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於年齡有一些獨特的稱呼,這些稱呼不僅形象、易懂,有些直到現在仍在使用。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古人對年齡的稱謂,看看你和你的孩子的年齡是如何稱呼的?
赤子
指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即嬰兒剛生下來的時候是紅色的,所以稱「赤子」。
襁褓
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垂髫
三四歲到八九歲。「髫」是兒童垂下來的頭髮,古代兒童未冠者頭髮都是垂著的,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
總角
八九歲至十三歲。《禮記·內則》:「拂髫,總角。」鄭玄註:「總角,收髮結之。」「總角」是古時少兒男未冠、女未笄時的髮型,在頭髮梳成兩個髮髻,像頭頂兩角,所以後來就用「總角」借指童年時期。
豆蔻
本是植物名,後代指女子十三四歲的年齡。杜牧《贈別》:「娉婷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人因此稱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及笄(jí jī)
女子15歲。古代女子滿十五歲結髮,用笄貫之,因此稱女子滿十五歲為及笄。
束髮
男子15歲。古代男孩成年時束髮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
弱冠
男子20歲。這時行冠禮,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
而立
30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應該是人格自立、學識自立、事業自立的年齡,後因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不惑
40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活到這個歲數應該能很好地控制情緒的變化,遇事能明辨不疑,因此用作四十歲的代稱。
知天命
50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後人因以「知天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花甲
60歲。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曆法,以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又因幹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
古稀
70歲。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因此用「古稀」代指七十歲。
耄(mào)耋(dié)
古指七、八十的年紀,泛指老人。《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期頤
100歲。《禮記·曲禮上》:「百年約期頤。」後稱百歲為「期頤」。
此外還有「茶壽「是指108歲。茶字的草字頭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個八,加起來就是108。
以及雙稀、雙慶:古稀指70歲,因此雙稀是70的兩倍即140歲。雙慶也是指140歲。希望看到這篇推文的朋友都可以活到雙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