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超」星巴克的網紅咖啡,銷量一年翻10倍背後有哪些「人性秘密」?

2020-12-20 站長之家

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運營研究社公眾號(ID:U_quan),作者:套路編輯部,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前幾天,我的小姐妹跟我抱怨,618 下單的咖啡,到現在還沒發貨」……

「那你就換一家買唄,反正速溶咖啡遍地都是……」

誰知道,這位小姐妹馬上跟我說:不不不,三頓半不一樣!

哦?不一樣?有什麼不一樣?

出於好奇,我試著搜了一下這個品牌。不搜不知道,一搜嚇一跳:

據 36 氪報導,2019 年雙 11,三頓半成交額是去年雙 11 的 10 倍,超過霸榜 10 年的雀巢,成為咖啡品類第一品牌。

前幾天還剛剛完成第四輪戰略融資,目前估值超過 8 億人民幣!

這下徹底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它是靠什麼吸引無數「斜槓青年 / 網際網路人」,讓大家心甘情願地花高價為其買單?

又是什麼,讓它能以一己之力打破雀巢對國內速溶咖啡的壟斷,火到出圈呢?

01

找準品牌定位

從一開始,三頓半就把自己的品牌形象定位為「有質感的咖啡」,目標人群是精品咖啡的消費人群。

這部分用戶是什麼人呢?大部分是文化水平、審美水平和經濟水平都比較在線的人,同時也是苛求品質的人。

三頓半品牌的成功之處在於,不僅讓這些「挑剔」的用戶接受了比市場價格略高的定價,而且口碑奇好:

1)文藝小資氛圍,提升品牌質感

為了抓住目標用戶的心,三頓半團隊不惜進行「渣男」操作:長得好看 + 只談感情不談錢。

① 畫面美感

不難看出,三頓半對畫面美感要求很高,從淘寶詳情頁:

到公眾號:

再到官網:

都是這種乾淨簡約又精緻的畫風,就把整個品牌的格調拉高了。

對於還不熟悉其產品的用戶來說,很容易因為其精緻的畫風,而對品牌產生初始好感。

② 不談錢

三頓半可以跟你談咖啡風味、品牌理念、環保、生活方式,但是談到錢,它基本上是這樣:

不賺錢,交個朋友。

比如,在剛剛結束的 618 ,三頓半打敗星巴克、雀巢,拿了衝調類飲品第一(咖啡是衝調類飲品的子集)。

這水平,相當於一個初中生參加高考,還考了全校第一……

這麼大的喜訊,官微竟然一句都沒提。

別說戰報,連個簡單的自我恭喜都沒有,還是一派歲月靜好,找不到一絲銅臭味:

在當下浮躁的網際網路環境中,每個品牌都恨不得把自己多受歡迎寫臉上,像三頓半這種安靜的品牌,無疑會讓用戶覺得這個品牌「不落俗套」「很酷」。

一套操作下來,三頓半在用戶心中的形象逐漸具象起來:文藝、精緻、不俗,專注產品不浮躁。

對於三頓半的目標用戶來說,他們是願意為這種品牌的溢價買單的。

因為品牌氣質好,三頓半還被天貓最新品牌策略「打造 100 個 10 億新品牌」選中,獲得了更好的搜索位置和更多曝光。

三頓半的投資人 @黃海 曾在採訪中提到,這和三頓半的品牌的質感息息相關:

「他們(天貓)在選擇的過程當中,發現審美層面能達標,在美感層面覺得是滿意的品牌,其實並沒有那麼多。」

真 · 長得好看有飯吃系列。

2)差異化包裝,打造品牌符號

在三頓半之前,市面上的速溶咖啡基本上是深色系條 / 罐形包裝,凸顯咖啡的「尊貴氣質」,設計比較雷同。

因此,三頓半橫空出世的「跳色小罐子」包裝 + 明快的淺底色,就會顯得格外有辨識度

不少用戶表示,自己確實是被包裝吸引,進而瀏覽商品,然後下單的。

三頓半的罐子有多受歡迎呢?在閒魚上,有不少人在求空罐,限定空罐竟然還能賣出 100 元高價……

辨識度又好看的包裝,讓三頓半的成圖率非常高,大部分素人、腰底部 KOL 都是主動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而非公司主動投放。

什麼叫做成圖率呢?

