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武玥彤) 糧食對於農民來說,顆粒皆辛,全家一年的生計都指望著收成之際。對於黑龍江北部種植玉米的農民來說,由於積溫和無霜期相對其他地域較差,收穫時,玉米成熟度較差,脫水相對較慢,籽粒含水量相對高,這極大地影響了農民的收成。
「玉米下收時水份可達30%,距國家玉米標準水份14%有一定的差距,水份大就賣不上好價,因此,農民收入極大限制在水份上。」黑龍江糧食局調控處副調研員尹延濤介紹說。
按照國家「優質糧食工程」部署,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建設包括糧食產後服務中心和農戶科學儲糧裝具兩項內容。為解決玉米水份問題,黑龍江省糧食局推廣建設了農戶科學儲糧裝具,農戶科學儲糧率顯著提升。
黑龍江省賓縣賓安鎮太陽村村主任孟憲民向記者介紹道,眼前的這個農戶科學儲糧裝具長為12米,約裝載40畝地玉米。整個儲糧裝具的裝載過程省時、方便,一天即可完工。「科學儲糧裝具在設計上,採用鋼網結構,有利於通風,這些玉米哪怕是放到明年秋天,也不會變質。同時,上有進糧門,下有出糧門。在秋收之際,用傳送帶即可通過進糧門把玉米輸送進去,一個人就可以幹活兒。同樣,脫粒工序也十分安全省力」他說。
以往沒有儲糧措施時,農戶是「聽天由命」,採用趴糧的方式將玉米晾曬。遇到雨雪天氣,農民就得被迫賣糧。「不是農民想什麼時候賣就什麼時候賣,而是老天讓你什麼時候賣,就得什麼時候賣。」孟憲民形容到。「有了農戶科學儲糧裝具後,就完全杜絕了這個問題,玉米放在架子裡面,我們隨心所欲,想什麼時候賣,就什麼時候賣。什麼時候價格高,我們就什麼時候賣。跟那個時候相比,保守估計,每畝地農民可增收100元以上。」
黑龍江省賓縣賓安鎮太陽村黨支部書記王加純為記者介紹道,黑龍江省糧食局在農村推廣的玉米架,好處頗多,可降低玉米自然幹的水份,既保證糧質,又有效拉動了村域經濟,老百姓十分認可。
據悉,「優質糧食工程」三年實施期內,黑龍江省預計新增22.48萬套農戶科學儲糧裝具,增加農戶科學儲糧58億斤,再加上「十二五」期間黑龍江省已經推廣建設科學儲糧倉23.2萬套(實現每年農戶科學儲糧43億斤),預計帶動農戶科學儲糧200億斤以上。按照減損率4%(傳統儲糧產後損失率8%)以及提質增效綜合測算,每斤可多賣8分錢,促進農民增收16億元。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