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的人馬》是美國著名作家羅伯特·佩恩·沃倫(一九〇五-一九八九)創作的長篇小說,獲得了一九四七年普利茲小說獎。沃倫也曾榮獲普利茲詩歌獎,還被美國國會授予過「桂冠詩人」的稱號,可以說在詩歌和小說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當然,這類型的作家我們也許更容易想起的是愛倫·坡,儘管他在美國本土不如在歐洲更受關注,影響更大。順便提一下,納博科夫在一九六七年接受《威斯康星研究》的採訪時,訪問者提到俄國許多作家都擅長詩歌和散文,而英美文學這一現象並不常見,對此他回答說俄國也有不是傑出詩人的小說家(如託爾斯泰、果戈理),並且一些偉大的英美小說中詩歌與散文不易劃清界線(參見《獨抒己見》)。
《國王的人馬》採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這種手法要麼「我」就是主角,要麼就是通過「我」來講述主人公的故事,此書顯然屬於後者,但自述者也佔據著重要的位置(並且還可通過觀察者的身份加入分析議論),和同是美國作家的索爾·貝婁的《洪堡的禮物》相似。
這是一部和政治有關的悲劇性小說(據中譯者介紹作者本人否認了這點),書中的人物為政客,主人公威利·斯塔克出身底層,經過奮鬥成為州長,雖有雄心壯志但難免為權力所腐化。而自述者傑克·伯登(他自身的故事也是小說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用以加深小說的思想性)則是為威利幹活的。
全書共有十章,第一章結尾,傑克聽從威利的安排,去尋找不支持他的歐文法官的罪證——這類似「查案」的內容是書中的一個篇幅較長的部分。最後歐文法官自殺,而富有戲劇性的是,他竟是傑克的生身父親。
威利派遣傑克去調查法官,因為他相信:
人是罪惡的結晶,在血汙中誕生。人的一生從臭尿布開始,以臭屍衣告終。總是有些問題的。」
顯然這也是作者要強調的一個觀點,因此重複出現了多次,例如第四章、第五章的開頭。
事實上,這種看法在巴爾扎克小說筆下大名鼎鼎的伏脫冷那裡早已有之,如《幻滅》第三部末尾,假扮神甫的伏脫冷遇上失意的英俊詩人呂西安,以一番「強盜理論」教育了後者,指出了那些大人物都有著骯髒的過去。伏脫冷善於利用人,包括大批的苦役犯,而威利·斯塔克州長在用人方面也是良莠不齊,其中也有一些卑劣的宵小之徒。
這部小說有些情節似乎也是值得商榷的,如威利與安妮的關係交代得比較簡略;達菲教唆亞當擊斃威利顯得有點不夠可信,亞當讓人感覺過於單純了,而且達菲又怎能確定亞當一定會殺死威利呢?當然,這些也是小說劇情發展的需要。
由《國王的人馬》改編的電影(電影常見中譯名為《當代奸雄》)於一九四九年上映,獲得了一九五〇年第二十二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各類大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