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手抖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病理症狀,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只要及時採用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一般都能使症狀得到有效控制或消失。但是,在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時,必須先明確引起手抖的真正原因。那麼常見的病因有哪些呢?
1.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主要病理改變是引起老年人中腦病變,可引起震顫麻痺,尤其以手震顫最為明顯,一般起病徐緩,逐漸加重,早期出現肢體遠端震顫,手指呈節律性伸屈動作,表現為「搓丸樣震顫」,靜止時明顯,情緒激動時加劇,入睡後症狀可消失,並有語言不清、流涎和多汗等症狀。腦CT掃描可顯示腦萎縮。該病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年齡老化、氧化應激等均可能參與帕金森病的形成過程。
目前應用的治療手段主要是改善症狀,但尚不能阻止病情的進展。藥物治療是帕金森病最主要的治療手段。左旋多巴製劑仍是最有效的藥物。手術治療是藥物治療的一種有效補充。康復治療、心理治療及良好的護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狀。
2.小腦疾病
小腦的功能之一維持人體活動的協調和穩定,一旦有了病變,就容易發生「意向性震顫」,且手部震顫較嚴重,往往較難完成特定的動作,常伴有行走蹣跚,說話吶吃等。具體治療方法根據病情選擇。
3.特發性震顫
震顫往往發生在長期從事某種熟練的特定動作(如書寫、拿器具、進行某種操作等)時,尤其是在接近完成動作時更為明顯。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緊張、疲勞、飢餓時加重,多數病例在飲酒後暫時消失,次日加重,這也是特發性震顫的臨床特徵。特發性震顫病因並不清楚,易與其他疾病產生的震顫混淆。
大多數特發性震顫病人僅有輕微的震顫,只有少數病人需要治療,其中不足50%病人用藥物能很好地控制症狀,其餘病人對藥物不敏感,治療效果不佳,需要肉毒毒素注射或立體定向治療。
4.書寫震顫
這種震顫治療往往比較困難,對年齡不算很大的患者,可建議換左手練習寫字及使用工具(左手震顫者則換右手),因為這種患者的症狀一般較少會發展到對側。
5.肝豆狀核變性
肝豆狀核變性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銅代謝障礙性疾病,好發於青少年,男性比女性稍多,如不恰當治療將會致殘甚至死亡,關鍵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神經症狀常以舞蹈樣動作、手足徐動和肌張力障礙為主,並有面部怪容、張口流涎、吞咽困難、構音障礙、運動遲緩、震顫、肌強直等為主要表現。震顫可以表現為靜止或姿勢性的,但不像帕金森病的震顫那樣緩慢而有節律性。
本病應該避免進食含銅高的食物如小米、蕎麥麵、糙米、豆類、堅果類、薯類、菠菜、茄子、南瓜、蕈類、菌藻類、乾菜類、乾果類、軟體動物、貝類、螺類、蝦蟹類、動物的肝臟和血、巧克力、可可。某些中藥,如龍骨、牡蠣、蜈蚣、全蠍等。
6.手指震顫
兩手抖動,不能做精細工作,細震顫常見於甲亢症;中震顫見於情緒激動、驚嚇、劇烈運動、飲酒過量、神經衰弱、老人震顫麻痺等;粗震顫主要見於慢性酒精中毒。
由上可見,引起老年人手抖的原因很多,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發生上述疾病的機率越來越大,出現手抖的現象也會增多。對基礎疾病的診療是關鍵,治療也隨病情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