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德州5月30日訊前言:5月30日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德州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山東廣播電視臺德州站走進科技工作單位,採訪到部分科技工作者,他們作為科學知識的傳播者、科技發展的推動者和科學精神的弘揚者,在不同的崗位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張志軍是德州一中的一名正高級教師,任教26年間完成了8個教學循環,在教學工作中踐行「化學生活化、化學實驗化、化學生涯化」的理念,培養了大批優秀學子,在教學科研方面取得了累累碩果,在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被評為山東省特級教師、山東省優秀教師、德州市優秀中青年專家、德州市十佳科技工作者等諸多榮譽。
在眾多獎項和表彰裡,張志軍頗為看重「德州市十佳科技工作者」,這是德州市科技工作者的至高榮譽。「作為一名高中化學老師,也是廣大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員,身上肩負著育人責任、科學普及責任,感覺責任重大。」張志軍告訴記者,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不僅僅要傳播化學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學科思維能力,努力使學生養成認真嚴謹、崇尚真理的科學精神。
化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自然學科,與醫學、材料等學科緊密相連,與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學生是鮮活的個體,教材卻是冷冰冰的,教師要充分發揮好橋梁的作用,使冷冰冰的教材,走進學生鮮活的個體裡。」張志軍認為,老師要擅長挖掘和拓展教材資源,讓化學教學更加生活化,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比如了解霧霾成因,探究霧霾與PM2.5、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之間的聯繫,還有讓學生畫出家裡常備藥的化學結構式,探究有機化學和藥物合成的聯繫。「突出學以致用,使抽象的化學變得生活化、具體化,讓學生真正意識到化學學科的價值和魅力,進而增強化學學習的興趣。」他說。
實驗室是化學學科學習的重要載體,張志軍特別注重實驗教學,力推化學教學實驗化,所教內容不限於教材上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還創造性地引領學生去探究身邊的現象。「在學習溶液的PH時,我把蘇打水、飲料、純淨水等帶到實驗室去測定PH值,這些溶液學生們每天都能遇到,他們感覺很新奇,學習興趣更強烈。」張志軍介紹,在學習原電池時,引領學生製作各種各樣的水果電池,水果電池從傳說中走到了眼前,讓學生們大開眼界,既增進了對化學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任教26年,張志軍已是桃李滿天下,培養出了董煥麗、孟祥福、齊國禎等多位化學領域的博士學生,這與他平日裡的教學思路密不可分。張志軍注重挖掘教材資源,構建化學教材知識和大學相關專業的聯繫,幫助學生結合自身個性和學習潛質,做好專業選擇和職業規劃。「從高中化學知識裡找出大學有關專業的影子,引導學生探究眼前化學,選擇未來成功。」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