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傑年輕時候,風頭絲毫不輸任何一位小鮮肉。乾淨英俊的面龐,加上歲月給他歷練的那種憂鬱感,讓無數粉絲陷入了瘋狂。

但女孩們不知道的是這一張精緻的面龐之下,背後的家庭生活,卻是支離破碎。三歲的時候王傑遷居香港開始演戲,在片場他是和成龍搭戲的璀璨童星,但是回到家裡面他又是失敗婚姻的犧牲品。在王傑10歲之前你可能想不到,給他擁抱最多的是來處理家暴的警察阿姨。王傑12歲的時候那個家分離破碎,母親去了臺灣,父親終日酗酒。他被送進了一所寄宿學校,沒有人來看他,甚至沒有人給他交學費。而獨立憂鬱的性格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養成的。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王傑把所有情緒宣洩在了自己的音樂作品之上。

後來大火的《安妮》也是在那個時候,他15歲的時候寫下的。而這首歌曲背後的故事,是王傑寫給他初戀的婉歌。
14歲那年,一個叫德莎的美法混血的小女孩,闖進了王傑寂寞孤獨的人生,她是一位小兒麻痺患者,身體殘障,讓她備受孤立。可能是惺惺相惜,王傑主動去接近她、走進她,自此兩個寂寞的靈魂相碰撞,他們相愛了。
後來王傑給德莎寫了一段旋律,但是沒有填詞,他希望把這首歌送給第一次讓他心動的女孩。可是德莎回了美國,之後卻再也沒有消息。
等了很多年以後他才知道,德莎在一次車禍中去世,這真相讓他心痛一輩子。後來這首歌由陳樂融填詞,王傑作曲和演唱,他以最簡潔的歌詞就達到了最深情的效果,寥寥幾段文字一段悲情慾絕的嗓音,讓充斥無數虛假的樂壇永遠記住了王傑和他的《安妮》
而我們又何嘗不在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安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