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今天冬至吃餃子2020冬至時間幾點幾分 冬至習俗冬至時間幾點幾分幾秒 【今日,#冬至#】2020年12月21日18時02分冬至,數九寒天的開始。 冬至,北半球全年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北方有吃餃子、餛飩等習俗;南方則吃米糰、長線面。古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人們
原標題:今天冬至吃餃子2020冬至時間幾點幾分 冬至習俗冬至時間幾點幾分幾秒
【今日,#冬至#】2020年12月21日18時02分冬至,「數九寒天」的開始。
冬至,北半球全年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北方有吃餃子、餛飩等習俗;南方則吃米糰、長線面。古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人們認為,這天是個吉祥的日子,預示否極泰來。你家#冬至吃啥#?
2020今年冬至是幾時幾分幾秒
陽曆時刻:2020年12月21日,18:02:12
陰曆日期:冬月(小)初七,星期一
立冬是什麼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因此,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確切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是反映季節變化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侯:初候,水始凍;二候,地始凍;三侯,雉入大水為蜃.蜃,蚌屬.意思為立冬之後,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算太冷.
立冬節氣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剛好是秋冬季的接力階段,此時的冷空氣帶給我們的天氣感受,在正常年份,已不再是秋風送爽,而是帶有冬天意義上的大風降溫了.但如果氣候偏暖,這種季節的轉換,冷空氣的強勁程度,也有可能來得不是那麼明顯,那麼劇烈.
立冬是表示冬天開始嗎
立冬節氣到來,依中國傳統來講,從這一天開始一年已經正式進入冬天了.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是什麼 立冬是冬至嗎?
很多人把立冬和冬至混在一起了,下面我們就對比下立冬和冬至有什麼區別.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就因曆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曆曆法,認為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才有吃圓仔後就 多了一歲的說法)這也是冬至為何在民間會那麼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曆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 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曆法傳承才對.
- 立冬習俗 -● ● ●
丨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丨入補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時序進入冬令,民間有「入冬日補冬」的食俗.古人認為天轉寒冷,要補充身體營養.食人參、鹿茸、狗肉、羊肉及雞鴨燉八珍等.
丨羊肉爐
在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丨餃子
我國北方,人們則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冬至氣候特徵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詩云「西北風襲百草衰,幾番寒起一陽來.白天最是時光短,卻見金梅競豔開.」(左河水)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開始逐漸變長,正午太陽高度也逐漸升高.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關於「數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冬至三候
圖片來源於網絡
蚯蚓結:冬至之後天氣還是很冷,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麋角解:糜的角朝後生,冬至之後,麋退而解角.
水泉動:古人認為,到冬至時節天地之間雖然愈加寒冷,但已有「陽氣」萌動,即所謂「冬至一陽生」.故而深在地下的水泉也已隨著「陽氣」而萌動了.
冬至為什麼又叫進九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12月21日18時02分將迎來「冬至」節氣,從這一天起,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時節,民間俗稱「進九」.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為「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與相對應的「夏至」相反,「冬至」這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古稱「日短」或「日短至」.「冬至」過後,太陽直射點慢慢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逐步變長,夜晚漸漸縮短.
「冬至」為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關鍵時刻,陰氣衰,陽氣起,地下的泉水開始萌動,是冬去春來的標誌.但在天文意義上,「冬至」卻表示嚴冬應時而至.這是因為從「冬至」開始,北半球地面散失的熱量要比吸收的熱量多,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降至最少,天氣最冷,所以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和「冷在三九」之說.
民間認為,「氣始於『冬至』」,所以此時為養生 時機.「『冬至』補一補,一年精氣足.」(綜合媒體報導)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