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不上幼小銜接班這個問題上,態度最堅決的是我「兩耳不聞家庭事,一心只想睡覺覺」的懶老公。
理由是看娃娃們坐在小教室裡,跟著老師一遍遍念拼音,學算術,學不好還要被批評,總覺得不是那麼回事。
跟我老公一樣,有這種顧慮的家長不在少數,曾經有個家長跟我說,看到小不點背著大書包走進教室,自己瞬間淚奔。如此小,就那麼辛苦……
另一派站不住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不能太慣著。該學習,就得學。上幼小銜接班,將來上一年級不吃力。孩子有自信,越往下走越順。
相信這也是目前幾乎每個孩子都去幼小銜接班的原因——為升入小學做準備。
我女兒所在的幼兒園大班,到九月份,將有大批孩子離開走向隔壁幼小銜接機構。現在接孩子,家長之間討論的不再是幼兒園問題,而是到哪裡上幼小銜接。問到我,我總說我們不上,在幼兒園再玩一年。
接著,問題來了:你不擔心她跟不上嗎?你不擔心跟小學對接不上嗎?你不怕孩子落後嗎?
我怕,但我得從長遠考慮,我想讓她贏在未來,走得更遠。本篇我就結合科學研究和實際例證,來解釋我做的選擇。希望給大家一些參考。
01 優勢只能保持到3年級
同一棟樓住著孩子的幼兒園領導。在說起大班生源紛紛流失,在校生家長要求老師講小學知識時,她說:我們也不敢講呀,教育部規定的,不能提前講小學知識。而且據我觀察,好多上過幼小銜接的孩子,過了三年級都顯得後勁不足了。
簡單一句話,說了兩個點:教育部不讓提前教;三年級後,後勁不足。
這是為什麼呢?
上世紀70年代德國政府為了培養更多人才,本打算讓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就教語言、算術這些知識。但人家沒有一拍腦門就改革,而是先資助了一項大規模研究——研究者選了50個以教知識為特色的幼兒園,和50個以玩樂為主的幼兒園。然後對孩子們進行長時間的跟蹤比較。
升入小學一開始,學過知識的孩子,就相當於上過幼小銜接的孩子,的確很有優勢,畢竟人家學過嘛。家長也輕鬆,孩子有自信。
但是,生活充滿意外,這種情形並未保持多久,就遇到了轉折。到了小學四年級,這些孩子竟然被反超了!
德國政府看到這結果,不敢前行了。學齡前,還是讓娃老老實實玩兒吧。
這樣的研究,其他國家也做過,比如美國。
1967年,美國拿密西根州的68個貧困家庭孩子做了研究。把這些孩子分為「知識組」和「玩耍組」。為了貫徹效果,還定期走訪,防止「私下走偏」。並一直堅持到孩子23歲。
結果呢,跟德國的研究一致,早期組的優勢很快就沒了。另外他們還有新的發現:知識組的孩子不擅長跟人相處,脾氣更暴躁,更容易犯罪。
吃不吃驚,意不意外?
為啥咱們國家不讓提前教小學知識?教育專家沒咱考慮的周到?你細想。
進化心理學家戴維·威爾遜說成長有嚴格的靈活性。孩子出生後要在父母的引導保護下,儘快適應周圍環境。他們通過跟環境互動、跟人互動,認識世界,學會跟人相處。
比如,孩子處在語言環境中才能習得語言;多去探索觸摸,才能建立起對世界切實的認識;多跟小夥伴玩耍,才能學會如何跟同齡人互動。
現在學界的普遍認識是:孩子不是白紙,而是帶著各種APP的超級電腦,這些APP的開啟需要環境刺激。如果刺激不到,就開啟不了,刺激過分,容易過載。
所以,學齡前該玩耍的時候,你不能提前刺激。玩耍也是埋在基因中的高效學習方式。寫《園丁與木匠》的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反覆強調玩耍的重要性。
「沒童年」對孩子傷害真的很大。
幼小銜接班的講課方式,跟拿著鴨子「填食」差不多。孩子們像被困的小獸,本該玩耍的年紀,提前被局限於小小教室。被逼著學知識。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學習對他們來說只是機械的任務而已。等到沒人逼了,誰還想給自己「找事兒」?
當他們進入小學,老師講的「我都會呀」,一時間挺自信。然而,隨著知識的深入,遇到以前沒學過的內容,就傻了——沒能力探索,產生挫敗感。
學習並不有趣,可以說它是份苦差。但有人樂於此道,是體驗到了收穫的快樂。沒有興趣引導,沒有點滴收穫,就嘗不到甜頭,形成不了學習上的自驅力。
今後還有漫長的學習生涯、甚至要終身學習,沒有自我驅動,如何贏在未來?
02 老師真的什麼不講嗎?誰說的!
這個問題,我極有發言權。因為我以前是小學教師。
拿人教版為例,小學語文,剛開始是簡單識字,讓孩子寫一寫,感覺一下。然後再教拼音。
小學數學,先比多少,比大小,順序,然後用形象的方法演示4的分與合……
很簡單,逐漸遞進。
有人覺得老師根本不講,或者簡單帶過。不上幼小銜接,就跟不上。這是誰說的呢?我不知道從哪裡流傳而來。
我知道,至少在公立小學,上一年級,老師要按教材,該怎麼講就怎麼講。私立小學怎麼講我不知道。可能他們會默認學生都提前學過,簡略帶過?
