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費收入銳減 澳大利亞高教產業跌入「至暗時刻」

2020-09-05 中國青年報

多年來,教育國際化為澳大利亞帶來了巨大利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澳大利亞關閉邊境,數十萬國際留學生不能返回校園,各高校的學費收入銳減,被迫裁員、賣樓甚至合併,澳大利亞高教產業進入「至暗時刻」。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政府將教育視為出口產業,大力推進教育國際化,使得澳大利亞成為世界第三大國際學生英語學習目的國和第四大高等教育目的國,教育產業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第四大出口產業。由于越來越多的國際留學生進入澳大利亞高校,因而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產業化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與國際影響力。然而,新冠肺炎疫情迫使澳大利亞關閉邊境,數十萬國際學生不能返回校園,各高校的學費收入銳減,被迫裁員、賣樓甚至合併,致使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產業進入「至暗時刻」。

教育產業迅猛發展

澳大利亞教育國際化政策始於1951年的「科倫坡計劃」,該計劃面向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提供援助獎學金,被錄取的留學生需繳納一定數額的學費,但可以部分或全部減免。澳大利亞從1979年實施《外國留學生收費條例》,該條例規定留學生必須繳納全部培養成本三分之一的費用以及約佔大學培養費10%的海外留學生費用。

到了20世紀80年代,面對貿易全球化趨勢,澳大利亞政府採納了《傑克遜報告》的建議,該報告提出「教育應該被視為一種出口產業,澳大利亞教育服務中的國際貿易有可能成為本國一種重要的新興產業,具有很大潛力」。1985年,澳大利亞政府正式實施「教育出口」政策,各教育機構向國際留學生收取全額學費,並允許學校將學費收入部分留存,以便進一步營銷推廣,提升留學生課程的質量。澳大利亞由此開始進入教育國際貿易時期,前往澳大利亞的外國留學生人數與日俱增。澳大利亞很快成為繼美國、英國之後的第三大教育出口國。

據澳大利亞教育部發布的數據,2019年在澳留學的國際學生已經從1980年的7500人增長到95.7萬人。其中,參加高等教育的留學生為44.2萬人,佔據了半壁江山。中國留學生達26.1萬人,佔全部國際留學生的27.3%。大量留學生為澳大利亞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2019年,國際教育產業為澳大利亞帶來了410億澳元收益,比2018年增長了14.5%,支持了26萬個工作崗位,是僅次於鐵礦石、煤炭、天然氣的第四大出口產業。

疫情造成慘重損失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後,澳大利亞政府先是在2月初禁止中國留學生入境,3月底宣布封鎖邊境,導致眾多已經或即將赴澳留學的學生無法到校,國際學生的學費不能如期繳納,與留學生有關的租房、服務等行業也陷入停滯,全澳各學校的經濟收入都受到嚴重影響,其中高校尤為突出。

代表全澳39所高校的遊說團體澳大利亞大學聯合會執行長凱特琳娜·傑克遜認為,澳高等教育產業收入保守估計將減少30億澳元至46億澳元。

維多利亞大學米切爾研究所的研究顯示,過去10年,澳大利亞留學生數量增長了137%,高等教育產業靠學生獲得的收入中有40%來自留學生。然而,教育成本上升讓很多學校在疫情暴發前就已經難以保持收支平衡,現在則很可能面臨巨大的財務困難。

該所用數學模型模擬了澳大利亞關閉邊境長達18個月受到的影響。結果顯示,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產業在今後3年的累計損失或高達190億澳元。短期內,因為留學生無法來澳大利亞求學,澳高等教育產業將在今年損失20億澳元學費收入。從2020年至2023年,澳大利亞大學將損失100億澳元至190億澳元,而且這還要取決於向留學生重新開放邊境的速度。由此還將給澳大利亞國民經濟帶來200億澳元至380億澳元的損失。該所政策研究員彼得·赫利說,旅行限制每實施6個月,由於留學生不能入學帶來的經濟損失,相當於失去一次整個汽車製造業。

裁員+賣樓+合併

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澳大利亞各大高校面臨財政懸崖,在未來幾個月內,澳大利亞高校可能會永久失去數千名研究人員。澳大利亞大學聯合會此前估計,在接下來的6個月中,整個大學部門將失去21000個工作崗位,此後還會更多。澳大利亞八大高校聯盟預測,由於缺少國際留學生,澳大利亞八大高校或將失去6700個工作崗位。除了4400名短期合同工可能被裁外,2300名專業研究人員也可能保不住飯碗。

