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運營研究社公眾號(ID:U_quan),作者:套路編輯部,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前幾天,我的小姐妹跟我抱怨,618 下單的咖啡,到現在還沒發貨」……
「那你就換一家買唄,反正速溶咖啡遍地都是……」
誰知道,這位小姐妹馬上跟我說:不不不,三頓半不一樣!
哦?不一樣?有什麼不一樣?
出於好奇,我試著搜了一下這個品牌。不搜不知道,一搜嚇一跳:
據 36 氪報導,2019 年雙 11,三頓半成交額是去年雙 11 的 10 倍,超過霸榜 10 年的雀巢,成為咖啡品類第一品牌。
前幾天還剛剛完成第四輪戰略融資,目前估值超過 8 億人民幣!
這下徹底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它是靠什麼吸引無數「斜槓青年 / 網際網路人」,讓大家心甘情願地花高價為其買單?
又是什麼,讓它能以一己之力打破雀巢對國內速溶咖啡的壟斷,火到出圈呢?
01
找準品牌定位
從一開始,三頓半就把自己的品牌形象定位為「有質感的咖啡」,目標人群是精品咖啡的消費人群。
這部分用戶是什麼人呢?大部分是文化水平、審美水平和經濟水平都比較在線的人,同時也是苛求品質的人。
三頓半品牌的成功之處在於,不僅讓這些「挑剔」的用戶接受了比市場價格略高的定價,而且口碑奇好:
1)文藝小資氛圍,提升品牌質感
為了抓住目標用戶的心,三頓半團隊不惜進行「渣男」操作:長得好看 + 只談感情不談錢。
① 畫面美感
不難看出,三頓半對畫面美感要求很高,從淘寶詳情頁:
到公眾號:
再到官網:
都是這種乾淨簡約又精緻的畫風,就把整個品牌的格調拉高了。
對於還不熟悉其產品的用戶來說,很容易因為其精緻的畫風,而對品牌產生初始好感。
② 不談錢
三頓半可以跟你談咖啡風味、品牌理念、環保、生活方式,但是談到錢,它基本上是這樣:
不賺錢,交個朋友。
比如,在剛剛結束的 618 ,三頓半打敗星巴克、雀巢,拿了衝調類飲品第一(咖啡是衝調類飲品的子集)。
這水平,相當於一個初中生參加高考,還考了全校第一……
這麼大的喜訊,官微竟然一句都沒提。
別說戰報,連個簡單的自我恭喜都沒有,還是一派歲月靜好,找不到一絲銅臭味:
在當下浮躁的網際網路環境中,每個品牌都恨不得把自己多受歡迎寫臉上,像三頓半這種安靜的品牌,無疑會讓用戶覺得這個品牌「不落俗套」「很酷」。
一套操作下來,三頓半在用戶心中的形象逐漸具象起來:文藝、精緻、不俗,專注產品不浮躁。
對於三頓半的目標用戶來說,他們是願意為這種品牌的溢價買單的。
因為品牌氣質好,三頓半還被天貓最新品牌策略「打造 100 個 10 億新品牌」選中,獲得了更好的搜索位置和更多曝光。
三頓半的投資人 @黃海 曾在採訪中提到,這和三頓半的品牌的質感息息相關:
「他們(天貓)在選擇的過程當中,發現審美層面能達標,在美感層面覺得是滿意的品牌,其實並沒有那麼多。」
真 · 長得好看有飯吃系列。
2)差異化包裝,打造品牌符號
在三頓半之前,市面上的速溶咖啡基本上是深色系條 / 罐形包裝,凸顯咖啡的「尊貴氣質」,設計比較雷同。
因此,三頓半橫空出世的「跳色小罐子」包裝 + 明快的淺底色,就會顯得格外有辨識度:
不少用戶表示,自己確實是被包裝吸引,進而瀏覽商品,然後下單的。
三頓半的罐子有多受歡迎呢?在閒魚上,有不少人在求空罐,限定空罐竟然還能賣出 100 元高價……
辨識度又好看的包裝,讓三頓半的成圖率非常高,大部分素人、腰底部 KOL 都是主動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而非公司主動投放。
什麼叫做成圖率呢?
