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雪,是要祝福單身狗「白頭到老」的節奏啊!
但是,作為一名已婚油膩中年男,愛情和麵包顯然後者更可貴。畢竟,房價才是悸動我心的永恆話題。
房價的未來在哪裡?一個笑不出來的笑話是,在產房。
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人口數據顯示:2018年出生人口1523萬,比2017年的1723萬直接少了200萬,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創新低。而且,勞動人口還首次下降。
更悲觀的預測是,未來十年,新出生人口將出現斷崖式下滑。
難道,高房價真的成了最好的避孕藥?
1
中新社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顯示,中國人口負增長時代即將到來,將在2029年達到峰值14.42億,從2030年開始進入持續的負增長,2050年減少到13.64億,2065年減少到12.48億,即縮減到1996年的規模。
僅從數量上,似乎問題不大。人口總量也就是一兩億的波動,何況時間跨度還是幾十年後——不必著急?
但更關鍵的問題是人口結構,這才是決定整個社會結構性變化的力量。
當年輕人減少,而老年人口增加時,你到大街小巷,看到的都是銀髮浪濤,這才是可怕。因為一個國家的最終生產力來源是年輕人,而老人是「消耗品」。
當人口形勢出現劣化時,一定是年輕人口出了問題。
有可能引發4個問題:年輕勞動力不足;社會撫養壓力加重;消費市場劣化;現代化發展的進程與人口老齡化不匹配。
恆大研究院的一句經典臺詞:畢竟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素和動力!
數據是冰冷的,但傳遞出的意味則是驚悚的。
1.全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94‰;死亡人口993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81‰;
2.從性別結構看,男性人口71351萬人,女性人口68187萬人,男性比女性多3164萬人;
3.從年齡構成看,16至59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9729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64.3%,勞動人口還首次下降。
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949萬人,佔總人口的17.9%,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6658萬人,佔總人口的11.9%;
4.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8313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90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6401萬人,減少1260萬人;其中流動人口2.41億人,比上年末減少378萬人。
2
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口經歷了兩次高峰。
第一波,1960年低谷後,人口迅速暴增,幾乎每一年的新增人口都在2500萬以上。但在70年代再次陷入低谷,一度跌到了2000萬以下。
第二波,80年代後期,每年新增人口重新回到了2000萬以上。但這個勢頭在1990年以後就疲軟了,到千禧年附近已經跌到1600萬附近,橫盤震蕩了很多年。
三年前國家開放了二胎,人口有一小波反彈,但去年再次大幅下跌至1523萬,雖然守住了1500萬大關,但從趨勢上來看,跌破也就是今年的事。
每一代人的生育是有周期的,早先的婦女婚育周期短,大概22-25歲就會產下後代,現今社會婦女婚育周期變長,那基本上也是25-28歲產下後代。
所以1963年第一波高峰出生的女性,差不多在第二波高峰1987年就當媽媽生小孩了,而1987年出生的女性,在2015年附近也差不多該生小孩了。
但問題是,原本應該在2015年附近該出現的人口第三個波峰並沒有來,僅僅是靠開放二胎勉強反彈了一下。
更嚴重的是,未來10年新增人口數量都會逐年下跌,到2029年會跌至1000萬附近。到時,新增人口和死亡人口將非常接近。
也就是說,到那之後,中國總人口基本上就不增長了,再往後就要開始慢慢減少了。
房價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10年結婚家庭的數量會逐年下降。一直到2029年,婚房需求將逐年下跌,預期跌幅是30%。
那高房價如何持續?貨幣多發30%?經濟增長30%?似乎也不難,但從相對值來說,房價還是跌了。
3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我國人口生育率大幅下降呢 ?
很多人會找到 一個共性的答案:房價!
買不起房,所以結不了婚,結不了婚,自然生不了小孩。
20世紀初的上海似乎是一個佐證。
當時的「遠東第一城」,無論華界市政府還是租界工部局,絕不會審查戶口本兒。
城市不設檻,蜂擁而來的密集人口卻自然抬高了居住成本,將沒能力解決居住問題的人群拒之門外。
「頂屋費用動輒需黃金數條乃至數十條之多,租金多以美鈔、英鎊計算者,似此金樓銀閣,非法勒索,除少數富商大賈問津外,一般平民莫不感到居住壓迫的痛苦……各種事業機關與一般公教人員因覓屋困難,棲息無所,以致焦慮頻仍,工作無力。」(1946年4月21號《申報》)
彼時的上海生育率極低,民國十九年(1930年)第一季度,上海的生育率已經低於死亡率0.6%了,當時全市超過45%的育齡女性選擇只生一個孩子或者不生孩子。
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主計處的《統計月報》上,對上海低生育率的現象給出了解釋:生育率下降主要不是因為政府提倡節育,而是受了生活成本太高的影響——
上海房價太貴,老百姓(603883)租房難,買房更難,為了不讓下一代也擠在七八平方米大小的小單間甚至小窩棚裡受洋罪,年輕夫婦不得不選擇節育。
的確,城市化一方面吸附了大量人口,但另一方面,遙不可及的高房價也成了天然的避孕藥。
今天的嬰兒不僅是奶粉、尿不溼和玩具的消費者,更是明天的勞動力、納稅人、創新者和企業家。
從這個角度來說,第三次人口高峰爽約並不只是少生些孩子這麼簡單,而是事關未來誰來納稅、誰來消費、誰來養老的頭等大事。
沒有人口,談什麼房價?
4
未來新增人口斷崖式下滑,房子還能買嗎?
1.從中長期來看,生育率降低會導致人口減少、老齡化,對房價肯定有負面影響。
2.就目前而言,城市化的紅利還能維繫,尤其是大城市化更加明顯。
3.大城市的女人生育率低,但大城市可以吸附小城市或村鎮的人口。
4.大城市的衛星城、都市圈城市,以及與大城市錯位發展,有特色自然資源、新興產業優勢或者氣候環境亮點的中小城市,也可能成為未來地產市場表現中的佼佼者。
所以,未來買房的規則就是:
首選一線城市,其次是二線及省會城市,再就是一線周邊,三四五線城市就不要去看了。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樓市觀瀾。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