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但凡說到民國文人,有兩個人是繞不過去的。
一個是魯迅,因為他留給我們無數的名言,以及閱讀理解題;一個是胡適,同樣留給我們無數真假難辨的名言,但更多的是學術乃至品行的嘲諷爭議。比如胡適到底是不是「偽君子」等等。
#國學文化#人無完人,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胡適提倡白話文,影響了整個中國,無論從歷史還是從文學創作都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一句簡單直白的「幹不了」,讓中國從此將文言文扔進了故紙堆,大步邁進了白話文的新天地,就這一點,胡適功不可沒。
胡適不僅推動了白話文普及,同時也是哲學大家,對中國儒道佛三家文化有著深入研究。
尤其是佛家文化,為了理清禪宗的來龍去脈,胡適多次前往中國日本多處寺廟,拜訪了世界各大博物館,潛心研究佛教典籍,撰寫了例如《中國禪宗的發展和演變》等一系列佛教文化考證論文,為佛教溯本求源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按照胡適的分析,禪作為佛教的分支,起源於印度「瑜伽」文化。
釋迦牟尼為了尋找解救世間苦難的終極方法,就是從瑜伽著手,先訓練身心,而後磨練心智,最終醒悟形成智慧,開山立派建立佛教體系。
這就是「禪」,誕生於佛教,但根還在「瑜伽」之中。
了解佛教的朋友應該知道,佛教有三大法門,分別是「戒定慧」,對應是戒條、定力、智慧。
戒條用於約束行為,而定力用於約束心性,智慧是對世界的認知,最終透悟人生。
很多人以為,所謂「禪」就是坐在那裡打坐冥想。這種說法既對也不對,說對在於打坐是修「禪」的方式,通過打坐可以更快地調整心境;說不對在於,禪是通過定來實現慧,而用慧來幫助定,兩者合在一起,才能稱為「禪」。
胡適研究古代印度瑜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認為禪有四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能夠消除心中煩惱欲望,達到無憂無欲。
第二種境界,從無到有,內心感悟後歡喜。
第三種境界,從有到平,沒有歡喜,內心氣和平舒。
第四種境界,天人調和,心中一片空明,可以隨心駕馭,看似空白實際是無邊。看似一無所有,但實際達到了「神明」境地。
正如《心經》所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禪宗的修煉過程就是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還是山」,最後的「山在心中」。
雖然這一切看似故弄玄虛,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起點。但這種閉環式的修煉,每一次的回歸都是一次提升,讓人的心境得到了提升。更加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質。
說到禪的最終境界,胡適認識所謂「禪」是通過某種感悟方式解放心靈,最終認識本我。
禪是怎麼感悟得到真理的呢?
禪宗從最初「如來拈花,迦葉微笑」到之後神秀慧能寫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禪宗六祖之爭,「禪」的思想,從一開始就反覆闡述一個主題:
看破不說破,懂得不可說。說破未必對,其意唯己知。
禪的玄深讓很多人趨之若鶩,既有認為高深的,也有為容易的。
說高深是因為很多人一輩子參禪,熬白了頭,也沒有能達到第四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通過領悟的方式得到智慧。
說容易是因為「禪」有漸悟和頓悟兩種,領悟高的如慧能,哪怕不識字,也能通過一顆彗心,領悟智慧禪的真諦。
然而有趣的是,胡適雖然在很多場合談論過禪。但在業內人士看來,他的觀點卻頗受爭議,日本禪學大家鈴木大拙毫不客氣地評價胡適,「對歷史背後的行為一無所知」。
說到最後,我們如何去理解胡適,理解禪呢?
借用《野狼Disco》的歌詞,禪就是「千萬別搭訕,搭訕你就破功了,老弟!」
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傳統文化知識以及人文故事。反正不要錢,多少看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