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月8日電 題:近千配方獲批註冊 奶粉市場打響品質保衛戰
新華社記者周琳、陳聰
被稱為「史上最嚴奶粉新政」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註冊管理辦法》過渡期已於2018年1月1日結束,只有通過審批註冊的配方產品才可以繼續生產。
根據「最嚴新政」,新生產的奶粉標籤和說明書中,明令禁止出現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或明示暗示益智、增加抵抗力免疫力、保護腸道等表述,進口奶源、源自國外牧場、生態牧場等模糊信息也不得出現。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奶粉註冊制順利實施,告別「山寨」「益智」「海外貼牌」的中國奶粉市場,正在重新亮相、重塑信心,一場從安全到營養的品質保衛戰打響。
劍指「選擇困難」:近千配方獲批,標籤禁止「亂吹」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共受理配方申請1342個,其中國內企業108家(含7家新增企業),922個配方申請,境外企業67家,420個配方申請;共批准130家工廠、952個配方,其中境內93家工廠、743個配方,境外37家工廠、209個配方。
據統計,配方批准數量佔受理總數的70.9%。食藥監總局特殊食品註冊管理司副司長馬福祥介紹,從註冊結果看,基本保證了市場的正常供應及企業正常生產,實現平穩過渡。
此前,「金裝」「益智」滿天飛,是嬰幼兒配方乳粉市場一大「痼疾」。「最嚴新政」實施後,媽媽們或許將不再面臨「選擇困難症」。馬福祥表示,註冊制推出前存在兩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產品配方過多,制定隨意,更換頻繁;二是標籤、廣告混亂,存在誇大宣傳之嫌,註冊制推出後這些狀況均有望得到改善。
在中牧紐瑞滋執行長劉寧看來,順利實施的奶粉註冊制標誌著乳粉產業已開啟一場自上而下、由內而外的深刻變革。註冊制將一批小散亂品牌和重複同質的配方擋在門外,解決了誇大宣傳的問題,給奶粉安全上了「新保險」,提高了嚴格監管的門檻,更倒逼企業提升自身實力,對於消費者和企業來講是雙贏之策。
新的一年註冊工作如何推進?馬福祥表示,2018年將加快審批進度,力爭上半年基本完成申請產品的註冊。在配方審查中,食藥監總局將堅持三個原則,對配方要求的營養素一個不能少,可選擇添加的必須明示,不應使用的堅決禁止。
仍有成長煩惱:「入場券」並非一勞永逸,激烈競爭成常態
隨著註冊制落地、標準趨嚴、檢查頻次提升等保障措施不斷「加碼」,近年來我國嬰幼兒配方乳粉市場質量不斷提升,2017年6月以來,食藥監總局連續6個月抽檢嬰幼兒配方乳粉結果合格。
不過,通過奶粉配方註冊,可以繼續留在市場上,只代表企業拿到了「入場券」,不代表可以一勞永逸。劉寧說,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的背景下,如何用優質商品和服務去俘獲用戶的心,是企業需要研究的永恆課題。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註冊制雖然提升了「準入」的門檻,但流通的渠道是多元化的,不少父母青睞的跨境「海淘」會導致一些未被註冊的品牌繼續銷售。記者搜索電商平臺也發現,以丹麥、澳大利亞、英國直郵代購等為主業的店鋪,不乏一些奶粉單品月銷售上百筆。
「跨境購可以讓中國消費者在家門口就買到國外的高品質產品,但同時也帶來一定風險。」乳品行業分析師宋亮說,存在這些「遊擊隊」產品,對老老實實通過註冊進入市場的「正規軍」而言不公平。
為此,宋亮建議:一是跨境購奶粉應納入配方註冊制統一管理,從源頭把控產品質量安全;二是儘快通過電子商務法,對大型跨境購平臺商建立有效的監管制度;三是針對直購模式,建立並完善跨境產品消費者投訴平臺,形成「預警機制」。
「國際範兒」漸顯:從守底線走向研發創新與全球配置
專家認為,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尚未完全恢復,目前市場依然存在生產技術開發力量薄弱,乳製品仍處於模仿階段,產品普遍處於中低檔狀態等短板。
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總經理薛廷伍表示,當前主導我國嬰配市場研發水平的大部分是國外品牌,如OPO配方、乳脂肪球膜配方、特殊醫學用配方奶粉等,都是國際品牌研發推出的。通過研發解決乳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是必要途徑之一。
在質量上「取勝」的同時,我國乳企也必須迅速「國際化」。透視伊利8.5億美元收購美國有機奶品牌Stonyfield、光明旗下新萊特完成對紐西蘭乳業公司100%股份的收購等案例,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於露認為,越來越多的乳企加快國際化步伐,從奶源、加工到研發,越來越全面、深入地融入國際奶業當中,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期形成協同效應。
清華大學物流工程與供應鏈專家組專家陳文昌認為,未來對於乳企而言,不再是單一的產品製造和銷售商,而是將產品與服務完美結合的供應鏈集成服務商,全球化的原料採購、生產力布局、產品營銷要求都至關重要。乳企應立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供應鏈創新推動降本增效,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