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君——專欄作家,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關注帳號,我們將持續為您提供有價值、正能量的國學文章。
老祖宗告誡我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更是告訴人們:做人要有點城府,多點警戒心,要不然容易吃虧、上當。
城府,就像是一把雙刃劍,可以傷害他人,也可以保護我們自己。但是,我們與人相處的時候,最應該做的就是,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使得自己少受傷害。
有點城府的人,都懂得這樣為人處世!與人相處時,這2條交際原則,讓你顯得更加「大智若愚」。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01知人不評人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經歷也不同,我們要懂得尊重他人,在了解完別人之後,仍然能夠管住自己的嘴,不對他人的生活妄加評論,橫加幹涉。這就是做人的最高修養,也是大智若愚,有點城府的表現。
「誰人背後不被說,誰人背後不說人」,人與人之間的很多矛盾,生活中的很多麻煩,都是因為背後議論他人而造成的。評論他人,是一種膚淺的行為,也容易給自己招來禍患。
曾國藩的四弟曾國潢就喜歡點評他人,他動不動就寫信議論他人的短處和缺點,還愛揭發別人的隱私。曾國藩手下的將領如左宗棠、李元度、馮樹堂等,都被曾國潢多次寫信譏笑批評過。
曾國藩實則看不下去了,便寫信批評弟弟說道:「天地間唯謙謹是載福之道,驕則滿,滿則傾矣。凡動口動筆,厭人之俗,嫌人之鄙,議人之短,發人之覆 ,皆驕也。」
他還說:暫且不說你的指責是否正確,就算是正確和恰當的,也是「天道」不允許的。因為點評他人就顯得自己多麼有本事,是驕傲自滿,而「天道忌滿」,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傲字致敗。
在曾國藩看來「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一個人喜歡說他人的短處,實則是在掩護自己的短處,這都是存心不厚,氣量太過於狹小的表現。
那些事後議論的人,總是喜歡將他人說得很笨,彰顯自己聰明;而局外議論的人,總是喜歡將別人的難事說得很容易。這兩種行為都是不忠不恕的行為,看似是心直口快,還打著「為別人好」的名義,實則是修為不夠,城府欠缺。
雖說是旁觀者清,但是我們作為一個局外人,是不能夠完全體會到當事人的難處,也很難感同身受,所以就不要隨便亂發表評論,多積點「口德」,切莫當「事後諸葛亮」!
02看透不說透
對於人,我們要「知人不評人」;對於事情,我們就要儘量「看透不說透」,大家都是好朋友。看透的事情,不點評,給他人保留一份面子,也是給自己少點尷尬,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史書上記載:楚莊王和群臣舉辦宴會,楚王的寵姬嬪妃也統統出席助興。酒過三巡,大家都略有醉意,突然一陣疾風吹過,將筵席上的蠟燭都熄滅。這時一位臣子鬥膽非禮了一下楚王的妃子,還在拉扯中,帽子上的纓帶被扯了下來。
妃子向楚王告狀,讓楚王點亮蠟燭後查看眾人的帽纓,以便找出剛才無禮之人。楚莊王卻裝聾作啞,看透不說透,讓所有大臣都去掉帽纓,以便更加盡興飲酒。就這樣,楚王巧妙地避開了一場尷尬,給他人面子,也是給自己留面子。
後來,這位臣子為了報答楚王的寬容之恩,每次都是在最前面衝鋒陷陣,五度與晉國軍隊交鋒,五度奮勇作戰,帶頭擊退敵人,最後終於獲得勝利。
格局大一點的人,特別是做領導的,要懂得「難得糊塗」,看透不說透,正如農村俗語所說:「不聾不啞,不配當家」。反之,將事情點破了,把話說開了,就容易打破某種平衡,給自己帶來麻煩。
比如說,劉邦問韓信:「依你看來,像我能帶多少人馬?」韓信答:「陛下能帶十萬。」劉邦又問:「那你呢?」韓信再答:「對我來說,當然越多越好!」劉邦笑著說:「你帶兵多多益善,怎麼會被我逮住呢?」
韓信知道自己說錯了話,忙掩飾說:「陛下雖然帶兵不多,但有駕馭將領的能力啊!」 劉邦見韓信居功自傲,如此狂妄,心中很不高興,對韓信也動了殺心。最後,韓信被誅滅三族。
還比如,許攸本是袁紹帳下謀士,在官渡之戰中背袁投曹,並為曹操出計謀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袁紹因此而大敗於官渡。後來,許攸自恃其功,屢屢口出狂言,自作聰明,不斷提醒曹操自己的功勞很多,終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東漢末年的大才子楊修,就更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典型例子,他屢次看破曹操的計謀,但是屢次當眾說破曹操的計謀,顯得自己很聰明,讓曹操很是尷尬很不爽。最終,楊修被曹操以「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給殺了。
結語:
做人,要有點城府,「知人不評人,看透不說透」,這些都是具有城府和善意的表現。這樣做,我們不僅不會傷害他人,也顯得大智若愚,更是保護了自己。
人生,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已經很不錯了!我們與其有時間去探討別人的生活閒事,倒不如多花點心思來管好自己、提升自己,這樣豈不是會更好?朋友們,您覺得呢?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