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演講稿在語言運用上應注意以下五個問題
(1)要口語化。「上口」「入耳」是對演講語言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演講的語言要口語化。演講,說出來的是一連串聲音,聽眾聽到的也是一連串聲音。 聽眾能否聽懂,要看演講者能否說得好,更要看演講稿是否寫得好。如果演講稿不「上口」,那麼演講的內容再好,也不能使聽眾「入耳」,完全聽懂。由於演講稿的語言是作者寫出來的,受書面語言的束縛較大,因此,就要衝破這種束縛,使演講稿的語言口語化。為了做到這一點,寫作演講稿時,應把長句改成短句,把倒裝句改成正裝句,把單音詞換成雙音詞,把聽不明白的文言詞語、成語改換或刪去。
(2)通俗易懂。演講要讓聽眾聽懂,如果使用的語言講出來誰也聽不懂,那麼這篇演講稿就失去了聽眾,因而也就失去了演講的作用、意義和價值。
(3)生動感人。好的演講稿,語言一定要生動。如果只是思想內容好,而語言乾巴巴,那就算不上是一篇好的演講稿。 要寫好演講稿,只有語言的明白、通俗還不夠,還要力求語言生動感人。
(4)準確樸素。準確,是指演講稿使用的語言能夠確切地表現講述的對象一事物和道理,揭示其本質及其相互關係。樸素,是指用普普通通的語言,明晰、通暢地表達演講的思想內容,而不刻意在形式上追求辭藻的華麗。如果過分地追求文辭的華美,就會弄巧成拙,失去樸素美的感染力
(5)控制篇幅。演講稿不宜過長,要適當控制時間。演講稿不在乎長,而在乎精。如:
誠信,一朵永不凋零的花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誠信,一朵 永不凋零的花》。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孟信的人,家裡很窮,無米下鍋,只有一頭病牛。一天他外出,他的侄子將牛牽到集市上賣了。孟信回來後非常生氣,貴備他的侄子不該把病牛賣給人家,並親自找到買主將錢如數退還,牽回了自家的病牛。進過歷史的煙塵,我們清楚地看到孟信手中緊緊牽住的絕不是一頭生病的黃牛,而是一條健康與高尚的道德縴繩,它將一個人的人品、修養引入了純潔的聖地。這就是誠信的力量。有人說,在現代社會,商品經濟風起雲湧,道德淪喪如決堤之水,該信缺失也就隨之泛濫成災。我們誰都無法否認市場經濟中存在嚴重的誠信危機,但我們更無法否認誠信永遠像一朵不凋零的鮮花,它芬芳宜人,它的高雅迷人,一直吸引著完美的靈魂向它靠攏。
2004年5月,《揚子晚報》刊登過這樣一條新聞:安徽滁州一位50多歲的老農民來到南京,等他打算回家時才發現口袋裡的錢買車票還差5元,他在南京舉目無親,在萬般無奈之下,他向玄武區某民警借了5元錢。5元錢,也許誰也不會放在心上,更何況是一個被人們認為素質低下的農民借去的呢?但第二天一大早,這位農民就將5元錢給這位民警送來了。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沒什麼曲折離奇、扣人心弦的情節,但它透露出來的質樸,折射出來的誠信,卻不能不震顫人的心靈,它在考問每一個在誠信危機重壓下的人,難道我們真的就應該背信棄義、唯利是圖,視誠信如糞土嗎?難道我們就真的應該將誠信摧殘得面目全非、無地自容嗎?
也許你會說我們整天生活在平靜如水的校園,這些事情離我們很遠。誠然,這類事情離我們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但誠信卻近在我們的身旁,它一直在我們的心中理藏,它時時在我們的耳畔吶喊。近幾年來,大學生償還助學貸款的問題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牽動著社會各界人士的心。據湖南大學和中國勤工儉學在線 網的一份調查顯示, 有3.5%的貸款學生承認從不考慮還貸問題。 而中國工商銀行 北京分行的負責人表示大學生的拖欠貸款率已經高達20%。一個在新時期成長的大學生,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個在生活最困難的時候接受國家幫助的人,居然在順利畢業之後,把貸款一事忘得乾乾淨淨,將誠信二字踐踏得粉身碎骨.....
誠信是耀眼璀璨的陽光, 它的光芒普照大地;誠信是廣衰無根的大地,它的胸懷承載山川:誠信是秀麗神奇的山川,它的壯麗淨化人的心靈:誠信是最美麗、最聖潔的心靈,它讓人問心無愧、心胸坦蕩。同學們,讓我們守住誠信的陣地,笑看誠信之花花絢麗綻放!
深度解析作文常識
重點夯實理論基礎
全面掌握寫作技巧
輕鬆應對作文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