就是指用戶購買後,主動拍照在社交平臺分享的比率,堪稱是「花錢買不到」的指標。
俗話說的好,花錢買不到的東西,往往才是最珍貴的。成圖率不僅能幫助品牌推廣,更重要的是提升口碑 ——
投放大量 KOL ,用戶看到只會覺得品牌「真的有錢」;看到大量普通用戶的分享,則會讓人覺得「是不是產品真的不錯」。
因此,對於用戶增量來說,成圖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現在,三頓半的包裝已經成為其品牌符號。
像耐克的對勾代表「反叛」、可口可樂的紅色代表「活力」一樣,三頓半的包裝則向用戶強調著自己的「精品」。
3)細節滿滿的品牌宣傳
除了品牌形象和品牌符號,三頓半的推廣方式也算是咖啡界獨一份的了。
① 產品文案
在產品名稱上,三頓半選擇了用數字 1 - 6 號來標記咖啡,而非用一般品牌常見的口味來標記。
不僅如此,還給了用戶一個堪稱「無腦」的口味判定方法:「編號越小,酸度越高」。
這一方式非常討巧 —— 畢竟,對於大部分用戶來說,沒有專業人士的指導的時候,是很難理解什麼是咖啡的「花香」「果香」「堅果香」的。
相比這些虛無縹緲的描述,「酸味」和「苦味」顯然更加直觀。
數字編號則直接展示了這兩種口味的比例,相當於幫用戶畫了個坐標軸,幫助用戶更好理解產品的味道:
同時,數字編號也很方便用戶之間相互討論、安利。
比如,我可能記不住 3 號是「木質香料和抹茶香氣」口味的,但和姐妹們對話時也不影響交流:
② 宣傳重點
其次,它對用戶感知的把握相當精準。
傳統的咖啡宣傳會將重點放在使用什麼咖啡豆、採用了怎樣的先進技術;而三頓半團隊卻選擇了將「 3 秒速溶」作為自己的重點宣傳點。
這個思路,清奇並且非常正確:
第一,更易顛覆用戶認知。
用戶對速溶咖啡的基礎印象是「需要用熱水衝泡 + 攪拌」。與此相對,「無需攪拌, 3 秒速溶於任何液體」這一概念,很容易顛覆用戶十幾年來對咖啡的認知。
這一「顛覆感」,比咖啡的口味更易打動用戶,從而促成轉化。
第二,「 3 秒速溶」這一特點本身就充滿技術含量。
一個有能力刷新自己認知的品牌,在口味方面,又能差到哪裡去呢?
③ 投放方式
一般來說,食品品牌都會熱衷於向美食、美妝、生活類博主投放廣告,宣傳的著重點也都比較實在,更多是宣傳產品的「料足」「正宗」「口味非常好」:
三頓半卻沒有走這條常用的路,反而大量投放了攝影、插畫、旅行博主等販賣「生活方式」的博主,很多只是輸出美照,對口味倒沒有太詳細的描述:
不僅如此,它對線下門店的入駐也很有要求。
除了自己開線下旗艦店外,只會入駐一些「小資範」很足的線下門店,不求銷量,但求提高逼格。
比如 niko and…(某日本小資品牌)在國內的唯一旗艦店,以及一些小眾咖啡廳。
這一套操作下來,「三頓半咖啡 =小資生活」的印象已經產生。可以說,三頓半賣的不僅是咖啡,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小資生活怎麼能嫌貴呢對不對,小資生活本來就是有點貴的。
02
創意品牌營銷
雖說三頓半看上去「不食人間煙火」,但是做起營銷快準狠,一點也不手軟……
1)返航計劃,提高用戶留存
返航計劃,其實就是三頓半推出的「回收空罐」行動。在指定的開放日到返航點回收空罐,可以兌換咖啡、徽章、環保包等驚喜禮物。
它是品牌營銷裡至關重要的一環 —— 既解決了可能受到的公關,又強調了品牌形象,甚至還能拉高復購……
① 提前推出,避免聲譽危機
在三頓半推出塑料小罐包裝之初,就有一些用戶在質疑,這種包裝過於「隆重」,很不環保:
於是,三頓半推出了「一石二鳥」的返航計劃:
對用戶來說,這個計劃減輕了環保壓力,喝起來心理負擔減少了;品牌「支持環保」的態度,也能提高用戶對品牌的好感度。
對品牌來說,則對外界的質疑聲音做了提前回應,危機未到,提前公關,很好的避免品牌聲譽受損。
② 精心選址,強調品牌形象
雖然三頓半主要走線上渠道銷售,但是其返航計劃卻非常「有個性」:不支持線上郵寄,僅限線下。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沒有返航點,只能郵寄給朋友,讓 ta 幫你去返航點回收。
不僅如此,選址也很有特色:
小眾咖啡館、書店、文化空間、藝術館 ……
為什麼要設置這一規則呢?
很簡單,讓核心用戶更理解品牌文化。
因為,參與「返航計劃」的用戶,大部分都是三頓半的深度用戶:
同時,在這些文化氣息濃厚的地方,用戶無疑會對三頓半「精品」「小資」「文藝」的品牌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以後想到三頓半,腦子裡就會自動彈出類似的場景,對品牌的好感 + 10086,用戶粘性也會有所提升。
打個比方,三頓半就像一個漂亮姑娘,她不僅長的好看,還經常約你到各種美術館、藝術館約會,你會不會覺得她是一位文藝氣息很重的女生?
約會次數多了以後,你會不會和她感情更好?
