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認為:銀河系或有數億顆潛在宜居星球

2020-12-12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根據對美國《天文學雜誌》即將刊登的一項新研究的最保守解釋,我們的銀河系至少約有3億顆潛在宜居星球。這其中有些系外行星甚至可能是我們的星際鄰居,至少有4顆距離太陽可能不到30光年,離我們最近的可能至多20光年。而這些數字只是依據了最保守的估計,即7%的類日恆星擁有這樣的星球。按照50%的平均預期比例,這樣的星球還會更多。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1月6日報導,這項研究可幫助我們了解這些行星有多大可能性具備能支持生命存在的元素。這是天體生物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該學科專門研究生命的起源和宇宙的未來。

報導稱,論文作者都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他們曾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合作者一起執行克卜勒任務。2018年,克卜勒的燃料耗盡,NASA宣布其退役。這臺太空望遠鏡的9年觀測顯示,銀河系中有數十億顆行星——行星多於恆星。

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研究員、論文第一作者史蒂夫·布賴森說:「克卜勒望遠鏡已經告訴我們那裡有數十億顆行星,而現在我們知道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巖質宜居行星。雖然這一結果還遠非定論,而且行星表面有水只是支持生命存在的眾多因素之一,但我們如此有把握地精準計算出這些星球竟然有這麼多,這使人感到非常興奮。」

據報導,為了計算發生率,研究團隊探究了半徑是地球半徑一半至1.5倍的系外行星,再將範圍縮小到最有可能是巖質的行星。他們還重點關注年齡和溫度與太陽相似的恆星。

報導指出,這樣的恆星數不勝數,每一顆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特性,影響著其軌道上的巖質行星能否支持存在液態水。一定程度上正是由於這些複雜因素,很難計算出銀河系中有多少顆潛在宜居行星,尤其是在人類最強大望遠鏡也無法探測到這些小行星的情況下。於是,研究團隊另闢蹊徑。

報導稱,克卜勒望遠鏡的初衷是了解銀河系中有多少潛在宜居星球,最新研究成果在這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此前對這類行星出現頻率的估計忽略了恆星的溫度與恆星發出並被行星吸收的光線類型之間的關係。

最新分析對這種關係作出解釋,讓人更加全面地了解某個特定星球是否能夠支持存在液態水乃至生命。按照這種方法,研究團隊將克卜勒望遠鏡最終得到的行星信號數據集與歐洲航天局「蓋亞」探測器收集的大量數據相結合。

論文作者之一、NASA戈達德航天中心的科學家拉維·科帕拉普說:「我們一直知道,僅僅根據行星與恆星的物理距離、以它既不太熱也不太冷為標準來定義宜居性讓我們做出了很多想當然的臆斷。『蓋亞』關於恆星的數據使我們能以全新方式探究這些行星及其恆星。」

報導還稱,基於恆星的通量,也就是一定面積在一定時間內釋放的能量總量,「蓋亞」提供了有關主恆星給予行星的能量數量信息。這樣一來,研究人員就可以在進行分析的時候考慮到銀河系中恆星和太陽系的多樣性。

科帕拉普說:「恆星各不相同,行星也是。」

報導指出,雖然其確切影響尚在研究中,但行星的大氣層也關係到行星表面需要多少光照才能存有液態水。利用對大氣層影響的保守估計,研究人員推測發生率約為50%,即大約一半類日恆星擁有表面能夠存在液態水的巖質行星。另一種對宜居區的樂觀定義估計這個發生率約為75%。

