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5日電 日前,第十屆新華網教育論壇活動在京圓滿落幕。第十屆新華網教育論壇以「新亦求新 尋教動能」為主題,聚焦高等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四大領域,研討教育發展新變革,探尋教育發展新動能。論壇現場,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宣傳部副部長兼新聞發言人楊小勇接受採訪,以下是本次採訪的精彩內容: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宣傳部副部長兼新聞發言人楊小勇
主持人: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在本次活動中獲「2019年度•品牌影響力獨立學院」稱號,請您分享下貴校在辦學方面的獨特經驗。
楊小勇: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創辦於2004年,是經教育部批准成立,由珠海市政府引進的按新機制和新模式運作的新型優質高等學校。到2019年,學校已經走過15年歲月。從建校之初,學校就確定了鮮明的辦學理念,也就是在繼承北京理工大學強大的工科背景和品牌學科專業優勢的基礎上,以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為發展目標,以培養創新型、應用型、複合型人才為己任,為地方經濟提供高質量的工科人才。
經過15年的砥礪發展,學校已經走過了初創期的探索,專業設置逐漸增多,辦學實力日益增強。學校現設18個專業學院(教學部)、涵蓋七大學科門類的61個本科專業,現有統招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6萬餘人,畢業生5.4萬多名。學校以北京理工大學為辦學主體,秉持「注重質量、提升內涵、凝練特色、創建品牌」的辦學思路,工學類專業具有突出特色和明顯優勢,工、理、管、文、經、法、藝協調發展,是廣東省首批應用型示範大學。
總結我們15年來的辦學經驗,我想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相對標。北理珠共有61個本科專業,其中理工科專業34個,佔比為55.7%。學校專業結構瞄準廣東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特點,基本對接通用航空、電子信息、智能製造、軟體、化工、集成電路、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物聯網、大數據等粵港澳大灣區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所設的工學類專業集成度高、專業體系與產業鏈關聯度高、專業布局與珠三角主導產業吻合度高的應用型特色明顯的專業體系,積極融入珠海經濟社會發展,體現專業的應用性、創新性和複合性,開展應用研究,服務產業轉型升級。例如學校與中航通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共建航空學院,依託北京理工大學優勢學科和民用航空等多方優勢,培養在航空產業及相關領域的複合型、應用型航空專業技術人才,為珠海航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二是注重平臺建設,為「應用型」培養提供堅實支撐。為滿足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學校投資4000多萬元用於建設工程訓練中心,並於2013年建成投入使用,建築面積達10000多平方米,擁有價值2000萬元的實驗設備,是目前廣東高校中規模最大的工程訓練中心之一,是整個學校通用工程專業課程的實習訓練工場。工程訓練中心擁有多個產學研合作的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創新合作基地、人才培訓基地等。
同時,北理珠不斷引進校本部優勢資源,成立了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珠海分院、北京理工大學院士工作站(珠海)、北京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珠海)、北京理工大學兩化融合發展研究院(珠海),北京理工大學光電成像技術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珠海分室,積極融入珠海經濟社會發展,開展應用研究,服務產業轉型升級。
舉例而言,智能電網與新能源技術實驗室是學校與企業、行業合作共建的市級重點實驗室,設有GE智能平臺自動化系統實驗室、智能電網協調創新中心、電力系統智能仿真實驗室,緊跟電力行業發展新趨勢。依託實驗室,相關專業學院成立GE智能創新團隊,致力於智能控制、新能源等方面產品技術研發和創新創業活動。
北理珠緊緊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推動政產學研合作,重點推進應用研究,增強技術創新與服務社會能力。學校現有各級科研平臺23個,其中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珠海分室1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個、市級協同創新中心3個、市級重點實驗室3個、市級公共實驗室1個、市級公共技術平臺1個、市級社科研究基地6個。
二是科教融合,協同育人。
北理珠在辦學過程中注重科教結合,彰顯協同育人,將協同創新思想貫穿於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全過程,逐步形成學校內部資源共享,學校與社會互動的協同育人機制與平臺。
為配合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核心戰略,北理珠組建並獲批了三個市級協同創新中心。協同創新中心採用「強強聯合」的方式,根據珠海「三高一特」現代產業體系規劃和先進裝備製造業發展規劃等,由政府主導,協同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深度融合,強調多主體間的協作關係,以及知識和專業技術的共享。這實現了人才、資源、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的聚集,通過建立協同創新驅動體系,加強高端人才集聚與培養,提高企業的研發能力,有利於創新價值的最大化,比傳統的產學研模式更能滿足現代區域創新的需求。協同創新突破人、財、物、信息、組織之間的傳統壁壘和邊界,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這一創新要素的活力,從而實現深度合作,產生「1+1>2」的協同效應。目前,這些平臺已經成長為集科學研究、產品開發、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教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公共檢測服務等多項功能於一身的協同創新平臺。
在協同創新系統中,高校是核心主體。協同創新中心在建設過程中把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為核心任務,北理珠有計劃、有重點地引進和培育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的「領軍人才、傑出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到協同創新中心工作。
對學校來說,利用協同創新中心平臺,協同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同探討、研發和解決目前行業中存在的問題,共同提出解決方案,有效促進了學院人才整體素質的提高,有利於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升學院的科研競爭力。
主持人:隨著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出臺,「學生忙起來、教師強起來、管理嚴起來」將成為未來大學發展的趨勢,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落實改革政策方面,學校有新規劃嗎?
楊小勇: 應該說,「學在北理珠」已經成為我們學校的一張名片。而這股學風教風的養成與我們豐富的辦學資源、優質的教學質量和應用程度高的培養模式密不可分。
未來,北理珠將緊緊圍繞「示範性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建設目標,以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產業轉型升級為導向,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突破口,將行業、企業全方位參與人才培養作為轉型發展的關鍵路徑和著力點,確立「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應用型人才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等五大建設目標,從體制機制、專業結構、培養模式、保障設施四個方面推動轉型發展的結構性改革與建設,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升應用研究和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服務珠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推動學校特色發展及辦學質量進一步提升。此外,北理珠主動適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新形勢,將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與教育國際化作為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戰略,不斷拓寬交流與合作的渠道,努力探索新時代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