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下午5點過後,遊客經過測量體溫、掃描入場二維碼後進入南寧市中山路美食街,美食街開始慢慢被食客「佔領」。夜色來臨後,攤主的吆喝聲、叫賣聲混合著食物的香氣,讓這條美食街鮮活起來。
逐步恢復客流量的餐飲店
昌記美食中山店店長黃學珍像往常一樣,先在店裡巡視一番,檢查店裡衛生狀況以及員工儀容儀表之後,跟著店裡的夥計在街上招攬客人。
晚上9點多,一樓大廳基本已坐滿人。「現在上座率已基本恢復到曾經的五六成,對比剛開始恢復營業時已經相當不錯了。」黃學珍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店面自3月1日恢復營業以來,經營情況不太理想,客流量和過去相比大幅削減。
昌記美食中山店作為廣西第一批覆工復產的企業,自3月1日起便開始恢復營業。「當時,整條中山路美食街只有兩三家店面是開著的。差不多到了晚上八點,店裡才迎來兩個客人。」黃學珍回憶起四個月前的第一次營業,仍然記憶猶新,「晚上12點就差不多關門了,一個晚上算下來,只有20多個客人,當天的營業額只有2000元。」
南寧市中山街道公共管理辦主任劉歡克介紹,由於疫情防控需要,中山路夜市於1月2日開始休市。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穩向好,廣西各行各業忙著復工復產,中山路美食街於4月10號全面恢復經營,並對攤主實行15天租金減免政策。目前,中山路美食街共有大大小小400多家餐飲店開始全面營業,客流量也在穩步提升,現在中山路美食街客流量日均有3000人以上。
「中山路美食街恢復經營之後,客流量也慢慢回升了,營業額也從恢復營業之初的2000元,提升至3萬元左右。」黃學珍說,「但是要想回到疫情之前的經營情況,還有相當長一段路要走。」
廣西烹飪餐飲行業協會秘書長吳東棟表示,目前,廣西餐飲企業復工率超過90%,餐飲店客流量雖不大,但隨著疫情防控的持續向好,客流量會穩步提升。
「夜經濟」盤活文旅餐飲業
面對疫情給餐飲企業帶來的影響,餐飲企業如何走出困境?廣西一邊抓好疫情防控,一邊通過提振夜間文化旅遊經濟來促進文旅復甦,進而盤活廣西文旅餐飲業。
6月1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提振文化和旅遊消費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若干措施》提到,將提振夜間文化旅遊經濟,鼓勵各地安全有序舉辦夜間文化旅遊消費主題活動,大力開發駐場演藝、公園夜遊和沉浸體驗式夜生活項目,充分激發「夜食」「夜購」「夜娛」「夜展」「夜秀」「夜讀」「夜健」等夜間消費業態的活力,豐富夜間消費場景。
對此,廣西大學商學院教授劉民坤表示,夜間文化旅遊經濟緊跟「夜經濟」發展大潮,已成為國內旅遊目的地夜間消費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夜間文化旅遊經濟主要從微觀、宏觀兩個層面積極促進廣西文旅企業復工復產、提振消費。在微觀層面,夜間文化旅遊活動延長了遊客停留時間,刺激了吃住等核心環節的文化旅遊消費,盤活了諸如南寧中山路等區域餐飲企業的需求;同時,依託「夜經濟」發展大潮,形成、完善一批具有科技元素、民族風情等廣西特色的示範商圈,湧現一批「夜市文化長廊」「夜讀咖啡館」「美食夜遊船」等新型旅遊消費業態,打造廣西「夜經濟」文化旅遊名片。宏觀層面,夜間文化旅遊活動有助於對存量資源進行有效開發,激活文旅消費潛力,解決旅遊季節性問題,通過打造「不夜」都市,延長文旅產業鏈,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繁榮。
同時,劉民坤建議,面向企業,政府方面要爭取政策資金扶持和助推文旅企業共渡難關,加大培訓力度,增強文旅企業競爭力,協調解決文旅企業融資難問題;企業方面應積極響應政府復工復產號召,有效對接政府出臺的利好政策,尤其注重順應後疫情時代消費者心理和物質需求變化,打造廣西夜間文化旅遊品牌,與政府良性互動,與市場積極對接,儘快推動文旅復甦,激活消費潛力,實現經濟效應的最大化。
來源/國際在線廣西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