墨爾本大學在8月5日正式宣布裁員450人。墨大校長鄧肯.馬斯克爾稱:「這個決定是沒辦法的辦法。」去年,墨大的國際留學生數量佔全部學生總數的44%。從2020年至2023年,國際留學生流失將造成10億澳元的損失,今年損失達3.1億澳元,明年為3.8億澳元。

莫納什大學表示,由於國際留學生學費收入跌至低谷,預計2020年學校經費將出現3.5億澳元缺口,因而計劃在年底之前裁員277人。在裁員之前,莫納什大學已經嘗試過削減獎金、加薪推遲到2021年、高級管理層減薪20%等措施。

阿德萊德大學員工投票願意接受3.5%的臨時降薪以保留200個職位,但由於疫情給大學帶來的巨大損失,仍然有數百人不得不被解聘。

新南威爾斯大學已要求493名員工自願離職,並削減了25%的管理層人員。在裁員的同時,學校還將院係數量從8個減少到了6個。

雪梨科技大學也表示,如果澳大利亞政府依舊無法針對國際留學生開放安全通道,讓他們順利返澳,那麼該校的損失將高達2億澳元,明年要裁員500人才能維持收支平衡。

雪梨大學的一位發言人表示,該大學面臨著4.7億澳元預算缺口,可能會首先考慮從基礎設施團隊裁減人員。迪肯大學也宣布將裁員400人。

昆士蘭大學發言人也證實,除非不久之後國際留學生能重新進入澳大利亞,否則將不可避免地需要採取更嚴格措施,一些人將不得不離開大學崗位。

位於墨爾本的斯威本大學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國際留學生人數減少,該校面臨超過1.5億澳元的赤字。該大學警告工作人員要做好失業準備。與此同時,為緩解壓力,學校更是直接宣布出售購入僅一年的辦公樓。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也因為受到疫情影響,正加緊計劃以1.2億澳元價格出售一棟14層的大樓。

南澳大利亞州擁有3所公立大學,分別是弗林德斯大學、南澳大利亞大學和澳大利亞八大高校之一的阿德萊德大學。因為疫情的緣故,阿德萊德大學收入大大減少,新任校長凱薩琳·布蘭森近期表示,該校最近正在與南澳大利亞大學和弗林德斯大學探討合併事宜。但在正式開展合併工作前,要討論解決的事情還有很多。有報導指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各高校收入減少,現在是考慮3所高校合併的最佳時機。一旦合併,會有更多的預算來投資研究和基礎設施,這將使大學的排名更高,並吸引更多更好的學生。

對於各高校紛紛裁員,澳大利亞八大高校聯盟執行長薇琪·湯姆森表示,研究人員一旦離開高等教育行業,很可能是「不可逆」的,哪怕以後經濟狀況好轉,他們可能也不會再有機會回來繼續工作。澳大利亞各高校所作的裁員決定,意味著要付出人才永久流失的代價。(記者 李學華)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焦點