不僅如此,由於這些場地與三頓半的目標用戶大幅重合,因此這還相當於在 n 個充滿自己目標用戶的場地裡,舉辦了一次「不用自己組織的萬人線下活動」。
這波操作實在是妙 —— 拉新留存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2) 「玩」咖啡,推動用戶自傳播
除了返航計劃外,三頓半官方還會親自下場,用抽獎的方式,引導大家探索三頓半的更多玩法,提高產品的「成圖率」,推動用戶自傳播。
這些引導,包括但不限於更多的喝法、更多的包裝再利用方法、更多樣化的喝咖啡場景……
① 喝法
由於產品本身溶解性好,因此三頓半可以搭配各種液體介質,比如冰水、燕麥奶、旺仔牛奶,甚至是冰淇淋,產生各種不同的風味。
因此,三頓半會隨產品附送一份「飲用指南」,告訴用戶怎麼「玩」咖啡:
對於用戶來說,這一特質不僅「玩」,且能滿足了用戶「秀美照」的欲望:
我自己在家也能做豆奶拿鐵、氣泡美式了,顏值高、味道還很 nice ,我咋這麼厲害!趕快發個朋友圈 / 微博 / 小紅書秀一波!
② 包裝
由於三頓半的小罐子顏值比較高,因此不少用戶分享用三頓半的空罐子製作各種創意。
三頓半的官微經常會轉發類似的博文,被官博轉發的博主可以獲得一份官方禮物,比如咖啡、保冷杯等等。
③ 場景
除此之外,三頓半的官博還經常「蓋章」用戶在不同場景的分享:
因為,相比把辦公場景打的很透的瑞幸、星巴克來說,三頓半最大的優勢就是「無場地限制」。
如果能把「戶外」這個場景打通的話,那就相當於成功了一半。
因此,三頓半很樂於向用戶傳達這樣的信息:
無論是在高鐵、飛機,還是海灘、深山,只要帶上三頓半,就可以解決你對優質咖啡的需求。
3)開發周邊,給予用戶驚喜
為了保住逼格,三頓半很少大幅度打折。
因此,他們會經常開發一些小周邊,比如徽章、鑰匙扣,還有潤唇膏、牛軋糖,以及一些彩蛋包裝、聯名限定等,給用戶帶來更多的驚喜感。
這些小禮物往往在返航計劃、做活動時附贈給用戶,在用戶中很受追捧。
這些周邊不僅能提高用戶的獲得感和品牌好感度,還能將一批有收集癖的用戶轉化為忠實用戶。
03
精細打磨產品
三頓半冷啟動的方式,可能是跟小米學的 —— 用發燒友的意見打磨產品。
1)用戶參與打磨產品
三頓半給自己的定位是「精品速溶咖啡」。既然自稱精品,那產品必須經得起推敲。
為了找到足夠多的測評者,在產品推出伊始,三頓半團隊就瞄準了「下廚房」 APP 。
這裡的用戶雖然不能帶來巨額的流量,但是他們幾乎都是資深美食愛好者,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擁有一批粘度很高的粉絲。
同時,他們還有更挑剔的味蕾和更精準的意見,相當於一個個的 KOC (可以簡單理解為腰底部 KOL )。
三頓半會給他們寄送產品樣本測試,並在他們的幫助下迭代了數十次產品。
同時,這些來自下廚房 APP 的 KOC 和受他們影響的普通用戶們,也被轉化成了三頓半的種子用戶。
2)領航員計劃
產品成熟後,三頓半團隊開啟了「領航員」計劃,讓這批初始種子用戶作為「領航員」,參與到新產品的研發中來。
目前,三頓半已有 500 多名「領航員」,他們成了三頓半產品研發強有力的「智囊團」:
研發新品時,先給領航員寄送樣品,進行小規模試錯、降低風險;只要其中的幾十位提出同一意見,團隊一定會針對這個意見進行改良。
另外,這些領航員還都是三頓半的狂熱粉,不僅會主動產出優質 UGC 內容,還會自發的向身邊人安利產品,我們所看到的的很多三頓半的精美買家秀都來自他們。
04
結語
為什麼三頓半能「讓人一眼就愛上」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每一步都是往「與用戶建立親密關係」上去發展的,與其說它是個營銷高手,倒不如說它是個「戀愛高手」。
可以說,這是一個「深諳人性」的品牌。
最後,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前不久引發熱議的元氣森林,還是本文講的三頓半,近期「口碑 + 銷量」雙重爆發的品牌,其運營爆點都是在產品打磨時就埋下的:
元氣森林的 0 糖氣泡口感 + 日系包裝,三頓半的精品咖啡 + 精緻氣息……
就像自媒體的出路一定是沉心內容一樣,一個品牌要想成為常青樹,必然需要過硬的產品。
沒有好產品,再多的「套路」,也是虛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