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 1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11月份以來,我國上海、天津、內蒙古、四川等地出現新冠肺炎疫情。近日,黑龍江、新疆也陸續出現本土新冠肺炎病例。12 月 14 日,省疾控中心發布提醒,要充分認識到當前疫情防控形勢的嚴峻性、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嚴格遵守疫情防控相關規定,科學、規範做好個人健康防護。
目前,全球疫情處於持續蔓延、加速上升態勢。近期,國內多地也出現散發疫情,多發生於沿海城市或邊境地區。疫情傳播呈「物傳人」和「人傳人」並存的特徵。
隨著冬季來臨,氣溫逐漸下降,新冠病毒也進入活躍期,為全力做好我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省疾控中心提醒廣大市民朋友:
●請密切關注國內中高風險地區變動情況,合理安排出行。如非必要,請不要前往中高風險地區旅行或出差。
●自中高風險地區入(返)湘人員,請主動向所在社區(村)報備相關情況,按要求進行居家健康觀察,配合社區做好健康管理、核酸檢測等相關疫情防控措施。
●前往公共場所或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時,請遵守屬地疫情防控相關規定,戴好口罩,主動出示健康碼,配合工作人員做好體溫監測。
●請到正規超市或市場購買冷凍生鮮食品,加工時做到生熟分開、煮熟煮透。處理冷凍食品和外包裝的過程中要勤洗手,避免用不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等部位。
●冬季為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呼吸道傳染病高發期,儘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通風不良的公共場所。若出現發熱、咳嗽等呼吸道症狀,請及時就近前往醫療機構就診。
●日常要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少聚集;做好居家環境衛生,定期清掃、消毒,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遵守社交禮儀,安全文明出行。
【相關連結】
寒潮來襲,如何預防「寒潮病」?
寒潮來襲,容易引發一些疾病,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容易中招。那麼,哪些疾病在這種天氣裡容易犯呢?就此,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為市民朋友答疑解惑。
●變天是急性心血管事件的誘因
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其原因是氣溫偏低刺激人體交感神經,引起血管收縮,同時,氣溫較低時,人體排汗減少,血容量相對增多,這些原因都可使血壓升高,加上血液粘稠度過高,導致中風、腦梗、心肌梗塞、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生。
市三三一醫院心內科主任謝興澤提醒市民,有心腦血管慢性病的市民,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低鹽低脂飲食,多吃些粗糧及粗纖維食物,可用山楂、生薑、荷葉泡茶飲用。切忌飲食過於油膩,避免食用過多的動物脂肪及含膽固醇較高的動物內臟。外出時,注意保暖,儘量避免冷風刺激。
●呼吸道疾病開始發威
冬季是哮喘、支氣管炎、鼻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在寒流來襲,溫度驟降的情況下,人的呼吸道免疫力下降,引起咳嗽、胸悶甚至哮喘、呼吸困難等。老人、孩子等群體更容易中招。
市中心醫院急診兒科主任劉受祥提醒市民,家長出門前一定要根據天氣情況酌情給孩子增加衣服,避免受涼。體質較弱的孩子寒冷天氣減少出門,同時一定要注意孩子頭部、胸背保暖。
「戴口罩讓我們在抵禦新冠病毒的同時,也抵禦了流感病毒,值得堅持。」劉受祥也為近期市民做好健康防護劃重點:千萬不要放鬆警惕,仍需要保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自我防護措施。
●預防關節疾病和骨折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雨雪大風天氣,除了給出行市民帶來了不少麻煩,摔傷骨折的病人也會增多。
記者從市中醫傷科醫院獲悉,每年冬天醫院都會接診不少老年骨折患者。因為老年人骨質疏鬆,一旦摔倒極易出現骨折。此外,很多老年人摔傷後,雖然身體有疼痛感卻不願意到醫院就診,而是自己在家找偏方,敷藥自我治療。
醫護人員建議,下雪天應儘量少出門。如果確實需要出門,也應特別注意採取相應的防滑措施,如穿鞋底較為粗糙、有防滑紋的平底鞋,必要時以拐杖輔助行走等,儘量避過大理石的路面。老人和孩子不宜單獨出門,行走時儘量緩慢,重心前傾,以便保持身體平衡。
來源:株洲晚報
記者:楊凌凌 通訊員 蔡富文 劉富強
原標題:《省疾控中心發布近期疫情防控溫馨提示!》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