該講的,老師都會講。尤其這幾年減負,對教師和校外機構都有約束。我認為這點不需要擔心。
03 我不跟別人比,那會打亂我的節奏
家長的教育焦慮,很大一部分來自跟他人的比較。
然而比較沒有上限。「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更新迭代,花樣百出」,總盯著別人就注意不到自身。
教育專家沈祖雲說,你在育兒上要有自己的目標,然後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看到自己每天的進步,而不是他人比你多走多遠。
不要管鄰居上不上幼小銜接,你決定不上了,就不要被它們影響。一會兒大環境如此,一會兒可憐孩子,一會兒怕跟不上,一會兒怕傷害孩子……你一亂,孩子也亂。焦慮是會被傳染的。
我說的不是雞湯,人生本該如此。在加拿大心理學教授喬丹·彼得森的暢銷書《人生十二法則》中,其中一條就是:
跟昨天的自己比,而不是跟別人比。
不如此,你真不好過下去。
儘管競爭激烈,但當你專注自身,穩步提升,你就有競爭力。在多變的世界上,變量到處都是,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而穩穩站立,永遠不變的,才是我們應該抓住的——專注自身,穩步前行。
現在簡單總結一下:
被提前教育的孩子在小學階段並沒有絕對優勢,學齡前孩子就該玩耍;
老師該講的都會講;
不要被別人亂了陣腳,盲目被周圍人帶著走。
基於這些因素,我決定不給孩子上幼小銜接班。因為我想讓孩子走得更遠,不想簡單粗暴地積累這點兒優勢。
但不上幼小銜接班,並不意味著我不做準備,為了孩子更好適應小學生活,我是這樣安排的。
01 熟悉符號系統
符號系統就是文字、數學等書面學習系統。學齡前孩子都是從生活中學習,文字和數學對他們來說非常抽象。
所以,切換到上學模式,孩子一開始迷糊,很正常。因為從生活中的具象系統,進入高度抽象的符號系統,人的大腦一時反應不過來。我們的大腦根本就不是為抽象學習準備的。人類發明文字,才幾千年,大腦還來不及進化。
那怎麼辦呢?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T·威林厄姆在經典教育心理學書籍《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中說,有豐富的背景知識有助於孩子的學習。
豐富的背景知識啥意思?說白了就是多讀書,積累知識。
這看起來跟前文說的提前教授知識相違背呀,其實不然。這裡說的積累知識是通過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按照孩子的發展規律。用繪本、生活探索、參觀體驗來實現。
繪本有圖有字,是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的符號形式;生活探索,尊重孩子的學習方式;參觀體驗,帶孩子體會生活中的符號。
如此,進入符號系統的抽象學習後,孩子能從豐富的背景知識中受益,並能意會符號和生活的聯繫,更容易實現知識遷移。
02 養成好習慣
在我瘋狂堆書的時候,我老公點醒了我:別急,習慣才是最重要的。好習慣在,知識沒多少內容,總會學會。
是呀,習慣最重要。
讓我們來看看上小學前,養成什麼樣的習慣對孩子有幫助。
所以,我們的重點要放在專注力、作息、閱讀習慣、學習習慣、社交上。這些都不是一天兩天能獲得的,更不是在幼小銜接班能get到的。只能家長自己來。以下是我的做法,希望對你有啟發。
保證孩子在需要專注的時候,沉得下去。在這方面我參考了黃揚名教授的《天才贏在專注力》這本書,也寫過讀後感,感興趣可以點下方連結來看。
許多家長能讓孩子每天堅持讀書,但不互動。只是讀完而已。這樣讀書效果就大打折扣。具體如何互動,展開來又是一篇文章。以後我會寫,這裡先按住。
有些孩子不喜歡讀書,那不行,必須培養。沒有閱讀量,將來的學習就不能保證。可以從每天幾分鐘開始,堅持下來,固定成習慣。
沒有比孩子樂意,嘗到學習甜頭,更能讓他們養成良好學習習慣了。他人管控,永遠不如自我驅動。
社交,跟同齡人互動,就要跟同齡人一起玩,一起做一些事。我認為在學齡前這比學習重要得多,所以,我會盡己所能給孩子創造機會。
要達到這些目的,貴在堅持。做父母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有人走著走著就放棄了。親愛的,相信我,做這些,絕對值得。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然而,「深遠」二字,常被人誤解。
有人覺得要想在未來的競爭中勝出,孩子必須贏在起跑線上——提前學習,甩開別人。於是各種競爭,疲憊不堪。
不,「深遠」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更長的時間跨度上去想問題。不在乎一時的輕鬆與領先,耐得住性子,讓孩子順應天性,充分伸展後,再去選擇熱愛,於其中成就自己。
關於早教,關於幼小銜接,其實早有科學定論:勿要拔苗助長。
但各種聲音,左右人心。在這種情況下,擁有定力的家長,尤其可貴。
言及於此,如何選擇,自己掂量。
謝謝閱讀,本文結束。我是麗麗,歡迎關注、收藏、轉發。
耐著心,牽著蝸牛去散步,人生處處是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