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一些大學的研究生考研複試成績陸續公布,像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蘭州大學等34所自主劃線的高校也已安排了複試,特別是蘭州大學複試後公布了考研擬錄取名單,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初試成績前5名的大學生全被淘汰,他們有蘭州大學本校的,也有其他大學的。
一般情況下,只要這5名同學複試沒有出現大的問題,能考上兩三名應當沒什麼問題,可是包括第一名在內的竟然沒有一個過關,有網友看到信息後直言「太不可思議了」。
看一這個消息,我也想起了曾經歷過的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那天和幾位朋友一起用餐,吃飯的時候一位主管企業人力資源李經理說了這樣一件事:
該企業要招聘一位人力資源部經理助理,經過初選最後餘下三位應聘者,其中一位王先生在應聘者中學歷第一、筆試第一、相貌第一。
究竟是不是聘用王先生呢?李經理知道王先生愛打籃球後,於是就組織內部員工進行了一場籃球比賽,並來請來裁判員和學校老師等相關人員作為評判員。比賽結束後,李經理請裁判員給王先生在比賽中的表現作一個評價。裁判認為——王先生有能力,技術也不錯,但在比賽中無論是傳切、策應還是掩護、突分,他的表現是配合性差,突出自我,自以為是,正因如此,也失去一些分。裁判員解釋說,籃球比賽獲得勝利的前提是個人技術的合理運用和全體隊員相互間協調配合,充分發揮每個隊員的優勢,攻擊對方的薄弱環節,獲得良好的攻擊機會,最終爭取競賽的勝利。
為感謝裁判等人,李經理等請他們和球隊隊員一起進餐。整個用餐過程中,其他人員對微笑的餐廳服務員的熱心周到服務都給予了感謝,而王先生卻認為「顧客是上帝,花錢買服務是應當的」;因此,他對服務員的服務不以為然,無心道謝。
就此兩點,李經理果斷地放棄了王先生;而參加考評的那位老師認為這樣太可惜了,於是便說「教育教育不就得了」,李經理卻說「教育不是我們的事」。
「教育不是我們的事」,那麼,教育是誰的事呢?我認為最應當負責的是家長。孩子是在家長大的,而孩子的「成人」教育,父母的作用是任何一位教師難以取代的。
孩子的「成人」教育是在平凡的、每一天的家庭生活中悄然進行的,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的。但是很多家長包括學校老師在內,基本上都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其它的都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學生最後都是要走上工作崗位的,任何崗位都要有團隊協作精神,在協作完成任務中都是要有感恩之心。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不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不進行感恩教育,那麼,孩子將來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不言而喻了。
王先生也可能認為,自己在應聘過程中過五關斬六將,取得了三個第一,被聘是十拿九穩的事,也就更想表現一下,從而忽略了細節,結果落選。這和蘭州大學研究生複試被刷下來的那5名大學生真的有異曲同工之處,也可能他們認為被錄取也十拿九穩了,就沒有重視複試,結果給了其他努力的同學逆襲的好機會。
(朋友,當您看完此文後,歡迎「收藏」、歡迎「分享」、歡迎「關注」,歡迎留言批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