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嚴格遴選,贈澳大熊貓「婭琳」和「蜀蓉」預計5月初送往澳門,兩隻均來自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
【贈澳門的大熊貓選出來啦!】中央政府贈澳門大熊貓遴選結果今天公布。經過前期嚴格遴選,即將年滿7歲的雄性大熊貓「婭琳」和即將年滿8歲的雌性大熊貓「蜀蓉」最終入選,預計5月初送往澳門。它倆都來自於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也都是在秋天過生日,很有緣分哦!(央視記者王任衛)
事實+
大熊貓的命名「智慧」
大熊貓作為「國禮」被贈出,背後往往有其政治意義。不僅其去向能暗示外交政策,其命名同樣釋放出微妙的政治信息。
2008年,大陸贈臺熊貓向民間廣徵乳名,「團團」和「圓圓」受到百萬網友熱捧,最終被臺灣政府採納。「團」,「圓」合併意為「再次統一」,表現出大陸希望與臺灣重新統一的意願。因為這樣的政治信號,部分臺獨議員對此進行了猛烈抨擊。
同樣地,1999年,在香港回歸中國兩年後,被送給這個前英國殖民地的一對大熊貓被命名為「安安」和「佳佳」。它們的名字合在一起聽起來像中文的「安家」,這多半並非巧合。
2012年,為紀念新加坡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20周年,中國租借給新加坡兩隻大熊貓。徵名活動的裁判之一張齊娥指出,由新加坡會計師方俞棋提議的「凱凱」和「嘉嘉」反映出維持穩固的雙邊關係的希望。這兩個名字讓人覺得溫暖:「嘉」不僅音似「家」,而且還和「新加坡」的第二個字讀音相同。「凱」有凱旋的意思,也是新加坡常見的中文名。
然而,以人名命名的大熊貓也不在少數。1998年被臺灣歌手蘇慧倫認養亞特蘭大動物園的大熊貓後將其改名「倫倫」;1936年社交名流露絲·哈克納斯在探險家楊昆廷的幫助下帶到美國的大熊貓幼仔「蘇琳」則是以楊昆廷妻子的名字命名的。
不管名字背後的含義如何變換,一條沒有言明的規矩似乎保留了下來:不論大熊貓去哪,它們往往會有一個中國名字——或許是大家都承認大熊貓原產於中國。(騰訊新聞綜合新華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