  • 澳大利亞高教產業跌入「至暗時刻」
    來源:經濟日報多年來,教育國際化為澳大利亞帶來了巨大利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澳大利亞關閉邊境,數十萬國際留學生不能返回校園,各高校的學費收入銳減,被迫裁員、賣樓甚至合併,澳大利亞高教產業進入「至暗時刻」。
  • 學費收入銳減,高校大裁員!澳大利亞教育產業跌入「至暗時刻」?
    本報記者 李學華供圖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澳大利亞這個支柱產業受到了重創。由於澳大利亞被迫關閉邊境,數十萬國際學生不能返回校園,各高校的學費收入銳減,被迫裁員、賣樓,甚至合併,致使澳大利亞高校跌入「至暗時刻」。
  • 澳大利亞教育產業「至暗時刻」!
    2,澳大利亞教育產業「至暗時刻」:學費收入銳減 高校大裁員在澳大利亞成為世界第三大國際學生英語學習目的國和第四大高等教育目的國的同時,教育產業已經成為澳大利亞僅次於鐵礦石、煤炭、天然氣之後的第四大出口產業。
  • 澳大利亞「至暗時刻」:支柱產業將損失943億,2萬崗位或被裁撤
    澳大利亞作為全球最熱的留學目的地之一,澳的國際教育已隨之成為該國最賺錢的出口產業之一,澳洲高校近年來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滿」,但隨著「金主」的遠去,澳洲高校迎來了它的至暗時刻。背靠最賺錢行業的澳洲高校,為何會一步步走到至暗時刻? 追溯到疫情剛開始蔓延時,為了控制疫情,2月份以來,澳洲先是暫停了中、韓、伊朗等國的人員入境;3月下旬,澳正式開啟了「閉關鎖國」模式。一時間,數十萬的留學生滯留海外,無法返回澳洲。
  • 澳洲高教產業迎來「黑暗」,裁員、賣樓拯救經濟
    大多數高校面臨著財政危機,部分高校甚至有破產的風險,澳大利亞國際教育產業遭受沉重打擊,進入「至暗時刻」。至1980年開始,面對經濟貿易的全球化,澳大利亞政府採納提出「教育出口」政策。各個高校開始收取全額學費,並且可以部分保留,以用來提高留學生課程的質量和更好的推廣。至此,澳大利亞國際留學開始快速增長,很快便成為第三大的教育出口國。
  • 國際教育產業收入銳減 歷史悠久難敵現實威脅
    02 國際學校在線 國際教育產業收入銳減 英國智庫近期發表的報告顯示,英國大學依賴留學生學費,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令這些學校財政脆弱缺陷暴露。報告指出,平均69%的學費收入來自英國國內學生,31%來自留學生的貢獻,而在後者中,24%的收入(佔學費總收入)來自非歐盟國家的留學生。
  • 【國際教育】國際教育產業收入銳減 歷史悠久難敵現實威脅
    02國際學校在線國際教育產業收入銳減英國智庫近期發表的報告顯示,英國大學依賴留學生學費,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令這些學校財政脆弱缺陷暴露。報告指出,平均69%的學費收入來自英國國內學生,31%來自留學生的貢獻,而在後者中,24%的收入(佔學費總收入)來自非歐盟國家的留學生。
  • 澳大利亞國際教育產業迎來「寒冬」,危機才剛剛開始
    在澳大利亞,國際教育已經成為第四大出口產業。2019年,國際教育產業為澳大利亞帶來了410億澳元收益,支持了26萬個工作崗位。根據澳大利亞統計局數據,今年6月僅數十人持國際留學生籤證入境,而去年同期約有4.5萬人。澳教育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被錄取但推遲入學的國際留學生超過6.5萬名,有的學生將復學日期推遲到了明年甚至更晚。
  • 收入銳減、開學無期日本大學生呼籲減免學費
    具體內容包括減免一半學費、向失去打工收入的學生支付最高20萬日元的補助金。日本四個在野黨向國會提交救助學生提案的電視報導(ANN電視報導截圖)為了確保資金來源,上述黨派要求日本政府和執政黨儘快編制2020年度的第2次補充預算案。免除一半學費,所需資金總額達1.9萬億日元,支付補助金總額需2160億日元。
  • 收入銳減、開學無期 日本大學生呼籲減免學費
    具體內容包括減免一半學費、向失去打工收入的學生支付最高20萬日元的補助金。 免除一半學費,所需資金總額達1.9萬億日元,支付補助金總額需2160億日元。 面向免除一半學費的大學及專門學校,國家將在設立上限之後負擔免除的部分。從私立大學理科生學費的水平來推斷,一半學費的金額約為55.5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67萬元)。
  • 「至暗時刻」到了?多所百年高校永久關閉
    1瀕臨破產 歐美大學的「至暗時刻」來自於中國或者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能夠繼續回到英國上學,繼續交學費,對於現在非常緊張的財政壓力是一個很直觀的緩解。這意味著本已大幅減少的美國大學留學生收入,將「再下一個臺階」。這也招致了各大高校反對,哈佛大學、麻省理工表示將起訴美國政府,之後美國17個州也陸續起訴川普政府,反對國際學生籤證新規。