就是指用戶購買後,主動拍照在社交平臺分享的比率,堪稱是「花錢買不到」的指標。

俗話說的好,花錢買不到的東西,往往才是最珍貴的。成圖率不僅能幫助品牌推廣,更重要的是提升口碑 ——

投放大量 KOL ,用戶看到只會覺得品牌「真的有錢」;看到大量普通用戶的分享,則會讓人覺得「是不是產品真的不錯」。

因此,對於用戶增量來說,成圖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現在,三頓半的包裝已經成為其品牌符號。

像耐克的對勾代表「反叛」、可口可樂的紅色代表「活力」一樣,三頓半的包裝則向用戶強調著自己的「精品」。

3)細節滿滿的品牌宣傳

除了品牌形象和品牌符號,三頓半的推廣方式也算是咖啡界獨一份的了。

① 產品文案

在產品名稱上,三頓半選擇了用數字 1 - 6 號來標記咖啡,而非用一般品牌常見的口味來標記。

不僅如此,還給了用戶一個堪稱「無腦」的口味判定方法:「編號越小,酸度越高」。

這一方式非常討巧 —— 畢竟,對於大部分用戶來說,沒有專業人士的指導的時候,是很難理解什麼是咖啡的「花香」「果香」「堅果香」的。

相比這些虛無縹緲的描述,「酸味」和「苦味」顯然更加直觀。

數字編號則直接展示了這兩種口味的比例,相當於幫用戶畫了個坐標軸,幫助用戶更好理解產品的味道:

同時,數字編號也很方便用戶之間相互討論、安利。

比如,我可能記不住 3 號是「木質香料和抹茶香氣」口味的,但和姐妹們對話時也不影響交流:

② 宣傳重點

其次,它對用戶感知的把握相當精準。

傳統的咖啡宣傳會將重點放在使用什麼咖啡豆、採用了怎樣的先進技術;而三頓半團隊卻選擇了將「 3 秒速溶」作為自己的重點宣傳點。

這個思路,清奇並且非常正確:

第一,更易顛覆用戶認知。

用戶對速溶咖啡的基礎印象是「需要用熱水衝泡 + 攪拌」。與此相對,「無需攪拌, 3 秒速溶於任何液體」這一概念,很容易顛覆用戶十幾年來對咖啡的認知。

這一「顛覆感」,比咖啡的口味更易打動用戶,從而促成轉化。

第二,「 3 秒速溶」這一特點本身就充滿技術含量。

一個有能力刷新自己認知的品牌,在口味方面,又能差到哪裡去呢?

③ 投放方式

一般來說,食品品牌都會熱衷於向美食、美妝、生活類博主投放廣告,宣傳的著重點也都比較實在,更多是宣傳產品的「料足」「正宗」「口味非常好」:

三頓半卻沒有走這條常用的路,反而大量投放了攝影、插畫、旅行博主等販賣「生活方式」的博主,很多只是輸出美照,對口味倒沒有太詳細的描述:

不僅如此,它對線下門店的入駐也很有要求。

除了自己開線下旗艦店外,只會入駐一些「小資範」很足的線下門店,不求銷量,但求提高逼格。

比如 niko and…(某日本小資品牌)在國內的唯一旗艦店,以及一些小眾咖啡廳。

這一套操作下來,「三頓半咖啡 =小資生活」的印象已經產生。可以說,三頓半賣的不僅是咖啡,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小資生活怎麼能嫌貴呢對不對,小資生活本來就是有點貴的。

02

創意品牌營銷

雖說三頓半看上去「不食人間煙火」,但是做起營銷快準狠,一點也不手軟……

1)返航計劃,提高用戶留存

返航計劃,其實就是三頓半推出的「回收空罐」行動。在指定的開放日到返航點回收空罐,可以兌換咖啡、徽章、環保包等驚喜禮物。

它是品牌營銷裡至關重要的一環 —— 既解決了可能受到的公關,又強調了品牌形象,甚至還能拉高復購……

① 提前推出,避免聲譽危機

在三頓半推出塑料小罐包裝之初,就有一些用戶在質疑,這種包裝過於「隆重」,很不環保:

