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日前國家衛健委等十一部門聯合發出關於進一步促進無償獻血工作健康發展的通知,提出探索將無償獻血納入社會徵信系統,並建立無償獻血激勵機制,對獻血者使用公共設施、參觀遊覽政府辦公園等提供優惠待遇。(11月19日《新京報》)
誠然,我國是一個缺「血」的國家。中國義務獻血群體的人口比例遠遠小於發達國家。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按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數據,每年需要有4%的人獻血,才可以滿足臨床需求。從比例來說,中國的獻血人群還差很多,在全國範圍內,2010年公布的參與獻血人口比例是0.85%;北京市情況較好,這個數字是2.2%。而在美國,現在每年大約有6%的人參與獻血。「血液」的緊張促使相關部門不得不想出各種方式。可納入社會徵信系統真的是妙招嗎?
縱觀網絡熱議,很多網友則認為這種決定是「對社會徵信體系」的濫用,更有網友認為這是「用鮮血充VIP會員」。仔細想來,網友的懷疑並非沒有道理。
首先,無償獻血與徵信系統是否真的能夠畫上等號?根據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重點為「信貸、納稅、合同履約、產品質量的信用記錄」。顯然社會徵信系統是與個人財務信用相關的,無論如何也看不出與無償獻血的關係。
假設,真的將無償獻血納入社會徵信系統也是極其不公平的。譬如,有些人群由於身體因素天生不適合獻血,其就算有這份心也沒這份力,那他們就得不到社會徵信系統的認可嗎?這顯然是不公平的。就算是針對有獻血條件的人,這難道不是一種制度綁架嗎?如果不獻血等於不誠信,為了不影響自身正常生活,不得不被迫獻血。
無償獻血的初心是什麼?是讓公眾「敢獻血,願意獻血」。當人們搜索「無償獻血」時,搜索熱度最高的幾個詞語是「獻血的十大壞處」「獻血對身體有害嗎?」「獻血前注意事項」……從這一現象我們可以窺見,公眾不僅對獻血的相關知識缺乏了解,而且存在一定的不信任程度。
基於這些,筆者認為更應該被關注到的是如何消解公眾的顧慮,如何充分地將每一滴血液都用在刀刃上。首先,要保障血液利用正本清源。建立透明可靠的血液捐獻及血液聯動制度。在採集血液及保存血液方面也應該做到設備齊全專業。讓民眾捐得放心、明白。再次,宣傳工作也該被重視。不僅可以加強對獻血知識的普及,大可以樹立模範、典型,激發民眾學習的熱情。
文/楊雨晴(鄭州大學)