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許,你要老婆不要,你要老婆,只要你開金口,我待會給你送來。」最近幾個月,最火的一句臺詞來自37年前拍攝的電影《牧馬人》,在各大網站和短視頻平臺上到處被轉發,成為很多網友們熱議的話題。
對於這句臺詞,很多網友也是見仁見智,有純調侃的,有擠兌的,有羨慕嫉妒恨的,也有人真的很嚮往這種純真的愛情。藝綻君日前專門聯繫到了叢珊老師,做了一個專訪,下面是她的正式回應……
1
叢珊說,最近兩個月不斷有人告訴她,《牧馬人》現在真的很火,她一開始也沒有在意,但後來發現,《牧馬人》還真的很受關注,「我覺得挺意外的」。
37年以前的一部電影,裡面的兩位男女主人公都是社會最底層的人,她記得謝晉導演跟她說過,「這是非常扭曲的一種愛情」。37年後居然火了,她回想起來,「在當時的語境下,有很多的荒誕和悲涼意味」。現在來看,這種成分已經沒有了,變成了一種流行文化,變成了大家的一種調侃。
她還去看了謝晉導演的導演闡述,「他說這部電影其實在探討人如何面對自己的命運」,今天卻變成了一個愛情的主題。
叢珊認為,網友們的熱議和這部電影再度大火,是一種文化現象或者是社會現象,其中也包括對價值觀的探討,都值得我們認真地去思考。「作為個人,我可能也無法回答這麼深和廣的問題」。
叢珊也很感慨,「這些年來,我們曾經以為,年輕人不喜歡對價值觀的探討,不喜歡有重量的東西,不喜歡有思想內涵的東西,他們只喜歡表面的物質的東西。當我得知現在的80後90後都特別喜歡這個電影,我真的挺震驚的,我在想,我們一度被告知的那些東西其實不是那麼客觀和準確的。可以看出,在當下娛樂至死的時代,很多快餐式的作品可能給不了他們足夠的養分」。
1981年拍攝《牧馬人》的時候,叢珊還是中央戲劇學院大一的學生,李秀芝是她的第一個電影角色。「現在想起來,經過《牧馬人》,我從學生變成了一個演員。謝晉導演對於我來說是引路人和恩師」。
謝晉導演一開始認為她和片中李秀芝的差距還是挺大的。最大的差距在於人物的經歷,叢珊是一個在北京出生的學生,要去演一個從農村出來逃荒的女孩,最後還要結婚生子,跨度非常大。有一次謝晉導演跟她說,你和這個角色最大的差距在於「勞動氣質」。「雖然我覺得能夠演這個角色很幸運,但光是幸運是不夠的,努力才是支撐幸運最重要的基石」。
她回憶謝晉導演特別嚴厲,「我們從開始深入生活,做小品排練,每一句臺詞,每一個鏡頭都精雕細琢,包括臺詞背後的潛臺詞,都要寫下來。可以說,片中的一點一滴都是在導演嚴格的把關下完成的」。
2
提起「老許,你要老婆不?」這場戲,叢珊回答,當然有印象,而且是印象非常深的一場戲!但是當時並不覺得這句臺詞很可笑。「因為我要把我放在我的角色裡,一個家裡窮得吃不上飯,靠幾張糧票就來甘肅的小姑娘,她唯一的念頭就是要先活下來。當時我滿腦子都是這個人物的規定情境,這跟我們今天的語境是完全不一樣的」。
很多網友們反映,拍攝《牧馬人》 時的朱時茂老師,要比現在的小鮮肉長得精神多了。 叢珊也承認,自己第一眼看到朱時茂,覺得他很帥,「就是很帥的,這一點大家都看得到」。她記得導演讓他們排練了十多個小品,慢慢把握到人物關係的變化,最後找到表演上的默契。
叢珊和朱時茂一共演過三次銀幕情侶。2008年的電影《兩個人的房間》他們第二次演夫妻。當時她從法國回來後,觀察了很多周圍的夫妻,發現絕大部分離了婚,有的還包養小三什麼的。她就在想,如何才能更好地處理夫妻之間的關係,於是就合作了這部電影。
兩人第三次演夫妻,是在2010年的電視劇《軍旗飄揚》中,叢珊演一位軍隊的女幹部喬平。
觀眾也特別喜歡看他們倆演夫妻。有一次坐計程車,司機一看到叢珊就問,「朱時茂呢?」朱時茂老師那邊也是這樣。「這說明大家很願意看到咱倆在一塊。當時謝晉導演選我們在一起演戲,這是基於他的美學觀,說明他深刻地捕捉到了觀眾的心理,非常了不起」。
3
很多網友想知道叢珊老師最近幾年都在幹什麼?叢珊也知無不言,原來2013年後的這段時間,她真的拍片不多。除了電視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還拍了《太平輪》和《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兩部電影。另外拍攝的電視劇《半生緣》還沒有播出。
拍戲不多的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叢珊離婚後帶著兒子生活,兒子到了青春期,除了吃飽穿暖學習之外,必須要有人關心他內心的成長。「我當時沒有經驗,一溝通,兩人的矛盾就會升級。 那時候我真的有點狼狽,也很焦慮,最主要的是我又當爹又當媽。我看了很多親子關係的書,學習如何跟孩子溝通,還請教了心理專家,那時候真的太難了。」
她還特意囑咐藝綻君,希望能夠借媒體平臺特別感謝好多朋友和兩個老師,謝謝他們的幫助和付出。
她回憶這段日子後,感慨萬千,「那個時候,任何一個微笑都有巨大的力量。我當時做了最大的決定:我可以放棄演戲,但不能放棄孩子。我不願意讓他失去對人生的希望。那個時候我的身份就是母親,我有責任把這件事做好。因為孩子沒有一個完整的家,他想不明白,自己跟自己較著勁。這些年來,我們母子倆一起哭過、笑過、也吵過,好在現在我們的溝通變得非常順暢」。
現在她的兒子已經22歲,在法國學習影視編導,很陽光地生活著學習著。當兒子告訴叢珊考上大學的消息時,邊上的朋友告訴她:叢珊,你真的太不容易了。
「那時候我覺得,這特值!放棄多少的工作都是值得的。我很慶幸我們兩人都沒有被生活的磨難壓垮」。
至於演戲,叢珊回答很坦誠,「演藝方面我沒有規劃。當我一切都平靜下來後,我發現很多東西的遊戲規則也變了」。
她挑角色有一個條件,就是價值觀必須要很正,不然就不去。「我不能宣傳錯誤的東西,接拍這樣的戲」。
生活中的叢珊就是看看書,學學心理學,平常對親子關係和抑鬱症這一塊也略有研究。一路走來,有很多媽媽建議她出書,「但這件事我必須先徵求孩子的意見,只有他同意了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