於是,三頓半推出了「一石二鳥」的返航計劃:

對用戶來說,這個計劃減輕了環保壓力,喝起來心理負擔減少了;品牌「支持環保」的態度,也能提高用戶對品牌的好感度。

對品牌來說,則對外界的質疑聲音做了提前回應,危機未到,提前公關,很好的避免品牌聲譽受損。

② 精心選址,強調品牌形象

雖然三頓半主要走線上渠道銷售,但是其返航計劃卻非常「有個性」:不支持線上郵寄,僅限線下。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沒有返航點,只能郵寄給朋友,讓 ta 幫你去返航點回收。

不僅如此,選址也很有特色:

小眾咖啡館、書店、文化空間、藝術館 ……

為什麼要設置這一規則呢?

很簡單,讓核心用戶更理解品牌文化。

因為,參與「返航計劃」的用戶,大部分都是三頓半的深度用戶:

同時,在這些文化氣息濃厚的地方,用戶無疑會對三頓半「精品」「小資」「文藝」的品牌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以後想到三頓半,腦子裡就會自動彈出類似的場景,對品牌的好感 + 10086,用戶粘性也會有所提升。

打個比方,三頓半就像一個漂亮姑娘,她不僅長的好看,還經常約你到各種美術館、藝術館約會,你會不會覺得她是一位文藝氣息很重的女生?

約會次數多了以後,你會不會和她感情更好?

不僅如此,由於這些場地與三頓半的目標用戶大幅重合,因此這還相當於在 n 個充滿自己目標用戶的場地裡,舉辦了一次「不用自己組織的萬人線下活動」

這波操作實在是妙 —— 拉新留存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2) 「玩」咖啡,推動用戶自傳播

除了返航計劃外,三頓半官方還會親自下場,用抽獎的方式,引導大家探索三頓半的更多玩法,提高產品的「成圖率」,推動用戶自傳播。

這些引導,包括但不限於更多的喝法、更多的包裝再利用方法、更多樣化的喝咖啡場景……

① 喝法

由於產品本身溶解性好,因此三頓半可以搭配各種液體介質,比如冰水、燕麥奶、旺仔牛奶,甚至是冰淇淋,產生各種不同的風味。

因此,三頓半會隨產品附送一份「飲用指南」,告訴用戶怎麼「玩」咖啡:

對於用戶來說,這一特質不僅「玩」,且能滿足了用戶「秀美照」的欲望:

我自己在家也能做豆奶拿鐵、氣泡美式了,顏值高、味道還很 nice ,我咋這麼厲害!趕快發個朋友圈 / 微博 / 小紅書秀一波!

② 包裝

由於三頓半的小罐子顏值比較高,因此不少用戶分享用三頓半的空罐子製作各種創意。

三頓半的官微經常會轉發類似的博文,被官博轉發的博主可以獲得一份官方禮物,比如咖啡、保冷杯等等。

③ 場景

除此之外,三頓半的官博還經常「蓋章」用戶在不同場景的分享:

因為,相比把辦公場景打的很透的瑞幸、星巴克來說,三頓半最大的優勢就是「無場地限制」。

如果能把「戶外」這個場景打通的話,那就相當於成功了一半。

因此,三頓半很樂於向用戶傳達這樣的信息:

無論是在高鐵、飛機,還是海灘、深山,只要帶上三頓半,就可以解決你對優質咖啡的需求。

3)開發周邊,給予用戶驚喜

為了保住逼格,三頓半很少大幅度打折。

因此,他們會經常開發一些小周邊,比如徽章、鑰匙扣,還有潤唇膏、牛軋糖,以及一些彩蛋包裝、聯名限定等,給用戶帶來更多的驚喜感。

這些小禮物往往在返航計劃、做活動時附贈給用戶,在用戶中很受追捧。

這些周邊不僅能提高用戶的獲得感和品牌好感度,還能將一批有收集癖的用戶轉化為忠實用戶。

03

精細打磨產品

三頓半冷啟動的方式,可能是跟小米學的 —— 用發燒友的意見打磨產品。

1)用戶參與打磨產品

三頓半給自己的定位是「精品速溶咖啡」。既然自稱精品,那產品必須經得起推敲。

為了找到足夠多的測評者,在產品推出伊始,三頓半團隊就瞄準了「下廚房」 APP 。

這裡的用戶雖然不能帶來巨額的流量,但是他們幾乎都是資深美食愛好者,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擁有一批粘度很高的粉絲。

