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周平紅教授完成了一項「第一」——首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的內鏡下逆行闌尾造影、糞石取出、闌尾引流術,順利為患者解除闌尾糞石梗阻,保住了闌尾。而這一次的手術也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不同尋常
不同尋常的是,這位患者同時也是一名醫生,而且是中山醫院內鏡中心的胡醫生。目前正值復工復產之時,內鏡中心正處於疫情後診治回流反彈的高峰期,每天患者絡繹不絕,可謂人手緊缺。正是用人缺人之時,此時本院醫生一旦病休,對於科室的工作安排是比較棘手的,甚至可以說,連個頂班的人都找不到。「既然都是自己人,那我們就試一試新技術吧!」周教授決定以最快的速度讓胡醫生回到工作崗位。
創新微創
創新微創是因為這次的手術是通過內鏡,也就是腸鏡下進行的,並沒有切除闌尾,而是取石引流術。開腹闌尾切除術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早已成為外科經典術式。隨著近年來外科發展的不斷微創化,腹腔鏡闌尾切除目前已經成為中山醫院治療急性闌尾炎的標準術式,成功地為成百上千的患者解除了病痛。可以說,不論是通過開腹還是腹腔鏡,一旦確診為急性闌尾炎,闌尾切除是安全、有效的,也通常是不可避免的。而通過腸鏡進行逆行治療,雖有報導,但難度很大。一方面,對於病情的判斷要準確,對於術者的技術要求很高;另一方面,科學性上也存在一定的爭議。「醫學的進步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反覆的嘗試中不斷前進的。既然技術上可行,又有成功的先例,為什麼不試一試呢?」胡醫生贊同這次手術。
迅速恢復
果然,新技術帶來了迅速恢復。周五進行的手術,經周六周日兩天的休養,胡醫生在周一就回到了工作崗位,完全沒有影響內鏡中心緊張的工作安排。手術當晚,腹痛就很快得到了緩解,第二天便開始進食,三天後重回工作崗位,可謂恢復神速。
一窺究竟
內鏡下逆行闌尾炎治療技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首先,術者將腸鏡插至患者盲腸並暴露闌尾開口;然後藉助ERCP器械進行逆行造影,明確闌尾的走形、長度、寬度、糞石的大小、位置等信息;選取合適的器械進行取石,並衝洗闌尾腔;最後在闌尾腔內留置引流管引流出膿液。
這項技術主要是針對未穿孔壞死的急慢性闌尾炎,特別是糞石梗阻引起的急性闌尾炎。並且具有創傷小、無疤痕、恢復快等優點,同時還保留了闌尾。
(潘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