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半個多月,熬過了最長假期的家長們,終於長舒一口氣,雞飛狗跳的日子終於可以結束了,生活也逐漸步入正軌。
對很多家長來說,錯誤的以為把孩子交到老師手裡就算是萬事大吉了。在見到老師時,也會習慣性的附帶一句,老師,您辛苦了,這孩子以後就靠你了啊。
但事實上,很多老師,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內心卻是叫苦連天。老師最害怕的就是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大撒手。
因為,每個老師內心都非常的清楚,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是有限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無論多好的學校,多好的老師,都無法替代父母的作用。
老師不能保證孩子良好的品行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這樣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不同的品行,會讓我們的命運走向不同的方向。
但是,好的品行並非天生具有,而是通過後天培養出來的。
老師可以告訴孩子們做人的道理,但是,道理終究是被提煉出來的抽象概念,孩子在懵懂中很難理解到其中的要義。
在孩子的成長中,孩子的品行更多的是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父母長輩的言傳身教至關重要。
孩子好的品行,更多的需要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悉心教導,幫助孩子逐漸養成。
老師給不了孩子良好的習慣
俗話說:「與其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教給孩子好習慣。」因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決定一個學生未來成功的基礎和保障。
但是,每個老師要同時面對班級裡幾十個孩子,在學生習慣的培養上,也會更多的向少數行為習慣極差的孩子傾斜,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孩子。
在孩子的習慣培養上,家長需要肩負起作為家長的責任,為孩子的一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老師給不了孩子學習的興趣
老師可以要求孩子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講,但是卻無法讓孩子愛上學習。一個對學習缺少興趣的孩子,會出現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認真完成等一系列問題。
但是,至今為止,快樂學習依然是一個偽命題。
無論現在的專家如何去研究,如何去提倡,學習始終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很多家長埋怨孩子不愛學習,不愛看書。但是,那些對於家長來說淺顯易懂的知識點,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個又一個的知識盲區,這實質上是一件辛苦而且枯燥的事情。
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需要接觸大量陌生的知識,就像迎接一個又一個的挑戰,在長達12年的漫漫學習路上,你不知道,孩子會在哪一個挑戰上會失敗。
只有讓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就感,才有可能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
有熱情很簡單,但是想要長期的保持這樣的熱情,就需要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及時關注,並且做出爭取的引導。
而這些,老師是無法做到的。
老師無法培養孩子的意志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坎坷,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現在社會越來越注重孩子的意志的培養。
即使我們不要求孩子成為名垂千史的偉人,至少希望在他們遇到人生難關的時候,不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對孩子意志力的培養,需要滲透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上,肯定孩子的每一個小的進步,累積孩子內心的能量,察覺到孩子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並在這之前提前幫助孩子做好規劃,以及在孩子遭遇挫折時做出正確的引導,樹立正確的看待挫折的態度。
在學校裡,老師在講課,孩子在聽課,大家的注意力都圍繞著知識和道理的傳授與學習上。老師很難關注到孩子意志力上,在孩子意志力的培養這件事情上,還是需要家長日常生活中的悉心教導。
老師給不了孩子長久的幸福感
一個內心幸福的孩子,才能發自內心的去善待他人,關懷他人,孩子內心幸福感的缺失,是沒有辦法通過規則的制定和道理的講授來彌補的。
只有通過父母的愛的滋養,讓孩子在愛的氛圍中茁壯成長。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會更加自信和溫暖。他們身上那種強大的自信和安全感,是別人無論如何都模仿不出來的。
而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首先接觸到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當孩子尚且還在襁褓中的時候,被父母日夜不停的悉心照顧著,孩子對於這個世界最初的理解,也全部來自於父母。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
也正因為如此,在孩子的教育這件事情上,老師也會希望,家長朋友們和老師都需要承擔起各自的責任,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