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九江路聖三一堂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1-01-11 澎湃新聞
走進九江路聖三一堂

2020-05-13 18: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九江路江西中路口的聖三一堂,是我嚮往已久的地方。我曾無數次在它附近等公交車,17路、49路,每次都會向它注目凝望。在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會」的外灘,有那麼多漂亮的歷史建築,有那麼多開埠以來的傳奇故事,但聖三一堂特別吸引我。不外乎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其歷史悠久,早在1847年就在這個位置建起了教堂,現在的建築建於1866年,在上海所有的歷史建築中,原地原物保留至今的,它的排位非常靠前。另一個原因則在於它的神秘。無數次經過此處,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目前也沒有對外開放。說是修繕工程尚未完工,所以只能等待。總算機緣巧合,國際禮拜堂郭峰牧師聽說我想到聖三一堂參觀,答應帶我進去看一看,終於一償夙願。雖然很榮幸可以進教堂參觀,可惜當天我並未攜帶相機,只用手機拍攝了一部分照片,無論如何這是一種遺憾。但我想人生總是有很多遺憾,這次未帶相機,只能說明聖三一堂還在等待我下一次再來。希望到那個時候,聖三一堂已經修繕完畢,就像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教堂一樣,你是教徒也好,抑或只是個對老建築有興趣的遊客也好,都能走進去看一看,拍一拍,感受它獨特的建築魅力。

「聖三一堂」

Holy Trinity Church

聖三一堂因其外觀以紅磚為主(間有少量青磚)而有個俗稱為「紅禮拜堂」。上海開埠是1843年,它初建於1847年。最早的建築已經不存,現在看到的教堂1866年設計,1869年建成,至今已有超過150年的歷史,鐘樓則建於1893年。聖三一堂的建築風格屬於哥德式,是當時英國聖公會在遠東地區最大的教堂,也曾經是中華聖公會的主教座堂,所以一些老照片中有英文標註:Trinity Cathedral。聖三一堂的設計師是喬治·吉爾伯特·司各特(Sir George Gilbert Scott,1811-1878),在英國國內設計過牛津的殉道紀念塔(1841)、坎伯威爾的聖吉爾斯教堂(St Giles' Church,1844),在德國設計過漢堡的聖尼古拉教堂和紐西蘭的基督城座堂。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去世後的紀念碑也是由他設計的。

喬治·吉爾伯特·司各特

Sir George Gilbert Scott

1811-1878

圖片來自網絡

阿爾伯特紀念碑(亭)

Albert Memorial

位於倫敦肯辛頓公園

司各特1872年設計

圖片來自網絡

然而,司各特的設計預算較高,超出了上海英僑的經濟承受能力,所以投資人又另外延請建築師在司各特的原稿上進行修改,壓縮了一部分內容,形成現在的規模。聖三一堂是具有典型殖民地風格的建築,外觀具有西洋建築的一切特點,但規模體量要小一點,而施工的工人一般來自中國,在一些工藝的細節上體現了中國建築的特點,和原汁原味的歐美建築還是有一定的不同。

聖三一堂內景

面朝西方

寓意面向耶路撒冷

東側大門上方

屋頂的紋章

每一根立柱都不一樣

彩色玻璃花窗

色調

另一側的彩繪玻璃

舊約題材的玻璃彩繪

諾亞方舟上的熊貓

顯然是「中國特色」

聖三一堂的玻璃窗與眾不同,彩色玻璃和白玻璃相間,每有教友去世就換一塊彩色玻璃,現在看到的彩色玻璃是新修的。

因上海地質鬆軟,建造聖三一教堂期間,曾在一千多平方米的地基上打下八千多根木樁,保證了建築歷盡一百五六十年的風雨而巍然屹立。祭臺、講道臺、讀經臺、洗禮盤等均製作精美。很多舊物已經消失了,但大多已按照原來的樣子修復。

穹頂

穹頂結構

鷹形讀經臺

老鷹的眼睛系鑲嵌的寶石

原來的長椅系藤製

釘著捐獻者姓名的銘牌

南側的小聖堂

一些局部

一些光影

一些結構

新恢復的電子風琴

聖三一堂原來的管風琴系1925年時由英國哈裡森公司製作,是電鼓風發力管風琴,是當時遠東地區最大的管風琴,1966年被摧毀。現在恢復的管風琴由羅傑斯公司製作,靠音響發音。

地磚

牆磚

木雕

走廊

走廊彩繪玻璃上的反光

抗日戰爭期間,聖三一堂被日軍佔領,曾作為外僑集中營使用,後來又歷盡滄桑,原來的建築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壞。如今它已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工作也在進行中。

一些聖三一堂的舊影:

聖三一堂舊影

圖片來自網絡

聖三一堂舊影

英語標註為The Cathedral

圖片來自弄堂網

聖三一堂舊影

圖片來自網絡

小聖堂舊影

圖片來自網絡

管風琴舊影

圖片來自網絡

教堂內景舊影

圖片來自網絡

Trinity Cathedral

圖片來自網絡

1937年教堂門前的裝甲車

圖片來自網絡

整修前的聖三一堂

鐘樓尖頂尚未恢復

圖片來自網絡

希望儘快向公眾開放

終於「登堂入室」,一窺這幢老建築的風採。遺憾的是行色匆匆,很多細節沒有深入,而且只用手機拍攝,無法拍出教堂的神韻。希望它能早日向公眾開放,到那時,我一定會再來聖三一堂。

最近我還寫了

洋涇浜邊的「滿庭芳」

見娘

如果鄧麗君能唱一回評彈……

新昌路醬園弄殺夫奇案

絕不僅是美食街的黃河路

假日街頭「望野眼」偶見

歲月流逝,記憶永恆|懷念我的同事陳曦

李香蘭的中國同事及後來的故事

如果這些東西你都用過……

亂點鴛鴦莫作真

同道中人話新舊

百圖追憶當年的老徐匯區

夜幕下的天柱山路何處覓聖堂

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老周望野眼」

原標題:《走進九江路聖三一堂》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