  • 澳大利亞國際教育產業經歷「寒冬」
    新華社雪梨9月10日電題:澳大利亞國際教育產業經歷「寒冬」新華社記者郝亞琳 張玥正值中國開學季,眼看著以前的同學們陸續返校上課,待在哈爾濱家中的孫小琳心裡很不是滋味。她今年剛進入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讀本科,報到沒兩天,學校就因新冠疫情改為網上授課。
  • 收入銳減、開學無期 日本要求減免學費的呼聲日漸高漲
    那麼,日本的大學最終會不會減免學費呢?在野黨:率先向國會提交減免學費的議案據《日本經濟新聞》的報導,11日上午,日本立憲民主黨、國民民主黨、共產黨、社民黨等四個在野黨向國會提交法案,要求國家援助因新冠疫情導致經濟窘迫的大學生。具體內容包括減免一半學費、向失去打工收入的學生支付最高20萬日元的補助金。
  • 中國留學生銳減,澳大利亞這七所大學或將跌出世界百大
    維多利亞大學米切爾研究所報告顯示,如果澳邊境持續關閉,到2021年年中,澳大利亞將損失高達100億澳元(約合500億元人民幣),國際留學生數量將從60萬減少至30萬。 圖片來源:攝圖網 受中國等國留學生數量銳減,澳大利亞多所高校陷入財務困境。
  • 澳大利亞教育市場有點「崩」,中國留學生數量銳減,大學排名堪憂
    往年澳大利亞是國內學子比較喜歡前往的留學國家,一方面是當地確實有部分高水平大學,比如:「澳大利亞八校聯盟」,有的學子前往澳大利亞留學可以學到知識和技能。而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家長抱著給孩子鍍金的態度,送到澳大利亞增加一段留學經歷,以便將來就業時更有競爭力一些。不過隨著澳大利亞表現出對國人並不那麼友好的態度,以及當地防控形勢的影響,目前澳大利亞的教育市場有點「崩」。
  • 澳大利亞部分代購店倒閉
    保健品也賣不出去了   因為代購停業受到重創的除了奶粉,還有澳大利亞的諸多知名保健品。   創立於1969年的澳大利亞自然健康品牌Swisse(斯維詩),今年上半年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地區的銷售額下滑了36%,降至1.27億澳元。
  • 赴美留學生銳減 美大學收入迎挑戰
    來源:國際金融報作者:袁源新冠疫情導致留學生銳減,帶來更大財政壓力,美國高等教育的結構變得更加緊張,收入下降的前景已經迫使一些學校削減預算,並可能引發關閉潮。如今,新冠疫情導致留學生銳減,帶來更大財政壓力,美國高等教育的結構變得更加緊張,收入下降的前景已經迫使一些學校削減預算,並可能引發關閉潮。財務問題由來已久美國大學的財務問題由來已久,即便在疫情之前,也已經出現陣痛。
  • 歐美大學的「至暗時刻」來了?
    1瀕臨破產 歐美大學的「至暗時刻」馬克·盧卡斯教授是一名核物理學家,他在美國俄亥俄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專業已任教近21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給美國高校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高校獲得的捐贈大量減少,關閉校園後住宿費等社會服務收入也不復存在。此外,疫情也嚴重打擊了高校的招生工作,生源減少引起更大的生存危機。為了填補資金缺口,裁員是最直接的辦法之一。美國教育委員會政府和公共事務高級副總裁 特裡·哈特爾:僅僅是春季學期的幾個月內,全美高校就少了80億美元的收入。
  • 亞太經濟筆記 | 澳大利亞國際教育產業經歷「寒冬」
    伴隨來澳留學生減少,澳大利亞國際教育產業迎來「寒冬」,首當其衝的就是收入嚴重依賴國際留學生的大學。本月初,雪梨大學校長麥可·斯彭斯宣布,包括他本人在內的學校管理層將降薪20%。(新華社記者白雪飛攝)維多利亞大學智庫米歇爾學院的一項研究認為,如果澳大利亞國境持續關閉至2021年底,各大學未來3年因國際留學生減少而蒙受的損失將高達190億澳元(約合138億美元)。不僅是大學,和留學緊密相關的房地產、留學中介、語言培訓等相關行業也備受衝擊。
  • 6月僅10名留學生入境,澳大利亞大學再次強制裁員256人
    受全球疫情影響,赴澳的國際留學生持續減少,澳大利亞國際教育產業已然迎來&34;。國際教育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的第四大出口產業,2019年該產業為澳大利亞帶來了410億澳元收益,支持了26萬個工作崗位。但是澳大利亞統計局數據,今年6月僅數十人持國際留學生籤證入境,而去年同期約有4.5萬人。澳教育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被錄取但推遲入學的國際留學生超過6.5萬名,有的學生將復學日期推遲到了明年甚至更晚,首當其衝的就是收入嚴重依賴國際留學生的大學,如新南威爾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