩子。決定了孩子日後的人生走向和命運。
他舉了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四歲的小女孩,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受到鄰居的猥瑣和性侵。後面被她的單親母親發現了,對她加強了看護。當這個小女孩第一次見到心理學家時,心理學家為了拉近與小女孩的距離,臉上露出和藹、善意的微笑。而小女孩接下來的舉動,卻讓心理學家這個大男人心痛不已:她主動拉下了自己的褲鏈。
因為在這個小女孩的印象裡,男人都是這樣的,哪怕他對你和藹、善意地笑。
隨後幾年,心理學家儘自己所能地、儘可能地幫小女孩改變她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通過各種方式幫她拓展思維和認知。
心理學家也欣喜地看到,女孩的心理似乎變得越來越好,行為舉止已經沒有了當初那些明顯的問題。
但最後,心理學家還是被現實所擊敗:女孩十歲那年,被發現在學校與他人進行口交。
心理學家通過對人大腦的研究,發現每個人從生下來最初的那幾年,大腦的構造和發育,與一個人的境遇緊密相關。
而且反過來,大腦的發育情況,又影響著一個人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和反應。而這影響可以持續一輩子,要改變卻是很難。
所以其實,在孩子初初出生這幾年,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和陪伴質量,真的非常非常的重要。
而這樣的因孩子出生後前幾年父母沒在身邊陪伴,導致孩子出現各種問題的事例也非常多。
網上曾經就此問題發起過討論。結果引來很多父母在底下痛心疾首地反悔。
有個母親說,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就丟下給農村的老人照顧。當孩子三四歲的時候,接回自己身邊帶。發現孩子特別地懂事,也特別地敏感。父母稍稍發個脾氣,就擔心父母不愛自己了,心事重重。孩子那麼小就會看人臉色,來小心翼翼地行事,讓這位母親心痛不已。
而很多孩子,要麼養成不良的壞習慣,要麼出現智力發育遲緩。這些,都需要父母不得不重新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幫孩子修補、完善。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如願。
網上很多父母都對此後悔不已。
並且現在農村留守兒童被性侵的新聞,也時不時見諸報端。
所以對於我們幼小的,需要父母照料、陪伴並把關的孩子,我們該不該用心對他們陪伴?該不該輕易地放棄對他們的陪伴?
這一點,需要我們做父母的三思再三思。
04
哈佛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說:「十年以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所以,父母請珍惜這短暫而寶貴的親子時光。
有人說:當孩子長大,父母嘆息為什麼孩子總是不願多陪自己的時候,有沒曾想過――當孩子小時候,哇哇大哭鬧著找你抱、不肯讓你走的時候,你是否也體諒過孩子當時的感受?是否也如孩子現在一樣,不願多陪當年的他?
而且孩子陪伴,也不單單是只有陪伴而已,還要注重陪伴質量。
如果陪伴質量不佳,即使待在孩子身邊時間再長,對孩子也依然會造成傷害。就如我的大寶。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主動去學習怎樣做父母,怎樣做好父母。
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現自己育兒路上的不足和欠缺,及時停止對孩子的無心傷害,從而給孩子更好、更完整的愛。
每個孩子,都是證明我們愛的質量和能力的作品。
願我們每個父母,都能珍惜這短暫、寶貴而重要的親子時光。這也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