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5時多,9名遭索馬利亞海盜綁架後獲救的中國同胞安全抵達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外交部工作組在白雲機場舉行了簡短的歡迎儀式,歡迎被綁架船員回國。國內相關省份亦派員在機場迎接,並將儘快安排獲救船員回家與親人團聚,廣東省外辦正協助做好相關工作。
26日,被海盜囚禁近5年的臺灣船員沈瑞章在家人的陪同下,上午從廣州搭乘飛機返回臺灣,班機在下午13時35分抵達桃園機場。他見到迎接親友時失聲痛哭並下跪感謝拯救他的人。當見到被海盜襲擊時不幸遇害的臺灣船長鍾徽德之子時,沈瑞章情緒失控,兩人相擁跪泣。
「我們就住在森林裡」
4年半,1600多天的與世隔絕,「活下來已是幸運!」10月22日,在從索馬利亞海盜手中被解救的當日,33歲的菲律賓籍船員阿內爾·巴爾貝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借了一位聯合國工作人員的電話給家人報了平安:「終於等到這一天!」
時間回溯至2012年3月,阿曼籍臺灣漁船「NAHAM3」遭索馬利亞海盜劫持,船上有包括巴爾貝羅在內的29名船員,其中有12名中國人。在劫持期間,3名船員不幸身亡。
在海上被劫持了一年多以後,因為沉船事故,倖存的26名船員被轉移至位於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沙東北400公裡的一個小村莊。
「我們就住在森林裡,在樹下搭帳篷睡覺。」25日,巴爾貝羅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因為海盜警惕性很高,每兩三個月,船員們就要背著帳篷轉移居所。
為填飽肚子,船員們用繩子和樹幹編成網,用來捕捉老鼠和鳥。「沒錯,我們還吃老鼠,我們什麼都吃。」
幾乎每個人都有過絕望輕生的念頭
巴爾貝羅告訴記者,中國船員幾乎都不會說英語,他和另外一名也會少許中文的菲律賓船員就成了幫助中國人和其他國籍船員進行溝通的「翻譯」。
疾病、飢餓、拷打、恐懼……回憶這4年半非人的日子,幾乎每個人都有過絕望輕生的念頭。「受不了……沒有辦法」,他用中文說道。
但是,巴爾貝羅一直記得中國船員們曾經跟他說過,「我們需要你和其他人進行交流」。這句話讓他感到一種責任,也給了他堅持下去的動力。
「我們一直互相安慰對方,『我們會回家的,我們會回家的……』」偶爾,船員們也會因瑣事而爭吵,但絕大部分時間都很和睦。在巴爾貝羅看來,大家有著一個共同的信念,就是要「活著離開」。
「記得告訴美國人,中國人是好樣的」
在23日船員們抵達肯亞首都奈洛比的當天,美國記者麥可·斯科特·摩爾也出現在機場,他一見到船員便和他們抱頭痛哭。摩爾也曾被索馬利亞海盜劫持。兩年前,他獲釋的消息為世界各大媒體廣泛報導。
25日,摩爾告訴記者,他是被另一組海盜綁架帶至「NAHAM3」漁船,並與船員們共度了5個月時間。「當我得知船員獲救的消息,我就從柏林飛了過來,一定要見上他們一面」,摩爾說。
「這兩年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沉默。」摩爾說,此前他接受過很多媒體的採訪,但從未披露過這5個月的經歷,「因為他們還沒有被釋放」。
回憶那段經歷,摩爾特別提及他對中國船員的感激。摩爾說,記得他剛被綁至船上時,是兩名中國船員給他拿來了碗,並教會他如何使用船上的廚房用具。那一刻,摩爾感到自己成為了他們中的一員,也暫時忘記了頭部被海盜用來福槍拷打的疼痛。「有一位中國人跟我說,等有一天我回到美國後,記得告訴美國人,中國人是好樣的。」
摩爾還感激中國船員們送給他許多筆記本,讓他可以用文字記錄這段經歷,「但是很可惜,這些筆記本都被海盜沒收了」。
在摩爾看來,被劫持的那段日子,最具挑戰的其實不是面對海盜們拷打的恐懼,而是對未來充滿未知的等待。「每一天,我都和一位中國人互相用對方的語言問候『早上好』,這像是一種儀式,可以讓我們充滿希望。」本組文/綜合新華社
聲音
國臺辦:海協會在營救船員中發揮積極作用
國務院臺辦發言人安峰山26日表示,被海盜劫持的阿曼籍臺灣NAHAM3號漁船上的兩岸船員都已獲救,海協會在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他表示,2012年3月26日,該漁船在亞丁灣海域遭索馬利亞海盜劫持後,大陸有關方面高度重視,積極展開營救工作。海協會多次致函臺灣海基會,核實船員信息、轉達家屬訴求、要求臺有關方面敦促船東採取有效措施處理營救事宜,但未獲積極配合。
他說,生命無價,人間有情。儘管劫持事件發生在萬裡之外,資訊信息不暢,溝通渠道缺乏,致使營救工作困難重重,但中國政府沒有放棄對每一個公民的保護義務,為救出被劫船員付出了巨大努力。根據有關方面授權並受兩岸漁工家屬委託,海協會積極開展工作,配合外交部等有關方面和國際機構加強溝通、通力合作。經過長達4年多艱苦斡旋,最終使26名倖存船員成功獲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