相關焦點

  • 41億顆恆星與太陽相似,3億顆宜居星球藏身銀河系,這說明什麼?
    然而近期國外有一項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研究人員通過對系外行星數據進行研究,認為銀河系內可能存在不少於3億顆宜居行星。這則消息讓許多對地外生命和系外行星感興趣的科學家感覺到「久旱逢甘霖」的感覺,那麼研究人員是如何得出這一結論的?如果該結論符合實際情況,又意味著什麼?如何尋找宜居星球?
  •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銀河系中人類宜居星球或高達600億顆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銀河系中人類宜居星球或高達600億顆。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7月5日的報導,科學家曾在對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收集到的太空資料分析後指出,銀河系內的每一顆紅矮星都會對應一顆和地球大小相近的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但美國芝加哥大學與西北大學的科學家日前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每一顆紅矮星所對應的宜居行星數可能是兩顆,這也就意味著銀河系內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可能多達600億顆。
  • 銀河系內至少存在3億顆宜居行星,人類第二家園真的存在嗎?
    在銀河系內,至少有 3 億顆宜居行星在圍繞著類日恆星公轉。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天文學雜誌》,是由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研究所和世界各地其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搜尋宜居行星的思路是,按照地球和太陽的參數,在銀河系內尋找類似的恆星系統,找到那些位於宜居帶上的 「宜居行星」。
  • 銀河系有數千億顆恆星,那有多少顆行星呢?又有多少個文明呢?
    太陽這麼大,可是太陽這樣的恆星在銀河系之中有上千億顆,這還是最保守的估計。科學家認為銀河系的恆星總量大約在1000億顆到4000億顆之間,這數千億顆的恆星有大有小,而與太陽質量相似的恆星在銀河系之中大概可以佔到半數左右。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銀河系之中會存在著大量與地球類似的生命星球呢?
  • 地球不一定是最宜居星球?專家從千顆已知星球篩選出24顆宜居星球
    美國和德州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他們根據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最終從4500顆已知地外行星中篩選出24顆「超宜居」行星,但是沒有一顆行星能滿足所有超「宜居」條件,但一般能滿足四個條件的話,意味著生命體可能在那裡生活的比在地球更舒適。值得一提的是,所謂宜居並不代表這些星球上一定擁有生命體,僅代表他們的條件有助於生命體生長。
  • 比地球更宜居!科學家找到24顆「超宜居星球」,上面會有生命嗎?
    人類搜尋地外宜居星球已經長達70年的時間,之所以要花如此長的時間去尋找宜居星球,是因為人類始終相信茫茫宇宙中應該還存在著和地球擁有類似自然環境的星球,科學家們將這類行星稱為「類地行星」。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在太陽系外發現了超過一千顆行星,那麼這些行星有哪些是適合居住的呢?
  • 銀河系有多少顆「地球」?研究發現每100個「太陽」就有16顆!
    銀河系恆星的數量多達上千億顆,在這些恆星周圍,到底有多少顆類似地球的系外行星呢?最新研究顯示,每6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周圍,可能就有1顆「地球」!自從上世紀90年代首次發現系外行星以來,科學家確認的系外行星總數已經超過4000顆。
  • 超級宜居星球終於現身:外星文明程度令人類吃驚!
    &nbsp&nbsp&nbsp&nbsp據美國宇航局官方最新消息,美國宇航局旗下的克卜勒空間望遠鏡再次發現一批星球,數量達到230多個,這些星球候選者被認為是系外行星。
  • 銀河系恆星數千億顆,為什麼發現的行星只有幾千顆,哪種更多?
    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界對恆星系統形成的機理越來越清晰,知道了恆星和行星形成的過程,從而認為在恆星系統,行星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一般都多於1顆,這樣算來,有多少恆星,就至少會有多少行星,而且行星只會比恆星多了。行星比恆星多就是這麼來的。恆星的形成機制。
  • 你以為地球很特別,實際上僅銀河系中有60億個和地球相似的星球
