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學:「基地+學校」開拓專碩培養新模式

2020-08-08 光明網

■聚焦研究生教育系列報導

從2012年9月入職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至今,河海大學水利工程專業碩士畢業生陸健健已經擔任了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淹沒影響以禮河水電站復建工程設計代表處副處長、一級建造工程師。「現在看來,這條路是對的。」陸健健說。

傳統人才培養多以校內培養為主,但河海大學80%的研究生畢業後將走向生產應用一線,學校培養與國家、社會需求「兩張皮」現象怎麼破解?2010年,該校探索構建了「知識構建+專業實踐」「校內培養+基地培養」「校內導師+基地導師」三維一體的校企協同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新模式,開啟了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

「三維一體」培養模式變在哪?

358個聯合培養基地,1671名基地導師,每年1400餘名專業學位研究生進入基地頂崗實踐;近30%的基地單位留任率、60%的基地單位相互就業率;9年來成立了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等百餘個校企共建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

「『三維一體』模式真正實現了三方共贏。」河海大學副校長董增川說,研究生教育作為教育鏈條的頂端,最主要的目標是培養高層次複合型、創新性、應用型人才,而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多以校內培養為主,存在實踐鍛鍊不足問題。

「怎樣把學生培養跟國家和社會需求結合在一起,讓研究生走上崗位就能作貢獻,是需要我們探索的。」董增川說,河海大學作為水利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搖籃和水利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要讓學生真正「把論文寫在大江大河大橋上」。

綜合考慮了地域、未來就業方向後,2011年,陸健健與同批11名同學一起進入了位於杭州的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院,開始了為期一年的基地培養。

在這裡,陸健健要和普通員工一樣每天上班「打卡」,跟著做項目、跑現場、畫工程圖。經過近一年的學習、實踐,他收到了設計院錄用意向,最終同批去的12人中有5人選擇留了下來。

「在企業的這一年,我真正了解了企業的工作機制,體驗了完整的職場流程;而通過實踐,我也對專業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陸健健說,聯合培養模式在學校和企業之間架起了連接之橋。

人才培養質量如何保障?

2010年,南瑞集團成為河海大學第一批聯合培養基地,邵宜祥成為了第一批被聘任的基地導師。10年過去了,460名學生先後在這裡接受聯合培養,涉及電氣工程、水利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等近10個專業,近一半學生畢業後留在了集團。

10年來,邵宜祥指導了23名碩博研究生,學生參與的「新能源網源儲運行控制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等8個項目獲得了各級獎項。「企業有學校無法比擬的優勢,尤其在工程實踐方面,裝備成熟、設施完善,完全能夠滿足學生測試、實驗的需求。」邵宜祥說,經過多年發展完善,集團已經形成了包含5個環節的完整人才培養鏈條,包括集中培訓、項目認知、確定論文選題、實習實踐和考核,並將結果反饋給學校。

「為了保證培養質量,南瑞集團也建立了成熟的考核體系。」邵宜祥說,每周提交一次實踐記錄,實踐考核環節團隊評價佔比40%,論文開題環節由基地和學校導師聯合把關。

保障培養質量不能只抓企業一頭,學校方面也建立了完善的配套體系。

「學校層面重點抓基地的內涵建設和導師的資格要求。」河海大學研究生基地管理辦公室主任劉平雷說,「規模大、能力強、熱情高、保障足」是實現多方共贏的必要條件。以此為標準,該校選擇與中國電建八大設計院等上市企業,江蘇、上海、浙江、廣東等省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共建了300多家基地。

河海大學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學院教授陳達說,現在學生論文偏工程應用,且有一年時間在基地培養,要求導師不僅在開題、答辯等關鍵節點上加強把關,而且要經常主動掌握學生的實踐和論文進展情況,及時指導學生。

企業的積極性從何而來?

「過去我們報哪個基地就能去哪個,現在是競爭機制了。」陸健健說,今年設計院經過筆試面試選拔了61名專業碩士生聯合培養。

從2010年的11家基地到2020年的358家;從最初不足百名導師到現在過千人的隊伍;從最初專業學位研究生要調劑生源到現在5∶1的報錄比;從最初動員企業參與聯合培養到現在1∶3的供需比,9年來,聯合培養模式得到了越來越多學生和企業的認可。

「『全程參與』既是聯合培養模式的特點,也是調動企業積極性的法寶。」劉平雷介紹,在招生環節,企業專家參與宣傳,吸引優質生源;在複試環節,企業專家參與面試,重點考察學生專業素養和實踐創新潛力,確定部分訂單式培養名單。在培養環節,一方面學校與企業共同組成的研究生培養指導委員會,制定與完善研究生培養方案和質量標準體系;另一方面對接行業企業需求,基地導師通過參與課題講座、實踐教學、學位論文等方式融入培養全過程。在就業環節,一年的頂崗實踐,企業儘早發現人才、留住人才。基地單位間的互認,也為企業高效精準招聘人才拓寬了渠道。

