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
這是個經典的哲學問題。對於「我」,我們似乎很了解,卻又似乎什麼都不了解。
那什麼是我?我是誰?這些問題的不斷審視,有助於我們對自己能夠有更多的了解,就像一顆晶瑩剔透的石頭,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給我們帶來完全不同的景色。
中國詩詞流傳千年,雖然讀詩極早,但卻理解淺薄。常常就想到,這風景、這天地、這花鳥、這水火有必要這麼描寫嗎?有必要這麼矯情嗎?但就和很多事情一樣,年少不懂,中年才知。而深刻了解文人背後的故事,就更感詩詞的內涵,山水之後是人心,花鳥傍側染情懷。詩詞中,最喜歡李白、杜甫、蘇軾、嶽飛、辛棄疾和毛澤東,不同的年代再次讀來,又有新的感悟,他們有豪邁、有灑脫、有抱負、有執著。
十二年前,我立志此生一定要完成四本書:詩詞、散文、雜文和小說。目標不大,但也絕對不小。寫作和看書研讀有著本質的區別,這需要靈感、共鳴、感悟和寫作功底。我個人比較喜歡總結,在我看來,詩詞創作就分八步:身查、心動、立意、明題、選律、切韻、行文、反思,這就是一個閉環,真正的落筆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環節,而在動筆之前,創作已經四分之三。而醞釀和積澱更是在真正創作之前的重點,沒到時候,是沒有結果的。很慶幸十二年前,我抓住了感覺,採取了行動,堅持了下來,形成了習慣。十二年前我堅信:我,內心已然充盈,急需進行釋放!雖,行文些許青澀,拙作參差不齊;但,誰能初試學步,堪比詩仙文豪?作,堅持細水長流,終能聚液成湖。十二年後,我也能堅持下去。
我寫作詩九年後,才敢勇敢躍入詞的海洋,每用一種詞牌,就感受到跨越時空的共鳴。臨江仙踏莎行,滿庭芳暗香;天淨沙蝶戀花,蘇幕遮竹枝;鷓鴣天相見歡,風入松疏影;泛蘭舟過澗歇,芳草渡尋梅。自創詞牌《疊紀》,天人合一乃能促成,而一八年夏天,連作六首滿江紅,暢意抒發,極度愉悅。
我出生在臘月,有一個詩情畫意的小名「迎春」。
按照一年分四季,我度過了三十五個春夏秋冬,但經過深思,按照一個新的角度,有了全新認識。剛出生的第一年,我度過了第一個完整的春夏秋冬。然後到小學前,我度過了第二個周期的春季;五到十一歲的小學時光成為了第二個夏季;十二到十七歲的中學時光是收穫的季節,成為了第二個秋季;十八到二十三歲則是我的第二個冬季。每一個季節,因為經過的事情,心態、性格等都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從零七年起,我遇到了老周,到現在正好十二年,這十二年成為我人生的升華。十二年是一紀,也是一季,這是我的第三個春天。
這個春天,我天南海北,遊歷中國;這個春天,我收穫真愛,對眸牽手;這個春天,我為夫相守,為父相擁;這個春天,我學詩習詞,凝結《迎春集》,總共不到兩萬字,一百九十九首詩詞。
今天,這是一個普通的年末,也是一個特殊的年末,馬上即將迎來我的第三個夏季。這也是《盛夏》的開端,盛夏之後應清秋,清秋之後滿華冬。華冬之後又一輪,應該就是《又春》了吧。
這很難,真的很難,多少次我絞盡腦汁,多少次我頭痛欲裂,多少次我跪求一字,多少次我想到放棄。但成就自我確實就是這麼難。
也許將來消散如風,也許永遠玉中含瑕,也許只是共振寥心,也許不能傳承過往。但又怎麼樣呢?一個人堅持做一件事,堅持一輩子,這本身就夠了。
沒有人一開始就是神話,他們總是笑話出場,然後傳為佳話,最後成為神話。
我是誰?
我是一個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的踐行者。在詩詞之中,我感受到了強烈的美。這種美深深的吸引著我,讓我在紛繁世界浩瀚的信息中,抓住一閃而過的靈感,將其凝結為晶瑩的寶石。十二年前我遵從內心的呼喊,開始了我的詩詞創作,十二年後的十二月,我又遵從內心的渴望,開始更多形式、更多內容的寫作。
看到過一個文章,當你熟練寫作詩詞的時候,寫作其他形式的文章,就完全不是問題。這給我極大信心,沒有字數限制,沒有平仄韻律,沒有對仗對偶,一個更加寬廣的未來已經展現在我的眼前。
我是一個普通的人,但我不是一個平凡的人,在度過我的前半生後,我將更加認真的繪製屬於我的四春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