同時,他們還有更挑剔的味蕾和更精準的意見,相當於一個個的 KOC (可以簡單理解為腰底部 KOL )。

三頓半會給他們寄送產品樣本測試,並在他們的幫助下迭代了數十次產品。

同時,這些來自下廚房 APP 的 KOC 和受他們影響的普通用戶們,也被轉化成了三頓半的種子用戶。

2)領航員計劃

產品成熟後,三頓半團隊開啟了「領航員」計劃,讓這批初始種子用戶作為「領航員」,參與到新產品的研發中來。

目前,三頓半已有 500 多名「領航員」,他們成了三頓半產品研發強有力的「智囊團」:

研發新品時,先給領航員寄送樣品,進行小規模試錯、降低風險;只要其中的幾十位提出同一意見,團隊一定會針對這個意見進行改良。

另外,這些領航員還都是三頓半的狂熱粉,不僅會主動產出優質 UGC 內容,還會自發的向身邊人安利產品,我們所看到的的很多三頓半的精美買家秀都來自他們。

04

結語

為什麼三頓半能「讓人一眼就愛上」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每一步都是往「與用戶建立親密關係」上去發展的,與其說它是個營銷高手,倒不如說它是個「戀愛高手」。

可以說,這是一個「深諳人性」的品牌。

最後,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前不久引發熱議的元氣森林,還是本文講的三頓半,近期「口碑 + 銷量」雙重爆發的品牌,其運營爆點都是在產品打磨時就埋下的