在邵宜祥看來,聯合培養不僅充實了學校人才隊伍,而且對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意義重大。「過去從高校成果轉化到企業比較慢,現在我們有好項目直接轉化,深化了產教融合。」

「聯合培養,學生在前方,學校在後方,學校就是基地企業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力量。」劉平雷說,依託基地平臺,校企實現了人才互聘,實驗室、研究院共建,聯合開展項目研究和科技攻關,推進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近年來,河海大學與基地共同攻關轉化項目超萬個,為企業帶來實際效益近10億元。

《中國教育報》2020年08月08日第2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河海大學:「基地+學校」開拓專碩培養新模式
    傳統人才培養多以校內培養為主,但河海大學80%的研究生畢業後將走向生產應用一線,學校培養與國家、社會需求「兩張皮」現象怎麼破解?2010年,該校探索構建了「知識構建+專業實踐」「校內培養+基地培養」「校內導師+基地導師」三維一體的校企協同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新模式,開啟了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
  • 河海大學在安徽銅都流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設立研究生培養基地
    11月30日,河海大學與安徽銅都流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培養基地揭牌儀式在銅陵市舉行。河海大學常務副校長李俊傑、銅陵市副市長王綱根、銅都流體董事長楊成參加了儀式。  儀式上,李俊傑常務副校長表示,學校始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服務國家戰略和行業發展為己任,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他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共建研究生培養基地,將雙方的優勢資源有效結合,必將實現優勢互補、發展共贏。河海大學將充分發揮在水利方面尤其是流體機械領域的科研創新能力,為企業流體設備生產技術研發及高技能人才培養提供支持。
  • 宜興建邦環境與河海大學「人才培養基地」揭牌
    1月14日,由宜興建邦環境和河海大學環境與工程學院聯手協辦的「人才培養基地」籤約暨揭牌儀式在清源汙水處理廠舉行,這是宜興建邦水務運營三年以來首度以基地形式與院校合作。   學院黨委書記陳杰和宜興建邦環境副總經理湯映暉代表雙方籤署了人才培養基地合作協議,宜興建邦總經理陳德明、宜興市公用事業管理局錢偉興局長、河海大學周立新處長分別做了講話發言,並一起揭牌。學院教師代表和宜興建邦相關人員計三十餘人出席了本次籤約揭牌儀式。
  • 河海大學與宜興建邦環境投資公司共建人才培養基地
    本報訊 河海大學環境學院與宜興建邦環境投資公司近日舉行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協議籤訂暨揭牌儀式。 河海大學環境學院經過20年的建設發展,環境學科已經成為實力較強和特色明顯的學科之一,特別是在水環境領域的研究成果已達國內外先進水平。宜興建邦環境投資公司擁有8個汙水處理廠,日處理總規模達13.5萬噸。雙方共建人才培養基地,旨在以人才培養為導向,構建產學研合作平臺,為宜興市太湖水環境治理、建設生態城市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貢獻。
  • 考研擇校分析 — 河海大學
    1952年,南京大學水利系與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的水利系科以及華東水利專科學校組建華東水利學院。1985年恢復傳統校名河海大學,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校名。河海大學緣水而生、因水而為、順水而長,其百年發展歷程就是一部治水報國的奮鬥史,現已經成為國家培養水利水電人才最重要的基地,直至今日成為世界上水利學科設置最齊全、綜合實力雄厚的高校。
  • 水利部建安中心一行到河海大學開展「強監管」人才培養工作調研
    未來網高校頻道9月8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程巧玲)9月3日,水利部建設管理與質量安全中心主任張嚴明一行到河海大學調研「強監管」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方案並舉行座談會。河海大學副校長徐衛亞主持座談會並講話。
  • 河海大學與常州市金壇區合作共建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
    未來網高校頻道8月10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李婉婷)8月1日,河海大學與常州市金壇區合作共建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座談會在常州市金壇區西城街道舉行。該校黨委副書記郭繼超,學生處、團委等部門主要負責同志,金壇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周文俊、陳偉剛,金壇區西城街道主要負責同志出席會議。
  • 校地合作新模式 寧波大學與天台聯建研究生培養基地
    2019-03-08 06:58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徐平 陳靈強 記者 崔旭川3月7日,寧波大學天台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共建協議在天台籤訂。校地雙方領導均表示,將共同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和產學研合作。
  • 河海大學研究生教育工作綜合評價獲評A等
    未來網高校頻道7月17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張婧)近日,江蘇省首次開展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綜合評價,河海大學獲評A等。全省36所高校參與綜合評價,其中獲得A等的部屬博士高校4個、省屬博士高校7個、省屬碩士高校4個。
  • 南京大學協同培養專碩新模式 破解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難題
