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種植小麥有幾千年歷史,但是為什麼沒有發展出麵包這種食物?

2021-01-12 網易

2020-12-30 01:30:02 來源: 朝文社

舉報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朝文社】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如果對比「中外主食史」的話,「中國人吃饅頭」與「外國人吃麵包」的景象,確實對比鮮明。這也叫好些吃貨們大惑不解:既然都種小麥,都以麵粉為主食。為什麼中國的老祖宗們沒有開發出「烤麵包」技術,反而蒸了千百年饅頭呢?

  說這事兒,就得先明確一個事實,雖說西方國家「烤麵包」「吃麵包」,但近代史之前,西方國家的麵包,絕不是現代人意識裡鬆軟可口的「軟麵包」,相反多是以小麥麩皮為原料的「硬麵包」,這種麵包往往粗硬無比,特別是在中世紀時,歐洲老百姓家的「硬麵包」,遇到意外情況時還能當「板磚」拍人,吃的時候也要拿湯煮半天。這樣的麵包比起中國饅頭來,口感或許各有所愛,但至少「咀嚼吞咽」的難度,顯然是更刺激。

  而且更需要說明的是,雖然近代意義上的麵包,是在19世紀時才傳入中國。但「古代版」的麵包,其實「登陸」中國更早。早期的麵包,其製作方法也簡單,往往就是把面弄成麵餅,然後用燒烤的方式製作出來。比如漢代時從西域傳入的「胡餅」等食物,其實就與「古代版麵包」很接近,也一度在貴族圈風靡。但最終,別管當初多風靡,還是「爭不過」饅頭。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中國人能夠拒絕「刺激」的麵包,一代代沿著「蒸饅頭」的路子發展呢?雖然這其中,飲食習慣等原因很多,但根本上的一條,還是東西方烹飪技術的差異。


  這事兒,可以先看看「歐洲麵包」的發展脈絡:最早的烤麵包,出現在古埃及時期,然後在公元前七世紀左右時傳入希臘,而後經過從希臘人到羅馬人,一代代的改良,「烤麵包」作為主食,也就傳遍了西歐各地。

  而放在中國歷史上,這個脈絡則不同。雖然作為「饅頭」「麵包」食材的小麥,在中國也有幾千年的種植歷史,但比起黍等農作物來,小麥的地位顯然「年輕」得多。特別是在「烤麵包」傳入希臘時,中國正是春秋年間,當時中國人的主要農作物還是「黍」與「粟」,這類農作物顯然不能「烤著吃」。所以,憑著當時中國人發達的制陶與青銅冶煉技術,中國人烹製主食用的炊具,也多是陶製與青銅製的「甑」與「甗」,基本都是蒸煮為主。待到春秋戰國年間起小麥大量種植,新出現的麵食?當然也是憑這類「裝備」來蒸煮。


  更何況,到了漢代時,又出現了「蒸屜」,這個中國獨有的炊具,貴的可以用金制,便宜的可以有「竹製」「木製」,適用於從王公貴族到尋常百姓的千家萬戶。所以中國麵食的發展方向,也就沿著「蒸煮」的路數大踏步前進,比「粗硬麵包」更鬆軟易食的饅頭,也就一代代演化,成為中國人習慣的主食。以這個意義說,「饅頭」「麵包」的不同,就來自東西方「烹飪裝備」的不同。

  不過話雖如此,饅頭在古代中國人餐桌上的「主食」地位,也並非一蹴而就。比如在「蒸屜」已經出現的漢代,老百姓主要的麵食,還是「湯餅」「麥飯」等死面硬餅。用發酵麵食技術製成的「蒸餅」,東漢末年起才出現。西晉年間時,作為饅頭前身的「面起餅」,還是西晉太廟祭祀的專用食品。唐代時又叫「籠餅」「面繭」,且裡面還帶餡。《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都中每到正月十五造面繭」。「吃饅頭」這事兒,那時很隆重,當然離老百姓家也還有段距離。

  為什麼饅頭的普及,需要那麼長時間?一是小麥種植的推廣需要時間,雖然漢唐年間,小麥已經大量種植,但限於儲藏收割等技術限制,直到盛唐年間時,小麥的普及還是有限,中國人的主食依然是粟。二是麵團發酵技術的限制,要蒸出好饅頭,「發酵」是核心技術,漢代時,中國的發酵技術還是「酒酵發麵法」,唐代時又有了「酸漿發麵法」,但技術門檻還是極高。「蒸饅頭」這事兒,還是非常不容易。


