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高新民為來自武漢的200名貧困大學生頒發助學金。
「逸華教育基金是一個大家庭,在這個家庭中,我們把傳遞愛心的精神以及發揚真、善、美的品質作為畢生快樂和幸福的宗旨」,高新民希望受助的大學生將來也把愛心傳遞下去。
18年來,這位「愛心教授」先後拿出工資近50萬元,組建慈善基金,籌集善款300多萬元,資助2000多名貧困學生,興建、援建3所希望小學。
「做慈善已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1995年5月,高新民回到老家新洲區李集鎮扒屋村,看到自己曾經就讀的村小學校舍十分簡陋,孩子們也沒有課外書讀。他便將自己因出版專著《現代西方心靈哲學》獲得的一萬元稿費及2000冊圖書捐給了村小學,給學校建起了圖書室,教學條件也得到了改善。
這次捐資助學讓高新民感到快樂,從這一年開始,慈善,便成為他做學問、教書育人之外最重要的事業。「做慈善已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做本身已成為目的,而不是手段。」
1997年開始,高新民與妻子劉雅婷拿出自己的工資建立了一個「家庭作坊式」的慈善基金來資助貧困學生,那時國家還沒有推行「兩免一補」政策,於是他們工作的重點就在初中和小學。他們每年資助11名小學生和2名大學生,每名學生每年資助200元,後來標準不斷提高。
1998年,高新民到英山縣做社會考察時,了解到該縣有不少貧困兒童面臨失學。在一家福利院裡,他得知一些孤兒沒錢買作業本,不僅當場出錢資助,還讓團縣委的同志幫他聯繫了11個貧困學生,幫助他們回到學校繼續讀書,並認助了一名孤兒。
除了資助學生,他還募集善款在湖北修建了大畈河、扒屋村和餘寨3所惠濟希望小學。「我自己研究心靈哲學,常常思考什麼才是幸福,這麼多年的慈善事業讓我深深覺得幫助別人很幸福,這種快樂便是我堅持做慈善的動力。」高新民覺得做慈善是他獲得快樂的一種方式,這麼多年來他一直體會著這種幸福。
「每一分善款都用到受助者身上」
為了讓慈善走上正軌,讓更多的人得到幫助,2006年,包括高新民在內的4個主要捐資人一起建立了逸華教育基金,並掛靠湖北慈善總會,「逸華」二字正是取自於「逸行大愛,華之新載」。
逸華教育基金成立之後,高新民成為逸華教育基金的理事,而他的同事、學生以及妻子都是基金的志願者。「這是一個學術團隊構建的慈善團體,高老師用他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大家做慈善,研究心靈哲學的他也讓大家通過慈善感受幸福,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個組織當中。」華師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系副教授殷筱感慨道。
學生眼中的高新民對慈善慷慨,但是對自己卻很摳門。他的衣服多半都是兒子的,只進書店不進商場是他留給學生的印象。他的學生曾自衛從小左眼視力0.1,右眼視力為零,所以他辨認別人都是看衣服,「我每次認(出)高老師都沒有問題,因為他一年就兩件衣服,一件棕色一件藍色,那件棕色的衣服不知道他穿了多少年了。」
高新民說,逸華教育基金是零成本運轉的,確保每一分善款都用到受助者身上,連匯款的郵寄費都不會動用善款,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逸華教育基金的網站運行經費一直是個問題。曾自衛說:「每一分錢都要用成本最低的方式用到需要的人身上。」逸華教育基金的每一筆資助費用都是完全公開的,每一位資助人都會清楚自己資助的錢用到了哪裡。
現在逸華慈善基金已經成為國內高校最大的民間慈善機構。高新民的夢想是做一個中國的「慈善諾貝爾」,希望逸華教育基金能夠永久做下去。
「逸華教育基金就是一個愛的播種機」
在高新民的家裡,存放著全國各地受資助學生寄來的信件,這一封封感謝信記載著高新民18年的愛心之旅。寫這些信的孩子們有的已經考上大學,有的正在備戰考研,有的已經參加工作,他們都帶著高新民的愛繼續前行。
哲學系副教授劉明海的人生命運正是由於高新民的一封信而發生改變的。1996年中專畢業後的劉明海在河南的一個煤礦工作。2000年,劉明海寫了一封信給高新民,表達了自己考研的願望。信雖然寫出去了,但是劉明海並沒有抱很大期望。出乎他意料的是,高新民很快就給他回信了,信中「一個人在任何困難的情況下都不要放棄自己的理想」這句話劉明海一直記在心裡。
2002年春,劉明海以總分第四名的成績考入華中師範大學哲學系。年底,高新民資助劉明海1000元。劉明海不願意接受,但是高新民的一句話打動了他,「我不是給你錢,是借給你,將來你有錢再借給其他人」。劉明海收下並記住了這個承諾。2008年劉明海博士畢業參加工作後開始履行自己的承諾,他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工資投入到逸華教育基金網站的創建運行中,並成為逸華基金的志願者。
龍善勇是個孤兒,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都是高新民資助的。高中畢業後,龍善勇沒有考上大學,但他很爭氣,靠打工起家,現在是一家電子產品在浙江的總代理。龍善勇一直記得高新民教授的無私關愛,同時他也走上了資助貧困學生的慈善之路。(記者 夏靜 通訊員 黨波濤 張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