元氣森林的 0 糖氣泡口感 + 日系包裝,三頓半的精品咖啡 + 精緻氣息……

就像自媒體的出路一定是沉心內容一樣,一個品牌要想成為常青樹,必然需要過硬的產品。

沒有好產品,再多的「套路」,也是虛妄。

相關焦點

  • 星巴克:「做咖啡是副業,做杯子我們是認真的!」
    剛剛進入2020年的第一周,星巴克就開始了他們新年的第一項業務——賣杯子。鼠年限定杯著實好看,外觀造型上的美式設計風格加上背後中國鼠年新年的內涵,僅僅是預售爆照,就已經在各大媒體網絡引起了相當的熱議。其實我從來不懷疑這條從美國來的海妖,在設計各種杯子上下的功夫會比研發咖啡少。
  • 8平米咖啡微店PK星巴克:單店坪效是星爺的1.8倍
    循著「專營外帶、小面積、現烘咖啡」的商業模式,近年在臺灣北、中、南都會區快速發展,並專挑辦公商圈進駐,大膽與強勢品牌搶食。只有8坪的cama café 單店坪效可達6萬2500元,是星巴克(需求面積:150-350平方米)3萬4000元的1.8倍。
  • 星巴克杯子又搞事情,「免費杯」背後有何秘密?
    但結果卻讓我大失所望,它的顏值和口味完全不成正比,再順手翻了翻網上的評價,有同感的還蠻多。網友們對星巴克的飲品評價星巴克不愧為被咖啡耽誤的設計師,每次推出的杯子都深得我意,而它的杯子都像「鉤子」一樣深深地埋在我的心裡,吸引我去買各種飲品。
  • 星巴克成功背後有什麼秘密?
    1985年以40萬美元種子資金起步;1992年6月經過四輪私募後登陸納斯達克,融資2900萬美元;從此年均銷售額增長20%、利潤增長30%以上,股價上漲超過三十倍,原始投資獲利數百倍,1986年霍華德·舒爾茨購買並改造星巴克。15年後,星巴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咖啡。
  • 日本掛耳咖啡:星巴克掛耳咖啡銷量 掛耳咖啡衝泡方法
    掛耳咖啡一般長這樣(只需要倒水就可以了)掛耳咖啡最先是日本研發出來的專利設計,因濾包用於存放咖啡,兩側是小紙板,像兩個小耳朵一樣,因而被稱為掛耳咖啡,在日語裡,它被稱為「一杯抽出型咖啡」。掛耳咖啡也稱濾掛式咖啡,最初是由日本人發明,因手衝咖啡在日本很興盛,提到日本咖啡,大家最先想到的是手衝咖啡,但想要喝上一杯手衝咖啡很耗時間,於是,日本人便發明了掛耳咖啡。1990年,日本山中產業株式會社將茶包的概念用於咖啡,發明了濾掛式咖啡並申請專利。
  • 揭秘 | 麥肯錫: 請3分鐘估算星巴克一年的咖啡銷售額
    星巴克一年的咖啡銷售額是多少你在看完三分鐘之內有答案了嗎
  • 醞釀近40年,星巴克全球最大AR咖啡烘焙廠開業,我們替你逛了逛
    你可能去過各種星巴克旗艦店,但從未到訪這樣的AR咖啡烘焙工廠。自2016年5月26日,星巴克官方確認其海外市場首家「星巴克咖啡烘焙工坊及臻選品鑑館」將落戶中國上海,歷時一年多,終於落地。12月5日晚上的開幕儀式現場,到場的除了星巴克高管外,還有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雲。為鼓勵創新新零售,該項目甚至得到上海政府的支持。
  • 星巴克顫抖了?瑞幸放話年內實現趕超
    瑞幸稱2019年將超越星巴克?巨虧8億符合預期,別拿我們和ofo比經營壓力不斷增大的星巴克,近期又迎來了勁敵——上線僅一年的瑞幸咖啡,決心在今年趕超星巴克,成為中國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面對這個問題,瑞幸咖啡CMO楊飛在回應第一財經記者時表示:「虧損8個億,這是我們的戰略性虧損,完全符合我們的預期。投資人對我們有信心,他們都不擔心,我們還擔心什麼?我們的現階段目標就是要是搶佔中國咖啡市場,打破咖啡壟斷,讓咖啡回歸合理價格。補貼是我們的既定戰略,不會停。目前網上對我們的攻擊很多,我認為這背後有水軍,警告我們的對手,這種做法很老套。」
  • 又一家星巴克開業,除了賣咖啡之外還賣茶和酒
    接著就是「咖啡融合冰淇淋」產品的推出和推廣,這是一個典型的星巴克新品孵化案例:2016 年 6 月,星巴克開始在西雅圖臻選咖啡烘焙工坊推出了一系列 Affogato 冰淇淋產品,隨後成為店裡前 5 款最受歡迎的產品之一,即使在冬天也如此。接著就是在全美範圍內推廣,然後其他國家跟進。
  • 星巴克下沉:咖啡革命的遠徵
    其中就包括那個小小的意外——曾被人稱之為「阿拉伯美酒」、「伊斯蘭苦粥」的黑色飲料——咖啡。1在英國品牌評估機構 Brand Finance 公布的「2018 全球最有價值 25 個餐廳品牌」中星巴克以 324.21 億美元穩坐第一。