  到了宋元時代,饅頭的地位終於扶搖直上了,一是小麥的種植區域更廣,從中原大地一路延伸到湖北湖南廣東各省。二是糧食加工業的進步,比如在北宋都城汴京周邊的水路沿線上,就分布著大量的「水磨」作坊,每天加工出來輸入汴京的糧食,「用太平車或驢馬馱之,從城外守門入城貨賣,至天明而不絕」。有了這麼充足的麵粉,「麵食」的種類當然也豐富起來。

  外加饅頭的「核心技術」,即「發酵技術」,從宋朝開始也是突飛猛進:宋代時有了「酵面發麵法」,元朝時又改進成「鹼子發麵法」,都是讓「麵團發酵」變得越發經濟簡單。所以北宋年間時,饅頭就流行起來,不但皇帝生日時常給群臣「賜饅頭」,民間更成了著名小吃。臨安還有「蒸做面行」,大批小販從事饅頭售賣。當時的饅頭鋪裡,還出售「假肉饅頭」「筍絲饅頭」等多個品種。元朝時用「鹼子發麵法」蒸出的饅頭,也有「羊肉」「茄子」等各種不同類型。那時饅頭的製法,已經和今天很接近。

  當然,此時的饅頭,也有一個流行稱呼「炊餅」。所以也不奇怪,為什麼許多古典名著裡,「賣炊餅的」會成為重要角色?就是來自於這「生活基礎」。

  到了明清年間,小麥已經完全成為北方的主糧,明代北方老百姓的主食,已是「小麥居半」。明代時定型的「酵汁發麵法」,也成了沿用到今天的傳統工藝。國人餐桌上常見的饅頭,比如「饃饃」「面頭」「小饅頭」「包子」「花卷」等不同風格的麵食,特別是「實心饅頭」,也同樣是從明代流傳到今天,成為一代代人生活的記憶。

  無論是西方國家「硬麵包」到「軟麵包」的演變,還是中國歷史上「蒸餅」「炊餅」「湯餅」「饅頭」的變遷,看似尋常的「小食品」,縮影的卻是千百年來,一個民族的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脈絡。餐桌上「吃得好一點」的背後,就是多少經濟、科技、文明進步的成果。咬一口饅頭,或咬一口麵包,細細咀嚼幾下,相信就有無盡的歷史感在心頭。