    光明日報記者 劉已粲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向遠 顧國華專業學位研究生如何培養?自教育部2010年推進研究生分類培養改革以來,這一難題困擾著多所高校。南京大學在總結校外產學研平臺——南京大學鹽城環保技術與工程研究院多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出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協同培養模式。
  • 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河海大學)和大師許肇南-南京民國建築
    當時國內大學設有土木工科者尚寥若晨星,而能注意於水利專科者尚屬空白,因此國內水利人才異常缺乏。時任北洋政府實業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張謇創辦一所專門培養高級河海工程專門人才的工程學校,以彌補這一缺憾,經過多方呼籲、親自聯絡、籌措經費、商定校址、聘請教師、審定辦學方案等大量工作,1915年3月15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正式開學。
  • 花山區與河海大學現場教學基地揭牌
    12月11日,花山區與河海大學現場教學基地籤約暨揭牌儀式在花山區網際網路小鎮舉行。據了解,現場教學基地掛牌成立後,雙方將本著「合作共贏、資源共享」的原則定期交流合作。
  • 河海大學你了解嗎?河海大學排名前五專業有哪些呢?該如何選擇?
    ,是國家&34;,國家&34;重點建設、&34;建設以及設立研究生院的高校,入選國家&34;、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1985年,華東水利學院更名為河海大學,恢復了&34;傳統校名,鄧小平親筆題寫校名;1996年,河海大學被國家教委審批為首批&34;;1997年,河海大學入選第二批國家&34;重點建設高校名單;2000年,河海大學常州分校更名為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學校由水利部劃轉教育部管理;2002年,學校根據教育部通知,成立河海大學研究生院,撤銷河海大學研究生部
  • 會計專碩擇校:哪些學校容易考上?
    會計考研可以選擇學碩或專碩。國考時會計學學碩有優勢,省考的話,學碩專碩差不多。目前會計專碩考研要求較低競爭激烈,那麼,會計專碩考研擇校要注意哪些問題呢?第三批:北京科技、北京工商、北京交通、首都經貿、華北電力(北京、保定)、天津財經、上海大學、南京理工、河海大學、南京財經、蘇州大學等。第四批: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選哪些學校容易上研?
  • 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實施「卓越計劃」
    河海大學常州校區以「卓越計劃」為引領,探索麵向工程的人才培養模式,推進學校與行業企業在人才培養上的深度融合、無縫對接,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取得顯著成效。  堅持四年不斷線。「3段式工程能力培養,累計1年企業工程實踐」的「3+1」培養模式,是河海大學實施「卓越計劃」的最大特點。「卓越計劃」專業工程教育四年不斷線:大一開設工程文化教育類課程,加強工程意識培養;大二、大三實施校企「雙向定課」,設置項目型課程,突出校企聯合培養;大四進入企業進行綜合實踐,參與項目研發,完成畢業設計,培養工程素養。
  • 河海大學招辦答考生問
    三、請介紹一下河海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特點和特色項目?此外,學校還在高素質符合性人才培養方面有很多探索。如「1442」工程計劃、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國家級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等等。(相信每位河海學子的發展空間都是廣闊的)四、請介紹一下河海大學大禹學院的培養模式?大禹學院是學校培養本科拔尖創新型人才的專門學院。
  • 「新聞傳播考研院校答疑」寶藏「211」河海大學的高分複習指導!
    阿鑫學長結合自己的擇校和備考經驗為大家詳細介紹了河海大學【學校情況】、【學院概況】、【專業方向】、【參考書】等基本信息,也分析了【分數線與今年具體統招情況】、【20真題】和其他學生自由提問問題。錯過此次答疑的,一定要仔細看本篇的內容回顧喔~答疑主講 | 阿鑫學長主講簡介 | 河海大學MJC擬錄取,初試401分,總排名第二答疑群 | 木鐸河海大學公益群學校概況「寶藏211」之河海大學
  • 河海大學與上饒市人民政府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河海大學、上饒市人民政府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上饒市舉行。河海大學校長徐輝,上饒市市委副書記、市長謝來發出席籤約儀式並講話。河海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孟新,上饒市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丁曉勝,副市長鄭少薇,市政府秘書長鄭彥芳等出席籤約儀式。籤約儀式由上饒市市委常委、副市長陸國賓主持。  徐輝校長介紹了學校的發展歷程。
  • 學碩,專碩培養的發展模式
    2019年中國受疫情影響,為了緩解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國家對碩士招生進行了有史以來的最大擴招,18.9萬人。對於部分擴招上岸的學生來說是幸運的。但是由於時間倉促,有些實施,師資出現跟不上是必然的。最近消息,學術型碩士博士化,全日制專業型碩士非全化,今年由於疫情,碩士擴展比較多,導致不少學校師資跟不上。現在碩士教育由十年前精英教育變成大眾教育。現在的招聘要求碩士畢業還不行,還得985或者雙一流大學,甚至要求你的本科學歷也要高。
  • 河海大學畢業生就業概況:多年來,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6%以上!
    建校105年來,河海大學作為「水利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搖籃和水利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培養了25萬餘名畢業生。多年來,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6%以上。學校入選全國畢業生就業「50強」高校。河海大學2019屆本科生4913人,分布在工學、理學、管理學等7個學科47個專業。截至12月30日,河海大學2019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9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