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在2017年底統計過,那時中國的新造車企業差不多接近60家。
在這一年的時間裡,中國目前註冊的新造車公司數量,已然翻了好幾倍。
隨著2018的尾聲悄然而至,我們即將迎來今年車市的最後一次盛典——廣州車展。
在稍顯冷意的市場現狀下,這次車展也將是各大傳統車企年末衝量的集中發力點。
然而,在這麼一個關鍵時間點,這些造車新勢力卻大部分消聲覓跡,僅僅只有幾家車企到場,且幾乎不再安排大型的發布會,選擇「低調」入場。
那麼,曾經聲勢浩大的造車新勢力在年初北京車展「風光」之後,卻半數消失於廣州車展究竟為哪般?是廣州車展太小沒地兒放「PPT」呢?還是造車新勢力已經徹底「涼了」?
1.廣州「陽光猛烈,萬物顯形」造車新勢力無車可交
回望今年北京車展,造車新勢力共有十家參展,再到年中的成都車展,便直接縮減為4家。
而即將到來的廣州車展,也僅有6家造車新勢力參加展會,其中只有兩家造車新勢力有新車上市。
客觀來說,造車新勢力不來廣州車展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還是「相性不符」。
例如北京、上海車展作為國內一流的國際車展,除去產品的亮相也會涵蓋概念車、戰略發布會等內容,往往是各大車企向全球展示一年動向的最佳舞臺,造車新勢力即使沒有產品也可以參展,為品牌做背書。
而成都、廣州等車展主要功能,大家也都清楚,少了一些科技感爆棚的概念車露出,主要亮相一些即將量產的車型,都是以賣車為主。
某造車新勢力高層也曾直言「我們的車還賣不到全國範圍,參加此類車展意義不大。」
換句話來說,「有沒有量產車」甚至「有沒有車可賣」成為了造車新勢力能否參加此次廣州車展的最核心標籤。
縱觀此次廣州車展,來到現場的威馬、小鵬、蔚來等幾個品牌,都已經成功擺脫「PPT造車」的帽子,實現了產品落地,在造車新勢力的生存戰中,他們無疑走在了第一梯隊。
而其他「未到場」的造車新勢力也可以一言蔽之,就是無車可交。它們仍然處於「PPT造車」階段,只有所謂的概念車,連基本的量產實車都沒有。
綜合來說,在此次的廣州車展上,造車新勢力經過「2018年交付元年」一年多的時間錘鍊後,呈現出它們是龍還是蛇的本質。
2.車展是個關口誰將在浪潮之下退場?
2018年對於造車新勢力來說是重要的分水嶺,而廣州車展更是關鍵的「年終考核」。
這意味著再華麗的PPT、再厲害的黑科技、再炫酷的車身造型,最終都需要面對生產資質、實車交付、資金困境等問題。
在這場廣州車展之下,更凸顯出造車新勢力背後的問題。
首先,產品單一是造車新勢力先天缺陷,它們只能生產銷售新能源汽車,甚至目前只有一個車型。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靠單一產品品類顯然很難立於不敗之地。
此次參加廣州車展的造車新勢力,大多數還僅能拿出一個量產車型,這也就算頂天了,更遑論連一臺量產車都沒有的車企。
相較行業領先者特斯拉,都已經出產了包含Tesla Roadster、Tesla Model S、Tesla Model X在內的幾大高端車型。
由於研發能力薄弱,資金不足,後續產品接不上力,將讓大部分造車新勢力無車可推,隨後市場競爭力急劇下滑。
其次,國家汽車產業政策的調整,包括補貼退坡,資質收緊等,都意味著市場留給造車新勢力的時間不多了,加之融資環境變化的因素,更沒什麼「閒錢」來參加車展。
除此之外,相較特斯拉年產量接近50萬輛,國內北汽新能源的新能源汽車年產也已經接近20萬輛,和傳統車企寶馬、豐田、比亞迪等在新能源領域的相繼發力。
說不自量力未免有些誇張,但造車新秀們在這些傳統強將的夾縫中謀求生存發展,成果雖有,但差距仍然頗大。
接下來,造車新勢力再不跑得快一點,或將成為浪潮下的殘骸。
功夫拍案
張雨生的一首《我的未來不是夢》曾唱響大江南北,歌詞裡面說到,夢想離不開腳踏實地。
畢竟光靠講故事,夢想最終很難實現。
作為造車新勢力「2018交付元年」的最後一道關口廣州車展,我們可以看出,目前造車新勢力之間的差距也在日漸拉大,生存環境也愈發嚴峻。
隨著「2019交付生死年」的到來,這場新勢力造車圈江湖的明爭暗鬥,必將分出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