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寶寶都會夜鬧,半夜三更睡覺睡得好好的,寶寶一陣哀嚎把你嚇醒,餵完奶了寶寶還是不停哭,翻來覆去檢查又找不出什麼問題。心力交瘁的媽媽們又煩躁又擔憂,這一折騰就到了早上了,迎接你的不是陽光美好的一天,而是左鄰右舍的抱怨,以及一身的疲憊。
媽媽們最擔憂的,還是寶寶夜鬧的原因,因為小寶寶不怎麼懂得表達,遇到一切負面事情只會用哭鬧來應對。如果寶寶單純只是個「愛哭鬼」,那麼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的睡眠規律逐漸接近於成人,2歲左右這種情況應該會得到明顯的改善。
怕就怕寶寶是因為病理上的原因喜歡夜鬧,耽誤了寶寶的健康和發育,那可就麻煩了。
病理性夜鬧有哪些?家長應該怎麼做?
睡前吃太飽,肚子脹氣,甚至有時會出現腸絞痛;缺鈣或維生素D,這兩者缺乏容易導致佝僂病,引起神經興奮性,從而造成夜間哭鬧;腸道寄生蟲蠕動引起的肛門附近瘙癢,比如蟯蟲夜間比較活躍,寶寶感到不舒服就會哭鬧;
如果寶寶是因為上面3個原因出現病理性夜鬧,針對第1點和第2點,可以隔三差五給寶寶喝點懷菇甘末,直接用溫水衝調或者拌在輔食裡餵給寶寶。養護寶寶的脾胃,促進腸道蠕動,緩解脹氣和腸絞痛,同時增強鈣質和維生素d這兩類營養素,其中的鋅、鐵等微量元素也很豐富,對寶寶生長發育很有幫助。
如果寶寶是感染了腸道寄生蟲,這個很好觀察,寶寶哭鬧和大便的時候,家長仔細看看有沒有寄生蟲蠕動,或者寶寶的肛門附近總是紅紅的,那麼就要注意及時去醫院確診吃打蟲藥了。
寶寶還會生理性夜鬧?醫生:把握好「睡眠倒退期」,寶寶安睡一整晚
家長可能都沒有意識到,很多時候寶寶夜鬧都是「逼不得已」,完全來自生理上的原因,而不是不舒服或耍脾氣。
醫學上有個專門的術語,叫「睡眠倒退期」,很好地解釋了寶寶的這種行為。
在特定的時間段,原本睡眠正常的寶寶突然睡眠質量變得很差,頻繁出現夜醒、哭鬧、小覺不規律等睡眠問題,是正常的,但需要家長正確地安撫和引導,把握好「睡眠倒退期」,可以給寶寶良好睡眠習慣打下基礎,促進寶寶身體更好地發育。
▼4個月左右
寶寶3-5個月的時候,會出現第1次睡眠倒退,這個階段寶寶的睡眠模式開始改變,而且逐漸掌握翻身技能,晚上翻身的時候可能就把自己「吵」醒了,出現夜鬧的情況。
這個時候媽媽們可以沿用之前的哄睡方法,比如奶睡或拍睡,注意不要將哄睡方法升級,鍛鍊寶寶的自我哄睡能力。
▼8-10個月
這個階段是「拯救」寶寶睡眠質量的最佳時期,如果在第1次睡眠倒退期沒有培養出良好的睡眠習慣,那麼在這個階段家長們就要多下工夫了。
首先是調整寶寶的輔食,8個月的寶寶已經吃輔食有一段時間了,突然由液態的母乳變換到泥狀的輔食,寶寶適應不好容易出現腸胃不適,需要媽媽經常餵一些懷菇甘末來幫助養胃,同時增強鈣、鐵、鋅營養吸收,以緩解寶寶頻繁夜鬧的情況。
其次是考慮戒除夜奶,寶寶之前有夜奶的習慣,到點就容易醒過來,可以在每次睡覺前一兩個小時多給寶寶餵一點,即使晚上寶寶醒過來也不要奶睡,讓寶寶慢慢接受晚上睡長覺這個習慣。
▼12個月
1歲左右的寶寶處於快速出牙的時期,這個時候如果寶寶出牙不正常,就容易夜晚驚醒哭鬧不安,家長可以給寶寶準備一些安全衛生的牙膠,讓寶寶咬住緩解不適,同時給寶寶適量地補充一些鈣質,讓寶寶出牙更規律正常。
▼15個月以後
寶寶周歲以後,正常應該基本建立起良好的睡眠習慣了,如果還是頻繁哭鬧,可能跟分離焦慮有關,媽媽要和寶寶建立起良好的依戀關係,適時安撫寶寶的情緒,讓寶寶充滿安全感。除此之外,家長結合開頭們提到的病理性夜鬧原因綜合分析,避免寶寶是因為身體不舒服才成為「睡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