    ,它或許是無限的,也或許它確實像其他人相信的一樣有邊界,我們生活在一顆小小的行星上,這顆行星繞著一顆中年恆星運行,這顆恆星是巨大銀河系旋臂中2000多億顆恆星成員之一,銀河系則是目前宇宙可觀測範圍內數千億個類似星系之一,太陽與大多數恆星不同(一般的恆星比較小),太陽系的行星運行軌道比較圓,軌道間的距離也比大多數行星系統更大,總體來說以其他層面來看,我們居住的地方相當宜人,不太熱也不太冷,腐蝕性化學物質沒有很多
  • 國外天文學家:地球已不再重要,發現24顆比地球更宜居星球
    各個國家都在瘋狂的探索太空資源以求發展,火星是最受人關注的一顆星球了,spacex公司更是直接宣布了它們的火星移民計劃。太空深深折吸引著人們,而且由於人類對於地球的過度開發,地球的環境已經越來越不適合人類生存了。一直都有科學家在考慮地球外的星球,這樣方便以後人們移民,不然只能困死在這個慢慢崩壞的星球。國外天文學家:地球已不再重要,發現24顆比地球更宜居星球。
  • 「宜居恆星」是尋找生命的最佳地點
    太陽滋養了地球上的生命已近40億年,因此傳統觀點認為,像太行這樣的恆星是尋找其他潛在宜居星球的主要候選者。實際上,那些溫度和亮度比太陽稍低的K型矮星才是真正的「宜居恆星」。對於溫度更高的恆星來說,其宜居帶更寬,更有可能有存在生命的行星。M型紅矮星的壽命可以超過1000億年,K型矮星的壽命從150億年到450億年不等,而太陽只能持續100億年。M型恆星發出的有害輻射(對我們所知的生命而言)是太陽輻射的80到500倍,而橙色K型矮星輻射則僅是太陽輻射的5到25倍。紅矮星佔銀河系恆星數量的大部分,約73%。類日恆星僅佔6%,K型矮星約佔13%。
  • 科學家發現24顆比地球更宜居的星球
    近日,研究人員給出了答案 他們認為 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 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 可能比地球
  • 美科學家宣布新發現三顆潛在的宜居星球
    個新發現的系外行星,其中3顆行星位於恆星周圍的可居住帶上,這一發現使得克卜勒望遠鏡確定的系外行星數量達到1000顆,同時這8顆系外行星中還有2顆是類地行星,即克卜勒438b和克卜勒442b行星,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們發現的最像地球的行星之一。
  • 生物宜居星球,除了地球外,宇宙中還有其他星球嗎?
    這可能是您未來的生活星球。我們剛剛描述的場景是對Gliese 581g(2010年發現的類似地球的潛在行星)的藝術詮釋,我們可以經過20.5光年的路程才能到達那裡。當然,天文學家還沒有證實它的存在,但這並沒有阻止一些科學家運行計算機模型預測Gliese 581g的氣候和整體可居住性。
  • 有人認為銀河系10億光年直徑根本容不下幾千億顆恆星,你怎麼看?
    銀河系10萬光年直徑是上世紀的估計,現在認為被遠遠低估了。原先估計銀河系直徑在10~16萬光年之間。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在銀河系邊緣,距離我們與銀心中心三倍的地方,還有很多恆星存在。而我們太陽距離銀心約2.6萬光年,距離這個三倍就是7.8萬光年,再加上銀心距離,也就是說,銀河系半徑超過了10萬光年。
  • 1.7萬光年之外……銀河系的地外文明有多少?
    更進一步,有人認為生命在宇宙中也並不特殊,即「天體生物學哥白尼原理」。儘管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真正找到系外生命,但眾多天文學家都對這一「原理」持肯定態度。因為它正得到越來越多間接觀測數據的支持。通過天文觀測人們發現,僅銀河系中就有至少兩千億顆恆星,而宇宙中的星系總數則在幾千億顆以上!
  • 發現了24顆比地球更宜居的行星,這些備胎靠譜嗎?
    國慶期間,國外的科學家們又搞了個大新聞:10月6日,德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們在《天體生物學》上發文,聲稱「找到了24顆可能比地球更宜居的星球,並且在這些星球上可能有生命的存在」。在遍地撒網的過程中,科學家們會重點標註出一些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比較大的行星,然後繼續對這些行星進行長期的監測,繼而篩選出存在生命可能性最大的星球,在條件合適時發射探測器重點考察這些星球,這就是重點撈魚。而宜居帶內的行星因為存在生命的可能性較大,天然就是重點撈魚的對象。
  • 不用找了,人類可能是銀河系唯一的文明
    人類在數百萬年前誕生之後,一躍讓地球升級為智慧生命星球,站在宇宙浩瀚的角度,外星生命的存在是不用懷疑的,外星文明的存在也不用懷疑。可是站在銀河系的角度,這個答案可能就不一定了。我們在擺脫地球後沒多久,就開始了對外星文明的尋找,充分考慮宇宙已經有138億年的歷史,那麼從時間的角度上,銀河系應該是存在一些遠比人類強大的星際文明。
  • 這顆星球上含有大量水,甚至已形成了大海洋
    除了地球之外,宇宙中又是否有其它星球上存在生命呢?進入到20世紀中後期,特別是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得到了突飛猛進地發展,無論是太陽系、銀河系,甚至是整個宇宙,了解也逐漸深入。那麼,一顆星球上想要擁有生命,又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呢?簡單來說:適宜的溫度、豐富的液態水,如果這兩個條件滿足,那麼,即使上面沒有氧氣,也是有可能存在生命的。為何這麼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