  參考資料:發現德國《中世紀的麵包》、盧茁 楊寧《淺談中國人吃饅頭歐洲人吃麵包的原因》、王凱旋《秦漢社會生活四十講》、陳紹軍 吳兆蘇《從我國小麥、麵食及其加工工具的發展歷史談饅頭的起源問題》、夏奇梅《麥類作物的起源及在南北朝之前的栽培》、曾雄生《論小麥在古代中國的擴張》、梁中效《唐宋都城的糧食加工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外國人:中國人擅長烹飪麵食,為什麼沒有發明麵包?
    那麼我們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吃麵食卻有沒發明麵包呢?曾經還有外國人叫囂的說道:「中國人擅長烹飪麵食,為什麼沒有發明麵包?他們和麵包錯過了兩千年。」在之前我們也說過,西餐在發展史上根本就不能和中餐比,比什麼都是灰頭土臉。
  • 為什麼同樣的麵粉,在中國是包子饅頭,在西方人卻是麵包蛋糕?
    為什麼同樣的麵粉,中國人發明了包子饅頭,但是西方人卻做出了麵包蛋糕呢?我的吃貨小夥伴向我發出了這個靈魂拷問,我把腦海中的知識火速搜羅了一遍,認為這個問題首先要從麵粉的來源——小麥講起。《人類簡史》裡說啦,為了獲得更多的小麥,人類不得不困在一塊地上,為他鬆土播種施肥,有時候你以為是人馴化了小麥,其實搞不好是小麥馴化了人類而已。直到大約5000年前,小麥才傳入中國(在此之前中國吃得更多的是稻子和小米)。但是剛傳過來小麥有點水土不服,因為它的老家是地中海氣候,而中國是溫帶氣候,還時不時鬧個乾旱。
  • 【論文分享】田成方 周立剛:古代中國北方糧食種植的歷史變遷
    穩定同位素數據表明,小麥在中國北方的擴散呈現出明顯的區域性和階層性特徵。中原地區主糧的改變最早發生於東周時期,城市居民中經濟條件最差的人群可能由於食物供應壓力開始大量食用小麥。但是直到漢代,小麥在主糧中的比重雖有明顯上升,仍未能取代傳統的主糧粟。肇始於東周的由粟到小麥的主糧轉變不僅改變了北方數千年的農業傳統,還為漢代以後人口增殖提供了物質基礎,成為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
  • 中國幾千年歷史為什麼科學技術沒有發展?現代人比古人更聰明嗎?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四大文明古國其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中國也是現存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古國。那麼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為什麼沒有孕育出工業革命呢?反倒是被中國稱之為「紅夷」的西方國家率先實現了工業現代化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 黑小麥價格相比普通小麥高出兩倍之多,是否適合農民大規模種植呢
    目前黑小麥的價格,普遍在2.5元一斤,而它的畝產值和普通小麥基本相同,也就是宣告著黑小麥的價格,相比普通小麥的價格,要高出兩倍之多。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黑小麥的歷史,黑小麥並非是原生態農作物,而是後期經過培育,才發展起來成為一種新農作物。在2000年的時候,農業部就提出過全國推廣黑小麥種植,而是現在轉眼間二十年就要過去了,只有東北地區的一小部分農村從事種植。那麼為什麼黑色小麥,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呢?既然價格高,其他農村為什麼不一起種植呢?
  • 麵粉為什麼在中國做成了蒸饅頭,在西方卻做成了烤麵包?
    烘焙店裡面奶香撲鼻的麵包讓人垂涎欲滴,巷子裡剛出鍋的饅頭香氣撲鼻也勾起了人們的食慾。不知道各位心中有沒有這樣的疑問:」同樣是麵粉為什麼歐洲人把它做成了麵包,中國人卻做成了饅頭?」在吃麵粉這件事上中國落後歐洲上千年眾所周知,麵包和饅頭的主料都是小麥粉。但是小麥並不是起源於中國,1萬年前,地中海和中東地區的原住民就已經開始種植小麥了。傳說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有位做餅的埃及奴隸,因為偷懶導致麵團意外發酵膨大。
  • 你搞得清大麥和小麥的區別嗎 藏族同胞吃了幾千年的青稞的神奇魅力
    小麥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廣的農作物,沒有之一。最北到漠河,難道深圳,西到甘肅蘭州,都是小麥種植的區域。但是我們很少聽說西藏地區有種小麥的,這裡大規模種植著一種叫青稞的農作物。這是為什麼?難道青稞的味道比小麥還要好?讓藏族同胞數千年以來一直以青稞為主食。
  • 每天吃的小麥,你了解它多少?
    (見今日圖文第二條) 而且小麥做為中國的主糧之一,想來讀者中有從小在產區長大的必然比我這個半路出家的農學生知道的更多。於是我們今天就說小麥的兩個在果殼站內沒有被深入談的話題:無麩質食物和轉基因小麥研究。 昨天在黑麥裡我說過今天要再說一下麵筋蛋白的事情,而麵筋蛋白就是一個和無麩質食物有很緊密關係的事情。麵筋蛋白是一類存在於黑麥,小麥和大麥(明天的物種日曆題目!)
  • 小麥、麵包與文明
    無論由於小麥本身的特性,還是由於圍繞小麥馴化而形成的一系列歷史節點和歷史路徑,小麥的故事和文明的發展已經難解難分,都具有強烈的中心-邊緣格局。如果說小麥文化居於人類文明的核心,麵包文化無疑又居於小麥文化的核心。麵包的製作不僅需要相應的植物馴化技術,而且需要高度複雜和特殊的社會組織系統。
  • 黍為什麼沒有像小麥、水稻一樣成為現代人主糧?
