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女性朋友聊電話,有幾次聊到興起,不知不覺已接近其四歲半女兒的睡覺時間;朋友就叫我不要掛電話等一下,她先去叫女兒刷牙。然後,隔住電話我就聽到她大聲叫嚷:「準備睡覺了,你怎麼還沒刷牙呢?」「快去刷牙啦!」「你就不能自己主動去刷牙嗎?上次你已經答應醫生要每天刷牙的!」類似的話講了幾次似乎沒有見效,最後要靠爸爸監督或朋友自己押女兒去刷牙。
試過幾次後,有一次我跟朋友說,今天讓我叫你女兒去刷牙吧。我隔著電話跟朋友的女兒聊了幾句,然後聽到女孩自己跟媽媽說:「我要去刷牙。」
你們猜我說了什麼?
讓我們先看一個研究。心理學家精心設計了兩個環節的街頭實驗,在第一個環節中,受試者(實驗研究的對象)首先會遇到街頭訪問,內容是有關弱勢群體的需求及個人感受;最後一題是:如果有機會,你願意自己為弱勢群體的需要盡一分力嗎?第二個環節發生在受試者在步行幾分鐘後的下一個街口,同一個受試者會遇到支持弱勢群體的街頭募款。你認為,曾接受訪問是否會影響捐款的機率及金額呢?
你可能猜到了,研究發現,曾在第一個環節接受街頭訪問的人,在第二個環節願意捐款機率及捐款的金額確實比較高。
心理學家解釋,因為一般人都希望自己能符合社會價值,是個富有愛心又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即使社會上確實存在一些自私小氣及沒有愛心的人,卻鮮少有人會主動向陌生人承認自己的想法;所以一般人被問到對弱勢群體的需求及個人感受時,會傾向表達認同及支持。而最後一題問受訪者是否有付出行動的意願時,受訪者回答願意,就等於聲明了自己支持弱勢群體且願意有實際行動。當他親口說出願意為弱勢群體盡一分力,遇到募款時又怎會不略盡綿力呢。
再看看朋友女兒刷牙的問題,我跟小朋友說:「你媽媽告訴我,喬伊(女孩的名字)是一個乖小孩,是嗎?」小朋友當然不會說「否」;我接著說:「喬伊已經學會照顧自己,真棒!」接著我跟她一起數她已具備的自理能力,包括自己穿衣服、自己穿襪子、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自己刷牙;讚美一番後,我問:「現在是晚上九點半,喬伊是一個乖小孩,現在要做什麼?」朋友的女兒就說:「喬伊現在要去刷牙」。我說:「哇,好棒喔!喬伊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現在要自己去刷牙了!」
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當然不可以單靠一次對話就成功,系統性的學習及大人的鼓勵都很重要。將這個心理實驗應用在日常生活,如果你想讓孩子、下屬或學生心甘情願去做一件事情,不妨先試試引導他說出來做這件事的意義及重要性,再讓他們表達做這件事情的意願,只要「說到」,那麼「做到」就容易多了!( 摘自《澳門日報》 作者:澳門心理學會 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