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我買車時,由於當時車型較為火爆,而我購買的又是低配車型,被銷售人員告知想要提車必須加裝真皮座椅,加裝費為2000元。一直以來,在我印象中,真皮座椅是"高檔"的代名詞,只在一些豪華高端車上有所搭載。
時至今日,隨著汽車內飾設計的發展,真皮座椅早已不再是高端的專屬,一些十萬左右甚至還不足十萬的車型都搭載了真皮座椅,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對此,我們不妨探討下這麼一個問題,當下真皮座椅"遍地開花",消費者所買到的真皮座椅貨真價實嗎?其中是否存在貓膩呢?
真皮座椅為何得到消費者青睞?
文章之前,我們先來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真皮座椅為何得到消費者青睞?首先,它可以滿足人們面子上的需求。在我們生活中,"真皮"在很多商品上都意味著高品質,比如真皮的皮鞋、真皮的手包、真皮的皮夾克,真皮的座椅,不僅可以顯檔次,更可以滿足國人愛面子的虛榮心。
真皮座椅除了能夠彰顯車主的品味和生活質感,也是有一些踏實的用處的。比如,真皮座椅不會像絨布座椅那麼容易藏汙納垢,灰塵只會落在座椅的表面,便於清理。其次,其更易散熱。雖然真皮也會吸熱,但是它的散熱性能比較好,在炎熱的夏日輕拍幾下,熱氣會很快消散。
真皮座椅是否存在貓膩?
可以看出,相比普通絨布座椅,真皮座椅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那我們在市面上所買車型採用的真皮座椅中是否存在貓膩呢?我們來一探究竟。
我們先來看兩個案例。上海一位劉先生購買一輛商務車,買的時候特意選擇真皮座椅,但最後發現所謂的"真皮"座椅用的其實是人造革,隨即到汽車4S店進行交涉。而4S店工作人員回應:車價15萬元以內的車輛座椅配置就是這種環保皮,"真皮"其實也只是個說法,業內都這麼叫。
無獨有偶,孫先生購買了一輛奔馳E260L,花費高達50萬元,卻發現座椅材質也並非真皮,而是人造革。如果說一輛15萬的車採用人造革我們可以理解,那麼高達50萬售價的奔馳E260L也並非真皮座椅則有些說不過去。
通過上面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我們買車時選擇的是真皮座椅,但事實卻非如此。對於消費者來說,在購車時選擇真皮座椅,最後卻被告知是人造革材質,就像是吃了半年豬肉才知道是注水的;喝了半輩子牛奶才知道富含三聚氰胺一樣,消費者青睞真皮座椅才會花高價去選購,結果發現有貓膩,當然會義憤填膺,要為自己鳴不平。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呢?其實和國家法律有一定關係,在我國對於座椅上含多少比例的真皮才稱得上真皮座椅並沒有很明確的量化指標,在美國這個數字是50,在歐洲則是80,所以對於打造一款真正稱得上是真皮座椅的座椅,全憑廠家"自覺"。
對於真皮座椅的問題,我們特意去了一趟武漢一個專業的真皮座椅定製廠,找了幾個熟人探知情況,當詢問到是否有真皮座椅時,得到的答案讓我十分詫異——這個市場上並沒有真皮,全都是皮革。好一點的用的是合成皮,差點的就完全是革了。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在專業的定製廠中,真皮座椅也很難購買到,一般能夠選擇到的大多為PVC皮和PU皮。
所謂PVC皮革,其實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座椅材質,我們在生活中常見到的"真皮座椅",實際上只有屁股和靠背這兩塊用的是真皮,剩下的全是PVC皮革。至於PU皮,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超纖皮,最終成品有更好的性能,更佳的手感,完全可以說是PVC的升級產品,其最大的特點是具有一定的透氣性。
可以說,對於一些高端車型來講,廠商說是真皮座椅,一般就是真皮座椅了,畢竟售價擺在那兒。但是中低端車型配備真皮座椅可能就存在貓膩了。很有可能是廠家與你玩了一個文字遊戲,"真皮座椅"往往只是在靠背處以及坐墊上採用了真皮,其他地方採用了人造皮革。
這跟幾年前電視上播放的"為了進軍國內市場,搞促銷活動,30g的黃金首飾只要298元"一個道理,拿回來一看才發現,嚯,說明書上有行小字"表面有金"。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也請教了某汽車品牌的經銷商,他表示:這是廠家的內幕,用革可以降低成本!因為座椅的個別部位沒有必要用全皮,譬如後背和座椅的下面不需要太大的承受力,用革完全可以代替,而且革還容易清洗。如果不是行家,消費者很難發現實情。
消費者應該怎樣選擇?
在我們實際購車中,並不是所有真皮座椅都貨真價實,消費者應該如何選擇呢?在我看來,若購買10-20萬元的車型,不要太刻意要求真皮座椅,畢竟成本在那擺著,廠家也並不會為我們搭載全皮座椅。若選擇高檔車型的話,其實也沒必要糾結,畢竟真皮座椅是一定會搭載的。
對於選擇30-60萬元車輛的小夥伴來說,在購車時一定要擦亮眼睛,因為這個價位上的車真皮座椅貓膩較多,關於汽車座椅材質等問題,使用說明書中會有相關的說明,可以在購車前夕仔細閱讀汽車的相關信息。此外,對銷售人員的口頭承諾,應寫入合同內,這樣才能保障自身的合法權利。
如今中低端車型都開始配備真皮座椅,豪華品牌的皮質名稱更是五花八門,挑選愛車時要想分辨出到底是不是真皮、是不是高端皮,不能只看配置表了。對於消費者來說,購車時一定要擦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