    隨著中國人口增加和耕地條件的改變,「黍」丟失「一哥」地位也是必然。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裡,「黍」的地位就大為下降,排在了農作物裡的第二位。之後的幾千年裡,種植量更大為減少,今天的「黍」以學者李根蟠的形容說:「是雜糧裡的次要者」。
  • 它是畝產千斤的「黃金穀物」,大旱天不影響種植,價格是小麥10倍
    它是畝產千斤的「黃金穀物」,大旱天不影響種植,價格是小麥10倍我國是農耕國,種植水稻、小麥等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糧食問題一直備受關注。今年我們國家提出了節約糧食的提案,因為每年的糧食浪費現象越來越嚴重。
  • 中國人用麵粉做饅頭,外國人卻做麵包,什麼歷史原因造成如此差異
    但同樣是麵粉,外國人卻做成了麵包,而且西方人吃的麵包就等同於中國的饅頭,那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呢?作為世界三大穀物之一的小麥,起源於中亞。最早期使用小麥的人,是用石頭將小麥砸碎,把小麥粉放入水中煮熟之後食用。後來逐漸演變成把麵糊放在被太陽烤熱的石頭上,就能把麵糊烤成餅狀,這就是最原始的,沒有發酵的麵包。
  • 與水稻齊名被稱為「黃金穀物」,旱地也能種植,價格是小麥的10倍
    導讀:與水稻齊名被稱為「黃金穀物」,旱地也能種植,價格是小麥的10倍我國是一個農耕國家,種植水稻、小麥等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而糧食問題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熱的。加上如今很多農村種植面積在減少,而世界糧食問題嚴峻,聯合國在今年發出警告:預計今年全世界將有7億人處於飢餓狀態。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意味著可能有7億吃不飽或者其中的部分人沒有糧食吃。是全球50年來可能遇到的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 大米和小麥「缺點」明顯,為何大麥和粟米還會被「擠下」神壇?
    「民以食為天」,說起主食,人們的第一反應應當就是米飯或者是麵食,這種餐桌上的傳統食物,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人們補充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實際上,大米和小麥並不是一開始就被稱為主食的,在這之前社會中只要能滿足人們生存溫飽的食物大都能夠被稱作主食,像粟米、大麥,然而隨著社會的逐漸發展,大米和小麥在社會中的主食地位得以確立。
  • 全麥麵包能減肥?降血糖?更健康?你對小麥的了解,也許都是錯的
    但是不管如何注意飲食,大家身邊還會有這樣奇怪的現象:為什麼吃得很輕清淡,甚至到了純素食的程度,還是會患上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疾病?明明按照「管住嘴邁開腿」的減肥秘訣,少吃垃圾物品,吃全麥麵包,每天打卡鍛鍊,還是無法減重?
  • 蘭臺說史·中國人為何沒有發明麵包和烘焙技術?
    眾所周知,中國的美食文化就如其他中國文化一樣博大精深。中華美食有著歷史悠久、技術精湛、品類豐富、流派眾多、風格獨特等特點,是中國數千年飲食傳統、習慣發展的結晶,發展出來的烹飪方法,如煎炒烹炸,不勝枚舉……
  • 為什麼小麥成熟了會變成金黃色?
    小麥是小麥系植物的統稱,是單子葉植物,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小麥的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麵粉後可製作麵包、饅頭、餅乾、麵條等食物;發酵後可製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質燃料。
  • 我見過最有性格的麵包,是在這個國家
    或許提到德國美食,大多數人腦海中自動浮現出了土豆、香腸和啤酒三者。畢竟2018年的世界盃,德國隊就曾以帶著「1.8萬升啤酒、700公斤香腸和300公斤土豆」遠赴俄羅斯而衝上熱搜。△德國的香腸和芝士/wiki然而麵包,同樣讓德國人引以為傲。德國曾有雜誌做過一次調查,問讀者對德國擁有什麼而感到驕傲?
  • 同樣是麵粉,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做饅頭,外國人喜歡做麵包?
    在外國,麵包的地位就像咱們的饅頭,有很多外國來到中國就會看到白白胖胖的饅頭,難免心生疑惑,同樣是麵粉,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做饅頭,外國人喜歡做麵包?難道是麵包太貴了?還是嫌棄麵包沒有饅頭白?其實這裡有幾方面原因。
  • 世界烘焙的中國範兒,中國人烘焙星起點 ——金龍魚精英100%烘焙...
    東方蒸煮,西方烘焙中國從來就不缺少烘焙的物理基因,5000年的小麥栽培史讓麵食的美味從古代傳承至今,從饅頭麵條,到大餅油條,再到國民美食餃子,中國人對麵食的創造從未停止,中國美食同樣博大精深,在幾千年的浩瀚長河中,孕育了舉世聞名的粵菜、川菜、魯菜、蘇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驚豔世界幾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