  • 擊敗雀巢星巴克,咖啡市場出現新「網紅」,累計賣出超過6000萬杯
    這兩年,隨著人們對健康食品、品質食品的重視,消費食品市場正在發生一場變革,各個細分領域中都誕生出備受歡迎的「網紅品牌」。例如雪糕品牌鍾薛高、酸奶品牌簡愛、飲料品牌元気森林、燕窩品牌小仙燉……而在巨頭林立的咖啡領域,精品咖啡品牌三頓半引起資本持續加注。
  • 中國人喝咖啡開始講門道 誰在「幹掉星巴克」?
    計劃到2022財年末,星巴克將新進入大陸100個城市,覆蓋總數達到230個城市,門市總數增至6000家。目前,星巴克在大陸共141個城市營運近3300家門店。星巴克還希望,屆時,星巴克在大陸的總營收相較2017財年達3倍以上,營業利潤達到2倍以上。星巴克門店。
  • 星巴克推出小程序了!這次不賣咖啡,而是發「好人卡」
    小程序體驗師:趙興源4 月 6 日,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星巴克上線了一款小程序,取名為「星巴克用星說」。而早在 2 月 10 日,星巴克中國就曾在公眾號中推出過用星說,並在微信錢包中獲得了限時推廣。用這一款小程序能做什麼呢?
  • 咖啡館體驗報告:星巴克、COSTA、漫咖啡等藏有哪些秘密?
    其實,在這些日常化的場景背後,除了能讓你一眼識別出個性的裝修風格以外,一桌一椅,一草一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都來自店家的良苦用心,這就是我們本期「消費大體驗」的主題:咖啡館裡那些和咖啡無關的細節裡,究竟藏著哪些秘密。
  • 對抗星巴克!全球第一的罐裝咖啡,居然是可口可樂家的
    現代人,對咖啡的嗜好,完全不亞於喝奶茶。不管是工作日還是周末出行,在享受片刻寧靜的時候,總會想喝一杯咖啡。咖啡=「續命水」。每日午後,我司的前臺就會出現幾十個星巴克、瑞幸咖啡的外賣。但它在日本,乃至全球,是罐裝咖啡的龍頭大佬。怎樣,意想不到吧。可口可樂只比星巴克遲了 4 年,就開拓了咖啡市場。Georgia 經常出現在日本街頭的自動販賣機中,一年的銷售額就超過了 10 億的美金。
  • 咖啡混搭果茶,星巴克一口氣推出了 8 款新品
    繼冰搖之後,星巴克在茶飲上有了新動作,4 月 25 日,它將在全國門店和「專星送」外賣平臺上線 8 款「玩味冰調」創意冰飲。▲ 圖片來自:星巴克說是茶飲也不完全正確,因為新品採用了 Teavana 茶瓦納和咖啡兩種基底,通稿說這是「非茶非咖啡」的新品類,無論是從外觀還是用料來看,「玩味冰調」顯然有別於星巴克傳統的咖啡類飲品,更像是果茶混搭了咖啡。
  • 越來越貴的喜茶和奈雪,能成為「中國星巴克」嗎?
    不久前被爆出財務造假的瑞幸咖啡,上周被納斯達克勒令退市,曾在受到資本市場青睞的「中國星巴克」神話徹底破滅。雖然瑞幸過去常常在營銷中把自己和星巴克捆綁在一起,但兩者除了賣的都是咖啡外並沒太多相似之處,就像之前愛範兒一篇文章中所說,瑞幸的定位更類似於全家便利店旗下的湃客咖啡。
  • 星巴克其實是一家「賣卡公司」?星禮卡「存款」賽過一家小銀行
    也就是說,當你以為星巴克是賣咖啡的時候,實際上人家早已把腳步邁向金融行業,在打造第三空間的同時還在「開銀行」。剛好這段時間大家比較關注現金流,不妨一起來看看星巴克是如何兜售「儲值卡」的?普通人把錢存在銀行,信徒們把錢存在「星巴克」了解星巴克如何說服用戶進行預存款前,得先來了解一下星巴克推出的兩種卡體系,分別是星享卡和星禮卡。
  • 比起星巴克咖啡致癌,更可怕的是國外中文造謠媒體
    這兩天,突然被「星巴克咖啡致癌」的文章刷屏了。有個叫做「澳洲 Mirror」的公眾號,用飽含情緒的文字,說了幾個驚悚的消息:你喝的星巴克咖啡有強致癌物,非常可怕!美國加州政府要求標註咖啡致癌,判了星巴克「死刑」!
  • 親述 在「星巴克」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2)有客人正在詢問店內賣哪些品種,他不知如何點咖啡菜單。3)已有客人點完成咖啡,正在收銀機旁等待結帳。4)有廠商正準備要進貨,需要店經理籤收。請問,針對上述同時發生的情況,你要如何排定處理之先後順序,為什麼?2、你是店經理,本周五結帳後,發現門市總銷售額較上周五減少30%,請問可能原因會是哪幾種,各原因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