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詹文 崔曉旭/文 吳曉平/圖 老照片由龔潔、白樺提供)剛出三丘田碼頭,就見一棟花園洋樓,掩在古榕之下的花圃之間。
院內,一棵150歲的大榕樹,陪著這棟洋房一起,看盡滄桑。這棵大榕樹,有編號,有身份牌,榕須垂滿院落,掉在屋頂;這棟洋房,也有身份牌:原美國領事館。
這棟由美國工程師設計出的洋樓,被稱為所有領事館中最精美的一棟。華美的是外表,而它這百多年經歷的故事,寫盡了一個多世紀的變幻風雲、陰謀與滄桑。文史專家說,清同治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97年間,美國駐廈門領事館的領事們,策劃了一個個陰謀。
如今,花園洋房鐵門緊鎖,唯剩150歲的古榕,繼續陪伴著百年的「老夥計」。
名片
原美國領事館
地址:三明路26號歷史:美國工程師設計,重建於1930年,有花園有球場,被稱為「最精美領事館」
英國剛設領事館,美國也忍不住了
洋樓所在地,三明路26號,與廈門島最繁華的鷺江道隔海相望。但150多年前,它不叫三明路,叫三和路。「1843年英國在廈門設領事館,美國也忍不住了,第二年就派哥倫布到廈門,在鼓浪嶼田尾球埔旁設『交通郵政辦事處』,兼行領事之職。當時,領區兼管閩南、閩西地區,領館有翻譯員、通譯、會計、出納、打字員等5名僱員。」文史專家彭一萬說。
哥倫布一到鼓浪嶼,就開始準備要建領事館,直到1865年,這個辦事處才升格為領事館。
那時的領館,就在三和路,不過租用的辦公場地很簡單。1930年,領事館在此址重建。
最精美洋樓,出自美國工程師
一位美國工程師設計,建出了「最精美領事館」。
「這是一棟折衷主義的美國式建築,將不同風格式樣的元素拼合在一起。」彭一萬站在洋房前,在他眼裡,這棟建築本身就是件藝術品。
紫紅、乳白是主色調。乳白色古希臘柯林斯式大廊柱,柱頭的花紋使用誇張的百合花裝飾,平託起整座建築,顯得穩重而形美。乳白廊柱與紫紅色磚牆、鐵鑄花窗柵、木製百葉窗相互呼應。南面、東面分別設置兩個出入口,四面山牆設三角形的屋頂裝飾,坡頂鋪著灰紅色機平瓦。
這座兩層洋房坐西朝東,磚混結構,地下還有一層。有很大的花園,總佔地6300平方米。樓下是辦公室,樓上是領事人員和其家眷宿舍。花園裡除了花木草地和石椅石桌外,還有網球場和排球場。由於地勢較高,面臨鷺江,廈鼓風光,一覽無餘。
上世紀80年代的原美國領事館
一度被日軍佔領,一度借給菲律賓用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登上鼓浪嶼,佔領了這棟美國領事館。
抗戰勝利後,1948年,美國政府派柯芬到廈門,辦理結束駐廈門領事館的手續,善後的事,交給了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負責。隨後,這棟樓借給了菲律賓駐廈門領事館使用。
「從清同治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97年間,美國駐廈門領事館的領事們,根據美國政府的指令,策劃了一個個陰謀。」彭一萬查閱了很多國內外史料,他說,這百年間陰謀不斷。
1901年,美國駐廈門領事巴詹聲,根據美國政府要求中國「門戶開放」的政策,提出把鼓浪嶼開闢為「萬國公地」的要求。1902年,《廈門鼓浪嶼公地章程》和《續訂公地章程》開始生效。從此,鼓浪嶼淪為各國的「公共租界」,實際上成為外國人的天下。「當時廈門出版的《鷺江報》,還特意發表評論,揭露這一陰謀。」彭一萬說。
曾有經營者,在花園裡賣烤串
歷史成了記憶,停在史料裡。
解放後,這座兩層美式洋房,一度成為廈門市的幹部療養所,1979年又改作福建省海洋研究所。後來,這裡開設賓館,但已經停業,大門緊閉。
在鼓浪嶼申遺之路上,這棟樓很重要,是53個申遺核心要素之一。可是去年,一夥經營者在未經任何審批許可的情況下「進駐」庭院,擺開燒烤架、煮起魚丸湯、炒起海蠣煎……
執法部門先後多次對經營者發出整改通知書、限期整改通告,然而,經營者置若罔聞,生意越做越大。查處當天,聯合執法隊伍出動58人,花了45分鐘,才把庭院內的非法經營設備搬空,裝了滿滿3輛貨車。
燒烤架已經清走,庭院恢復了曾經的靜謐。如今,這棟花園洋房鐵門緊鎖,來來往往的遊客只能從生鏽的鐵門中往裡窺視一二。
揭秘
日本侵佔臺灣 美國駐廈領事是幫兇
文史專家彭一萬查閱了海內外諸多史料後,嚮導報記者揭秘了一個關於美國駐廈領事的秘密故事。但這個故事,並不美好,很醜惡。「19世紀以來,歐美各國仗著船堅炮利,紛紛到亞洲建殖民地。剛剛振興的日本,也加入對外侵略的行列,它覬覦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臺灣。後來,日本能夠侵佔臺灣,就是因為一個關鍵人物——美國駐廈領事李仙得。」彭一萬說。
李仙得,因為左眼受傷,裝了一隻玻璃眼,被稱為「獨眼龍」。1866年,他擔任美國駐廈門領事,管轄5個港口城市:廈門、雞籠(基隆)、臺灣府(臺南)、淡水和打狗(高雄),事實上是駐廈門及臺灣領事,領事館設於鼓浪嶼。「廈門領事區包括閩西南,範圍比當時的興泉永道還要大。」彭一萬說。1867年發生「羅發號事件」,李仙得開始密切介入臺灣事務,前後赴臺至少8次,事實上是對臺灣進行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各方面的偵察,並且繪製了臺灣全島地圖。
1872年,李仙得被調離美國駐廈領事職位,他的老長官葛蘭特已成為美國總統,便派他為美國駐阿根廷公使,但美國國務院有不同意見。李仙得返美試圖奔走遊說,經過日本時,被推薦給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他對副島種臣說:「我願意幫助日本獲得臺灣。」於是,李仙得被重金禮聘擔任日本遠徵臺灣計劃的最高顧問。
李仙得先後向日本提交了34份備忘錄,提供臺灣地圖、照片、地理、氣象資料等情報,還擔任隨軍「輔翼官」,制定作戰規劃,策划具體步驟,介紹美國軍人參戰。「李仙得因而獲日本天皇頒發勳章,但臺灣卻因為他,開始了不堪回首的歲月。」彭一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