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1938字,閱讀時間約3.5分鐘
昨天工作室來了一位90後的媽媽王女士。她說:「前段時間我花了800塊給5歲兒子買了一雙鞋,結果回家後婆婆看到就說我消費觀有問題。孩子這麼小,不應該買那麼貴的鞋。但我想把最好的給孩子有錯嗎?況且錢是我自己掙來的,並沒有花家裡的錢,婆婆這樣的說法我真的接受不了。」
「那當時有和婆婆溝通這個問題嗎?」我問道。
王女士說:「沒有,我當時回家本來挺高興的,結果她當頭一棒。而且這種事情不是第一次,有時候我為孩子買東西,感覺還得偷偷摸摸」。
說著王女士的情緒有點起伏,於是我問了她的經濟能力。王女士說:「每個月我的收入在1萬以上,老公的收入將近3萬,除了幾千房貸就是一些生活的開支,兩個人的收入可以讓家人過得很好。」
「那平時婆婆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
「我婆婆比較節儉,平時買東西裝過的塑膠袋都會留下來。」
花800塊買雙鞋有錯嗎?
從王女士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位經濟比較獨立女性,自己的工資是足夠可以負擔的起,給孩子買一些費用比較高的衣服、鞋子。所以,認為婆婆沒有理由責怪她,那花800塊錢給5歲的孩子買鞋,這件事情有錯嗎?
就事件本身來說,媽媽給孩子買一雙800元的鞋子並沒有錯。站在婆婆的角度,習慣了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看到媳婦買一雙比較貴的鞋,並穿不了多長就會因為孩子長腳而淘汰,心裡自然會覺得比較浪費。所以最根本的原因,是兩代人的消費觀不同。
90後媽媽高收入、高消費。
90後的媽媽們是在改革開放後成長的一代人,她們經歷了中國網際網路日常生活的全面滲透,不論是身處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她們的視野都比上一代人都更加開闊。經濟水平也在家中佔據了一半甚至主導地位,在關於孩子的教育、衣著等方面會有更高的要求。
調查發現,每月有31.5%的媽媽花在孩子身上的費用佔達500-1000元,27.3%的媽媽每月花在孩子身上的費用是1000-2000元,22.9%的媽媽每月花費2000-3000元的費用在孩子身上。所以一雙鞋於她們的收入來說,完全可以拿下。
60後婆婆勤儉節約。
60後的婆婆們基本都經歷過比較艱苦的生活,從小她們就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每個家庭當中,60後的父母都省吃儉用,千方百計為兒女的未來著想。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操心安排,只要看到兒女過得好,他們就會安心快樂。所以當看到兒媳"大手大腳"的消費,會忍不住的說幾句,希望自己的消費觀能夠影響孩子。
家長消費觀對孩子的影響
關於這個問題,我跟身邊一些朋友談論過。有人認為:「錢是自己的,想怎麼花怎麼花,何必在意他人的看法」;也有人說:「婆婆說話雖然不好聽,但重點是消費觀的問題,媽媽這樣高消費的行為會對孩子的消費觀造成影響」。
據調查發現,兒童在家庭中的消費比例佔家庭月消費的30%以上。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消費地位和比例在家庭的消費中不斷上升,消費觀也隨著父母的消費影響越來越大,成為社會上不可忽視的一個家庭教育問題。
孩子成長過程中喜歡模仿大人,除了言行,孩子還會模仿爸媽的消費衝動,消費欲望,消費傾向。如果媽媽消費傾向於較高的消費,那麼,孩子也會形成類似的消費方式。
不倡導家長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同樣過於節儉的生活方式,也不建議家長給孩子傳遞。經過社會研究發現,小時候消費過於節儉的孩子,長大後對於物質的要求更高。因為小時候潛意識中對物質的渴望,金錢的欲望會伴隨人的一生,在將來的消費邏輯中出現。
如何幫孩子建立正確的消費觀
教育家默克爾曾經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所以,家長傳遞正確的消費觀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1、幫助孩子養成節約的美德
節約這種品德,跟家境好壞沒有關係,即便父母收入很高,在消費中也應該學會節約。
平時哥哥妹妹需要的東西,我一貫採取支持的態度,但如果他們要買的東西,家中有,就建議他們先不買。等到需要更換的時候,我也會與孩子商量,徵得同意後再去買新的。
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節約的品德,也許節約並不能省很多錢,但從消費習慣、社會資源等方面來說,這是一筆不菲的「財富」。
2、適當的消費才是高明的消費
華南師範大學從事心理學教育工作20多年的陳老師認為:要想培養孩子的良好消費觀念,需要從媽媽這裡入手。
大部分家庭中,媽媽負責購買家庭中所需要的一切。懂得花錢的媽媽,在挑選商品時往往更在乎的是性價比。會選擇價格適中,質量較好的商品購買。既提升了生活品質,也彰顯了一種生活智慧。
這種適當又理性的消費,才是高明的消費。因為孩子會在媽媽影響下,學習她的消費理念,眼界也會變得更寬闊。
凌晨媽媽來叨叨:
孩子的教育是一點一滴的影響,是一朝一夕的以身作則。家長總希望孩子變得更優秀,長大後有所建樹。卻忽略了他們的優秀除了自身修養,更多來自於家人、身邊人的影響!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出去玩」和「家裡蹲」的孩子,哪個更優秀?十年後差距立現
讓孩子看重學習的正確方法,聰明父母都學會了這樣做
七夕到了,想丟下娃過二人世界?這三件事適合「全家總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