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人為了獲得更多流量,牢牢抓住《電商法》這個熱點。很多文章單是標題就讓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就是傳說中的標題黨,籠統的誇大事實。在現在這個全民鞋販的時代,用這樣的標題足以讓許多對《電商法》不了解的小鞋販陷入恐慌。然而,事實真的像他們說的那麼嚴峻,想兼職賣雙鞋賺點生活費都不行了?其實電商法的出臺,主要是針對海外代購、電商平臺、微商以及產生交易的第三方平臺。我們首先要明確一點,出臺相對的法律條款,對於約束網購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保障交易雙方、第三方平臺都有積極作用。在一個受到法律約束監管的環境下,對於買賣雙方都是有利的。
而這些危言聳聽的文章,總喜歡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來強調《電商法》的弊處。
辦理相關的營業執照是一件繁瑣的事,辦個營業執照就是不小的打擊?這就是典型的流氓思維。可以這麼說,之前電商不用辦理相關的營業執照,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就好像我們都習慣了免費下載歌曲,等到要收費下載時,同樣罵聲一片。但別忘了,這件事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子的。
而受到《電商法》影響較大的海外代購,其實說到底也是將其正規化而已。根據《電商法》,代購商家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依法履行納稅義務。很多人說這些規定直接導致代購行業的末日。
但實際上,《電商法》並沒有禁止代購。相反,國家對於跨境電商的支持是明確的,同時,國家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從事跨境電商。對於大家都很關注的個人代購,也沒有明令禁止,只是細則還需要部門規章和行政法規來調整。不可否認,個人代購生存的空間將會越來越小。因為目前海外代購的利潤點在於免交關稅、消費稅,這與以往的執法依據不夠明確、執法程度不夠到位有關。現在立法已經明確,一旦執行起來代購的優勢就會不復存在。
個人代購要麼轉型為從事跨境電商的小微企業,要麼將代購頻率和金額降低。但凡事要兩面看。對於消費者來說,《電商法》頒布之後的跨境商品,或許價格比以往要貴一點,但受到法律保護的購物環境,和價格便宜但無法保障的代購,你更喜歡哪個?
還有微商。誰的朋友圈都有幾個堅強的微商,但微商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和糾紛。很多微商無實體店、無營業執照、無信用擔保,消費者在和微商進行交易時也無需信用評價,質量不合格和假冒偽劣就成了微商中最突出的兩大問題。
售後方面,也會出現微商為逃避責任直接刪除好友或更換帳號的行為。因此,《電商法》的實施,可以規範整頓微商市場,讓正規商家避免惡意競爭,讓消費者權利可以得到保障。
說了那麼多,《電商法》其實總結起來就倆字:正規。《電商法》的出臺,並不是要取締個人代購、微商,而是嚴格規定了準入門檻,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消費環境。
鞋販子真的會像他們說的那樣被淘汰麼?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一樣一樣的來分析,首先是大家很關注的電商平臺要辦理相關的營業執照。上面我們已經說了,營業執照是經營的基礎條件。如果一個商家連辦理相關的經營資質都辦不了,你敢在他店裡買鞋嗎?
其次,還能不能從海外代購球鞋?當然是可以,在《電商法》的約束下,個人代購可能出現兩極分化,有實力的會轉型為小型微型跨境電商,如果資質不夠,則減少代購的頻率,甚至退出。
對於代購者來說,這是危也是機。對於消費者而已,其實就是渠道的轉變而已,當然,具體如何轉變我們還需要靜待事情的發展。最後,朋友圈「鞋販」到底需不需要辦理營業執照?大家之所以這麼關注電商法,甚至覺得電商法會讓中國的球鞋市場重新從0開始,很大原因就是現在「全民鞋販」。
許多球鞋愛好者「以販養吸」,大學生利用對球鞋的了解少量販鞋賺取學費,如果都需要辦理營業執照和工商登記的話,確實會對他們造成影響。但在《電商法》中,我們注意到「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但是,個人銷售自產農副產品、家庭手工業產品,個人利用自己的技能從事依法無須取得許可的便民勞務活動和零星小額交易活動,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不需要進行登記的除外。」
零星小額交易活動,我們是否可以簡單的理解成在個人轉讓或者個人對個人的交易是不需要交稅的,辦不辦理營業執照都可以,或者超過金額多少才需要辦理?但我們換個思路,條件允許的鞋販通過辦理相關資質,依法經營,反而更能獲得消費者的信賴。畢竟現在通過微信朋友圈交易的一個弊端,就是缺乏第三方監管。這對消費者的權益以及商家後續發展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至於第三方平臺,是否需要上傳相關營業執照還要觀望一下。或許對於小賣家,《電商法》讓他們經營的門檻變高,但不管如何,既然參加這個遊戲,就要遵守規則。《電商法》的頒布是為了規範電商市場,讓消費者的消費權利將得到更完善的保障;經營者只要依法依規,更能得到消費者的信賴。
我們沒必要像驚弓之鳥,保持觀望、按照規定來可以了。畢竟《電商法》的頒布並不是針對你個人,所有人都需要遵守新的規定,公平性並不會受到影響。而那些在正規的法律約束下就沒辦法正常經營的商家,你敢跟他買鞋麼?
更多潮流資訊請關注小編哦!
(From TOPX,如有問題請聯繫)
聲明:本人與文中品牌無任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